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亲历记(节录)
李金洲
十六、事变後五日奉派代表张杨飞晋谒阎之经过
事变后五日,即十二月十七日,作者奉令代表张杨乘委座之福特机飞往太原,是为事变后西安方面第一次与外间发生接触。临上机前,先往副座官邸请示机宜,副座曾将在洛阳与阎主任如何向委座联合建议未被采纳,及如何与阎氏密谈之经过。并谓:「你告诉他,现在我已做了,看他怎么办!此事他不要想摆脱干净,必要时我将调华北部队,会师太原云云。」对阎氏态度极为不满。飞机约上午十时左右起飞,同行者有东北大学工学院长金锡如氏转往北平,杨主任派往山东之代表某氏,因非素识,且事隔多年,已不忆其姓氏。另一人即为副座派往广西之代表解如川氏及其夫人。午间飞抵太原,因事前有电通知,阎派交际课长薛福菴兄在机场迎候,不有被中央空军扣留之危险也。航空站长仅索一乘客名单,向中央报告,并未留难。作者当拜托薛课长将同行诸人负责送往正太车站,搭下午车赴石家庄,平汉路北段,为东北军防区,到达石家庄即安全无虑矣。作者由薛氏陪同入城,直赴太原绥署晋见阎主任。阎氏表示自事变发生,日夜不安,急盼西安来人,得知真相,请速将经过见告。作者当将事变之经过原原本本详为陈述,并将副司令意见转达,最主要之点,为委座绝对安全,当时外间传说纷纭,谣言甚多。阎当时即命秘书立时电报中央,太原报纸亦刊行号外,报导张杨代表到并,委座安全无恙,以安定全国人心。谈话时间约一小时,阎表示决本爱护国家,爱护领袖,爱护副司令,爱护东北军四大原则,派赵戴文、徐永昌两先生,於次晨偕作者飞往西安。(本刊第八卷第五期,邓启先生「阎百川与西安事变」一文,称派赵戴文、傅作义、赵丕廉三人为代表,与事实略有出入。)当时拟与作者同机赴陕之代表为赵徐二人,因彼两人均在太原,赵氏素为委座所敬重,而徐氏则为副司令好友也。由赵徐二人代表晋谒委座,与张杨商谈解决当前危机。但命作者电西安请示,须保证到陕后,能与委座单独谈话,候张副司令复电应允,即行起程,作者再三说明,本人既代表张杨前来,可负责保证,绝无问题,电报往返,恐有延误,因飞机师为美国籍,彼只知服从副司令命令,明日必须飞回西安。阎氏主张电报照发,但有无复电明早决定起程,作者不得已电西安请示,次日清晨,作者到达绥署,徐赵两人及随员,已整装待发,但以电台与西安深夜叫通,西安电台答复,立时呈阅,即有回电,于是坐候回电,下午始行收到,答应照办,并表欢迎。但以时间过晚,太原与西安均无夜航设备,不能起飞,乃约定翌晨起程。次日又因南京已派莫德惠、黄绍竑两人由京飞太原,阎欲俟莫黄到后,先了解南京方面意见,再行出发,但飞机驾驶员因已延期一日,坚持不能再候,必须当日飞回西安,经薛课长一再交涉无效,阎氏无奈,乃商请作者先行回陕,向张杨报告,再由作者于次日来太原接赵徐二氏赴西安。时作者亦得南京中统局局长徐恩曾氏与朝大同学罗浔兄联名来电,嘱作者稍候,即日飞太原与作者一晤。作者乃拜托薛课长代复一电,即于中午起飞,下午到达西安,机场戒备森严,由杨虎城氏亲率军政人员在机场迎候,尚未知赵徐二氏之未能同来也。作者乃与杨氏同车赴副司令官邸报告经过,奉面谕明早(按为廿一日)九时起飞往太原迎赵徐来陕。次晨官邸派车来接前往晋见,副座正与端纳顾问早餐,当召作者至小客厅内面谕:「今天不用去了,我决不让老阎作这一票买卖。你拟电报给阎氏,就说天气不佳,不宜飞行,俟气候好转,再行前往。」盖此时张氏已决心悔过,送委座回京矣。
