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追忆广角

  


安康军政党人员的动态

张蕴锐

1980-11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当13日的凌晨,安康军政方面的电台,接收到新闻电讯,就悄声低语地传说张学良、杨虎城“劫持统帅”,实行八项主张。以后全国都沸腾起来了。蒋的嫡系军队、政府各部门,自然是在报端上严词责备,纷请“讨伐”。其别具野心的人,更主张轰炸西安,夷为平地。剑拔弩张,调兵遣将,逼进潼关。军阀阎锡山,桂系的李、白,粤系的陈济棠等,虽是发了通电,却是意态冷漠,模棱两可,只是提醒张、杨两将军“将何以善其后?”那时的情况,竟是同床异梦,多为自己打算,伺机观变,乱象已萌。
  安康军政党人员的思想,也是非常混乱,兹分述如下:
  当时安康驻军是四十四师萧之楚部,系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的部下,夏斗寅虽然也是杂牌军队,但因有军事实力,以此能掌握湖北省的军政大权。这时,萧之楚态度不明朗,想要看风使舵。因此他按兵不动,也没有发通电、开大会,而且还趁机攫取财权——把安康省税局局长(营业税局),换成了他派的人,省银行分行也被其控制。不久,还通过安康专员派他的秘书王定邦(醴泉县人)任平利县县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该师才调离安康。
  那时,行政方面是魏席儒任陕西第五区(安康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安康县县长。魏是湖北省人,1934年以前,在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工作,是“政学系”杨永泰(军委会侍从室主任曾任过湖北省政府主席)的有力干将,在“围剿”时期,所订的什么保甲法令、连环切结,都出自其手。1934年他和张笃伦同时被行政院简派为陕西第五、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开陕西设置专员公署的先河。以后张调升西昌行辕主任,魏调任汉中专员。魏既是“政学系”的重要成员,哪有不会做官的?“政学系”就是“有官无兵”,最善阿谀逢迎,平常办事都订有几套方案,察言观色,投长官之所好,即拿出某种方案以取宠猎官。魏席儒更是官气十足,玲珑八面。在这一个政治气候变幻得如此迅猛异常时,使他惊魂失措,束手无策。和西安的联络已经中断,只好表面上马首是瞻,萧之楚暗中向其“政学系”上层请示。从各方面看,魏席儒一点也没有表示对蒋“效忠”的意思,真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只好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跟萧之楚转。那时实际上是湖北省的军政当局,左右了安康军政人员的动向。
  国民党在那时的负责人是王延龄(王禹九),驻安康的中统负责人是李荣。他们在惊诧之余,坐待变化,无所作为,一切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事后才把安康的情况报上去。
  见微知著,从安康一个小角度放眼来看当时的全国情况,证明了中共中央的远见卓识;即免要于内战的分裂,一致团结御侮,不使亲痛仇快,只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符合当时客观的情况。历史的见证,是耐人回味和深思的,是对目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帮助参考价值的。
  (1980年11月) 

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西安事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