从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来看蒋介石的卖国行径
钱昌照
1936年11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机关企业技术合作委员会”,我主持其事。l1月下旬,我了解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张群和日本驻华大使川樾秘密协商(亚洲司长高宗武跑腿),条件已经谈妥,其中包括把华北各省经济大权交给日本,国民党政府各重要部会设置日本顾问等等。这一卖国勾当,肯定是蒋介石的主意,在协商过程中,张群必然随时向蒋请示,而谈妥的条件,无疑是蒋点了头的。这一卖国勾当,知其事者只有极少数几个人。
一俟“技术合作委员会”结束,我立即前往洛阳(当时蒋在洛阳),一方面向蒋报告“技术合作委员会”召开经过,—方面向蒋进言,大意是:日本军国主义狼子野心,得寸进尺。中国方面如果一味退让,后患将不堪设想。蒋不置可否。我在洛阳住了三天。有一天晚上,陈诚向蒋报告:西北红军已被包围,两三个月内可以全部消灭。陈的报告一向是夸大的,而蒋则喜形于色。在我离开以后,张群到了洛阳,向蒋报告和川樾协商的详细经过。要是没有西安事变,一个比二十一条更为丧权辱国的协定或条约,就会秘密签定。由此可见蒋当时一心一意消灭红军,而对日本军国主义则是准备投降的。
12月初,张学良到了洛阳。据我所知:蒋责问他为何不进攻红军?接着痛骂一顿。蒋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西安事变以前,早已把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指挥的十七路军调至陕甘一带,进攻红军。张杨看到“剿共”没有前途,和红军实现停战。蒋当即把他的嫡系部队调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12月上旬,蒋亲自到西安督战,于是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南京方面,国民党的所谓元老派力主慎重,戴季陶更是如丧考妣,痛哭流涕。何应钦则认为夺取政权时机已到,从此可以独家卖国,因而坚决主张进攻西安,准备飞机轰炸。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两派相持不下,最后决定由宋子文、宋美龄飞往西安,设法营救。宋子文在出发前夕,约我到他的寓所吃晚饭。他说:“此行无大把握,如何是好?”我说:“张杨扣留蒋,为的是蒋不抗日。如果蒋答应抗日,张杨就没有杀害蒋的理由了。”我们两人边吃边谈,宋美龄来了,就没有谈下去。第二天宋家兄妹即飞往西安。
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蒋介石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进行调解。结果蒋接受了条件,答应抗日。12月25日获得释放。
我在国民党政府工作多年,官场的送往迎来很少参加,而此次蒋从西安回京抗日,也就去接了。蒋下机后,先向林森鞠躬(林森当时是国民党政府主席),然后和接他的人一一打招呼。出于意外的是:跟着蒋下机的,除宋家兄妹外,从另一架飞机下来的还有张学良。我心中暗想:此次张来得去不得了。果然,从此张失去自由,成为蒋的阶下囚,到现在快要38年了。宋子文告我:“张认为蒋此次生还,他出了力。但西安事变,总觉得对不起蒋,道义上应该护送回京。”实则所谓道义,对蒋介石这样一个反动家伙来说,是讲给别人听的,是要求于人的,至于他自己对人,根本无所谓道义。这就是孔孟之道。
总之,蒋介石主使张群和川樾秘密协商是甘心卖国,如果签订了秘密协定或条约,万一秘密保不住,还可以牺牲张群,保护他自己。张群一向以工具自居,唯蒋介石之命是听。在西安事变以前,曾向蒋明确表示:只要蒋在位,他决不言退。而蒋从西安回京的第二天,就对张说:“听说你对外交部长一职不想干了。”张为之愕然,只好说:“的确我干不下去了。”当晚四处打听,了解到:孔祥熙已和王宠惠商定:由王担任外交部长。次日蒋又找张去,对张说:“由亮畴(王宠惠号)接替你担任外交部长,好不好?”蒋玩这一套,使张大为伤心,因此离开南京,到了上海,但望能以首席代表身份参加英皇加冕,而首席代表的人选早已内定孔祥熙了。蒋要张担任内政部长,在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长是个闲缺,张当然不愿意干。后来蒋决定派他当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张不敢再拒绝,乖乖地接受了。为了此事,张在我面前大发牢骚,说:“蒋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不少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对蒋介石来说,乃是常事。对张群如此,对其他为蒋卖命的人亦然如此。
(沈性元整理,1973年)
*作者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副秘书长。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