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与杨虎城
李树华
“西安事变”发生时,我正在英国伦敦大学读书。当蒋介石被扣留的消息在英国报纸发表后,中国留英学生都感到突然,不胜惊奇,于是便有种种不同的反应。极少数留学生,事不关己,不闻不问;极大多数留学生保持镇静,看事态的发展。一部分黄埔系留学生则万分惊慌,担心蒋的生命安全,对张、杨愤恨异常。
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除去牛津、剑桥和爱丁堡)在高尔街开大会,出席人甚多,后来者因无座位,站在楼梯上参加会议。大会主席是黄少谷(后在台湾任国民党的外交部长立法院长),他首先宣布了事变内容,接着要大家关心国事,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有任何顾虑。在会场上拥护蒋介石的留学生,虽属少数,但会议一开始,他们首先情绪激昂地发言,痛责事变发生的主谋人张学良、杨虎城。但言词空洞。並无具体内容,纵然想马上回国为蒋效命,攻打张杨,事实上也不可能。由于这些人气势汹汹,会议的气氛是非常紧张的。又有人认为痛骂张杨不是好办法,倘若就此发表宣言,恐怕情况会走到反面,激怒张、杨、使蒋的性命难保,不如还是用和平的言词给张学良打电报,力劝和平处理。根据多数人的意见,黄少谷便拟了个电文草稿向大家宣读:
“西安张学良 杨虎城将军,盼以国事为重!”
当黄氏宣读电文后,会场上又起了风波,拥蒋者指责这个电文是模棱两可,太无具体内容。所谓以国事为重,是让张学良放回蒋委员长呢,还是暗示另有所指?会场上争吵不休,以致会开两小时后,还不能有结果。最后,还是尊重中立的多数人的意见,仍按起草的电文先行发出,以后看情况发展如何,再开会讨论。
西安事变后不久,杨虎城和其随员数人到达英国伦敦,当时中国留英学生为了要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曾热烈开会欢迎杨将军。记得杨在欢迎会上说,现在日寇正在侵略我国,妄图灭亡我中华,我们决不能再有内战。我们曾多次向蒋进言,但他不采纳,我们无法,便和张学良将军商定用武力进谏,我们扣留蒋先生,完全是从国事为重的目的出发,並无恶意,只因蒋先生以前执迷不悟,遂有事变的发生,现在蒋先生重视我们的建议,承认了他过去的错误,愿意国共再度合作,共同抗日了。
当时听者很受感动。杨虎城在英国不久,即到西班牙和美国去旅行,同样地宣传西安事变的真象。以后,过了月余,听说杨虎城应重庆“国民政府”邀请回国,共商抗日大事。
一九三七年十月,我回国经香港到达汉口。当时曾遇到方振武将军,我问方将军关于杨将军的近况,方表示出不乐而冷然的神情,当时因汉口遭敌机轰炸,我搭乘一公家空运回重庆的小汽车,路经湖南长沙时,一位刚从美国归国的中年妇人和我们同车。在同行中得知她回国是急于救他的丈夫欧阳××的(欧阳是黄埔一期学生,抗日战争中任水雷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受日本人的贿赂,放走了在湖北马当地方的几条日本小战舰,因此被逮捕,后被枪决)。当我们路经湖南衡阳时,她要求将车子开到郊外的一个小山坡上,我从远处就看到一个有双重铁丝网绕的高大房子,周围布满宪兵。当我们共同走入这个阴森的大院里,那个中年妇女被宪兵带领前往看她的丈夫,我也随着走进这个大院。当时我无意向东边一个房子窗口看望,突然看见杨虎城也在里面。我只见他脸肿眼红,头发蓬乱,满脸胡子,面目已非昔比,几乎认不出来了。我觉得非常惊异,杨虎城不是奉召回国共商抗日大计吗?为何被囚在此处?当时又不便问话,只能一瞥而过。我离开衡阳后,一路还想着这个问题,杨虎城他怎么不多方考虑,便冒然回国,遭此不幸!
我到重庆后,才知杨被召回国时,到香港下飞机后,即一路有专人护送,杨即感到护送人举止可疑,知有意外.但已事到如此,后悔莫及,他哪知被召回国,“共商抗日大计”是个预谋的陷阱。国民党退出大陆时,杨在重庆惨遭杀害,报刊已有详细报道,不再赘述。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专辑(第二十一辑)/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