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道的张学良
霍守义 武思光
霍守义、武思光遗稿
一 家世和学生时代
张学良,号汉卿,辽宁海城人,父作霖,绿林出身,清末受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招抚,官至协统,入民国由二十七师师长而督军而东三省巡阅使,又兼热察绥检阅使,几次入关,其军事政治上的势力延伸到直、鲁、豫、苏、皖各省。一九二六年段(祺瑞)执政垮台,作霖入踞北京,自称大元帅,俨然中国第一个人了。学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富贵无待外求,所以飞黄腾达,一帆风顺。
张学良小时,聘请教师在家庭课读,颇能勤学,学到中学的文化水平,后在基督教青年会学英文,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年十七入东北讲武堂(老第四期、新一期),另辟优待室居住,然绝少纨裤气息。同学之间喜规过劝善,而不喜阿谀逢迎,对待师长尊重管教严厉的,鄙视敷衍塞责的。举止随便,极不愿人称他为“少帅”。时郭松龄任讲武堂分队副,郭管教很严,对张尤甚,因此,张每归家必对其父称颂郭,从而促使张作霖对郭增加了好印象。
二 开始带兵和郭松龄倒戈
张学良在讲武堂肄业时,挂名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营长,毕业后即升团长,而以郭松龄副之。旋迁东北军第二旅旅长,而郭任第六旅旅长,因郭能助张治军,特并二、六旅为联合旅司令部。旋张迁第四师师长,郭亦迁第六师师长,又并四、六两师为联合师司令部。旋张迁第一军军长,郭亦迁第三军军长,又并一、三两军为联合军司令部。两个部队联合,名虽为二,实等于一,除人事、经济张必过问外,其他训练调度等等完全由郭主持,张、郭二人可谓水乳交融,郭亦忠心耿耿,图报知遇,在军队建设上颇多表现。因之郭在东北军中声誉渐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后接受教训,加紧训练,郭尤卖力,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获胜,郭名声大著。
张、郭沆瀣一气,发愤图强,鉴于奉军老派腐化把持,慨然有革新之志。因之在军政当中吸收新鲜血液,待时机成熟,推翻老派而改弦更张,乃张的衷心愿望。但张主缓进,要等待条件成熟后再干。而不料一九二五年,奉军入关与冯玉祥作战,郭在天津与冯会面,冯劝以“何必同室操戈,何不回军东北洗清内部而共同打日本,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呢!”这话正中郭松龄革新东北军的宿愿,遂即日倒戈。郭认为此举早与张有默契,下令向沈阳转进时也用张、郭两人名义,但张此时不在部队中而在沈阳,部下不无怀疑,张学良在沈阳受到张作霖的谴责,张学良乃从葫芦岛通电话于郭,要郭罢兵,郭以“箭已离弦,如何能收?成则公之名,败则我之罪也”回答,然而军心已大受影响,加以日军声言要在南满线上布置军队,阻郭前进,郭遂屯兵新民屯车站而不急进,因而老派吴俊升的骑兵得有从容时间抄郭之后,同时邹作华的炮兵又自内变,郭卒失败。假若当时郭不顾一切地向沈阳急进,就大功告成了。
三 抓住东北军新兵势力和接受三民主义
郭松龄倒戈,张学良虽受到其父的严责,然只责其交友不慎,并不知其与之有谋,父子之情究竟不同,而张之才华声誉,日益飞腾,并不因此而降低其父对他的信任,后与韩驎春同任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长,所有东北军的新兴势力完全掌握在张学良手里。
一九二六年四月段祺瑞垮台,第三、四方面军攻破冯玉祥的南口阵地后,张学良的声势益震,其时北京陆军大学因段下野经费无着,张学良取得张作霖同意以韩驎春兼校长而自任监督,增益经费,并津贴不少因局势变更而失掉原职的学员。次年陆大第七期结业,张所津贴的学员多数吸收入他的军团而增添了新的血液。
一九二八年国民革命军北进,张学良率部初与晋军战,击败晋军而围作义于涿州,傅军全部缴械。继与冯玉祥军相持于彰德一带,张军战斗力甚强,京汉线方面,始终有进无退。惟左翼津浦线方面,张宗昌军不能支持,乃整个向东北撤退。撤退之时,张学良与白崇禧相晤于磁州大铁桥,接受三民主义。
一九三○年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倒蒋,张居举足轻重之势。各方代表云集沈阳,都要争取他。蒋介石的代表是吴铁城,能以声色货利投其所好,且贿动其左右,终使张助蒋而败阎、冯。自此张为蒋所倚重而以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酬之,在全国统兵官中的地位仅次于蒋一人了。
当东北军向关外总退却时,日本向张作霖提出对东北三省的各项要求均未被接受,遂于皇姑屯埋下炸弹,张作霖车到被炸殒命。日本更企图暗杀张学良,以阻其出关,陷沈阳于混乱。于是张学良化装士兵杂在部队内进入沈阳,入城后,即以东北保安总司令名义发出安民告示,遍贴于沈阳及东北各大城市。
四 杀杨宇霆、常荫槐,统一东北军政大权
当东北军在豫晋一带与冯、阎作战时,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长韩驎春一席因病出缺,张作霖以杨宇霆补。杨摆老资格而独断独行。与事事必征得张学良同意而后行事的韩驎春迥然不同。东北军退却时杨宇霆曾对人说:“我们是有办法的,我们可以在东北成立大辽国,宣告独立。”而这种意图是张学良绝对不能同意的。
出关后流言四起,不是说杨欲杀张,就是说张要杀杨,二人见面时,杨常摆出一副老资格的面孔,令张难堪,张学良遂决心杀杨。一日,借有事相商为名,先后招杨宇霆、常荫槐至,毙之于客厅。杨在东北有一定的地方势力,如县长、警察队长之类,多是他所培养,但军队力量则十之八九操在张手,故张杀杨易而杨杀张难。张所以同时要杀常荫槐,因常与杨同党,而且此时常正任吉林省主席,掌握大权。张杀杨宇霆后又作诗悼之,有“周公误流言”之语。
五 “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成为众矢之的
日本人企图攫取东三省,处心积虑已久,张举东北内附,更为日人所不快,乃乘张军大部驻在关内,张本人驻芦北京的机会,突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发动沈阳事变。当时张留驻关外一部军队,欲行抵抗,向张请示,张转请示于蒋,蒋复电坚决不许抵抗,因之东北三省拱手让于日军,因而国人多以“不抵抗将军”五字赠而詈之为张作霖不肖之子,张亦自撰“两字听人呼不肖,一生误我是聪明”一联以自警。缘张素以聪明自负,以为既向蒋请示了,不抵抗之咎不在他,而不知国人的口诛笔伐只集中于守土有责者。
六 出国考察戒绝嗜好
张学良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地位开府北京,喧赫一时,但因鉴于不抵抗而丧失东北三省,为国人所唾骂;二因汪精卫为某项问题去北京晤张,张执礼未恭为汪所诟怨;三因华北偌大局面,自感无论才具威望都觉未孚。因本身深染嗜好,每日必扎巴必拿尔针(吗啡一类的毒品),体无完肤,形神日非,有及时根治的必要。所以打定主意出国考察。出国前先至上海,得德国名医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戒绝嗜好。其法先服药使全身发泡,由泡中取出液质注射,一面抽出腐血,一面注入新血液。戒毒之初,极其痛苦,部从恐其生命危险,欲再扎毒针,医生不许,张亦咬牙不从,经过六七天后,即逐渐平安。戒绝嗜好出国,首先至意大利,后历法、英、瑞士等国而返,形体大胖,面目一新。
七 “西安事变”促成抗日
张回国后,仍以副司令地位调驻武汉督助陈诚整训部队,而常与陈诚意见相左。一九三六年红军入陕北保安,建立边区政府,蒋调张部赴陕担负“剿共”任务,而令张以代总司令名义驻节西安兼领武汉整训事宜。红军提出了:“停止内战”、“北上抗日”的口号,东北军唯一的愿望在打回老家去,所以不但不愿和红军自相残杀,而且暗通声气。一九三六年夏季,张所成立的长安训练团,宗旨更是完全抗日。调训的都是东北军及杨虎城部队连以上的军官。他们全是富有民族思想的青年积极分子,而蒋介石一手包办的党政机关尽量压制一切抗日言行,其时东北子第逃入西安者,往往因流露抗日言论而失踪,于是激起整个东北军的愤怒,常痛苦流涕地包围张学良,要求和红军一道北上抗日,张亦家仇国恨未尝一日去怀,遂决心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蒋迭接密报,乃于十二月间亲自赴陕,意在用压力迫使东北军“剿共”,遂爆发西安事变。
八 释蒋护送遭禁锢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完全在借兵谏以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西安,商定条件后,即将蒋释放。张自以为此举光明磊落,非同叛逆,加以壮年豪气,竟亲自护送蒋回南京。当时蒋亦希望张亲自护送,面子好看;宋子文也因与张私交甚厚,又纵恿张成行,担保无他,而不料到达南京后即由李烈钧等组织特别法庭对张审讯。张原不肯就讯,经宋子文以“这不过是一种形式敷衍国法而已”等语劝说,始与宋同往,至则李烈钧照例访问姓名籍贯后说:“劫持统帅,大逆不道,你知道罪吗?”至此,张不能耐,破口大骂:“你们是什么东西!你们这些卖国贼天天包围委员长出卖国家民族,也知道罪吗?”话没说完,宋子文即携张而出。结果判张徒刑十年,旋即特赦,但又严加管束,不得自由。抗战前羁于奉化,其亲信往探,张悔当初不该亲自送蒋回南京。抗战后羁于贵州熄峰县之西山。抗战胜利后移羁台湾,研究明史,当时曾由去台看望他归来的莫德惠带寄其亲信一函说:“近日研究明史有得,自信可作一个历史教授。”并附一诗“十载无多病,故人亦未殊;平生无他志,唯愿一读书。”
张在长期禁锢中,与赵四小姐相依为命。张妻于凤至自随张出国返回后,常住上海,张被禁锢后,一度往奉化见面,抗战后常住国外。
总结张学良生平,他的优点:聪明果断,有气魄,有热情,处事快,无难决的问题;驭下恩,得士卒的拥戴。并且好贤,表现在用人无地域观念,无派系成见,果是贤才而有机会为他所用者,无不重用。在浙沪抗日的十九路军将领粤人翁兆垣,失职后游北京,张慕其贤,并不用因素无渊源而遽以师长予之,当时东北军师长乃是军队中高级而握有实权者。张的缺点是疑心大、度量狭、感情用事。表现在一九二六年奉军未入北京前,北京晨报的言论抵触了奉系,迨奉军入踞北京即要杀晨报主笔邵飘萍,当时有人向张缓颊,张不理,邵竟被杀。至杀杨宇霆也有人诋其杯弓蛇影自启猜疑者,即使对杨有所怀疑,在当时环境下只要一杯酒就可送杨于养老院,何必喋血辕门,摧残元老呢?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专辑(第二十一辑)/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