十七、由太原返西安,副司令已决心送委座回京
委座之能化险为夷,安然回京,全国舆论与人心之背向,虽有影响,而实际则为委座之伟大人格所自救也。先後到陕之端纳顾问、蒋夫人及宋子文氏,不过略尽斡旋之责而已。戴雨农氏以殉难精神前往,令人钦敬,但到後被安置於副司令官邸,一方面是监视,一方面为保护其安全,直至副司令决定送委座回京时,始得晋见委座。至谓副司令受中共俄共之影响而作此决定,尤属无稽之谈。中俄共无任何力量影响张氏,至为显然,不过共党对此举,未加反对,则系事实也。且张氏自廿余岁即主持方面,独断专行,东北之各项建设多为张氏主持,郭松龄之变,张氏以少数老弱残军据守巨流河,双方兵力悬殊,可以说不能成比例,一世之雄的张作霖氏,以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曾数次派人召其回沈阳,一同避居大连。张氏以廿余岁之青年,坚持抵抗到底,并深信郭军皆其部下,只要有渠当前,必能转败为胜,卒能敉平大乱,其自信心之强,可以想见。当其决定送委座回京时,左右左倾分子曾表示反对,张氏誥戒彼等云:「此次兵谏,原为拥蒋抗日,并非反蒋,反蒋则无抗日。余已决定,任何人反对,将受严厉之处分。」事变后,中共虽曾派叶剑英、周恩来先后到达西安,仅为联络性质,既未参加工作,亦无发言权,彼等之不能影响张氏态度,至为明显。杨虎城亦持反对态度,尚不能影响张氏,他人更无论矣。盖张氏此举,纯为自动自发也。再者张副司令之处世原则,为宁使人负己,而己决不负人,与奸雄曹孟德适得其反。兹举数事为例,郭松龄战败被俘,张氏犹向老帅求情,请贷其一死,杨宇霆辈必欲置之死地,乃建议张大元帅就地正法,以绝后患。后杨宇霆、常荫槐之变,亦仅罪及其身,毫无株连,且厚遇其家属,如当时之宪兵司令陈兴亚,兵工厂总办后为辽宁主席之臧式毅,皆杨氏之好友也,张氏皆信任如故,而且加以重用。东北军将领中如于学忠、沈克皆非奉军嫡系,张氏从无歧视之心,且对于沈两部事必优先,信而不疑,是以张氏深得将领信赖,从无二心。当十九年中原大战,阎百川避地大连、山西善后,中央交张氏全权处理,张仅推商震氏任主席,许多人建议调东北军入晋,张氏皆未采纳,已见前文。至阎氏卷土重来,任太原绥靖主任,东北籍之警务处长胡某(忘记名字),实业厅长常彝(常荫槐之姪),建设厅长田见龙,先后被迫去职,张氏左右颇有闲言,谓如当时调东北军进驻山西,何至如此。张氏曾谓「让他对不起我好了,我总对得起他就是了。」张氏秉性如此,深悔此次事变过于鲁莽,冒犯领袖尊严,对不起蒋先生,对不起国家,乃毅然决然亲送委座回京以明心迹也。主要因素,为张氏受委座伟大人格之感召,及为时两周之誥诫训诲。另一因素为张氏检阅委座日记,得悉委座谋国之忠,对未来抗日计划及准备皆有记载,而对渠爱护培植,亦时见於日记之中,将来对日战争一旦爆发,亦预定由渠担任一路统帅,进而收复东北,始悟渠盲目抗日,鲁莽从事之错误,遂决心送委座回京,以赎前愆。张氏勇於改过之精神,有足多者,非常人所能及也。当委座之离陕也,虽无所谓条件,但对国事,有所商榷,则系事实,如停止剿匪,改编中共军队,由中央统一指挥。共党停止一切活动,服膺三民主义,拥护蒋委员长。改组行政院,以宋子文氏为院长,及由蒋夫人与宋子文担保,以张氏勇於悔过,维护委座安全,免予处分,令其戴罪立功等。後张氏在京交军法审判,宋子文觉无以对朋友,一怒而走上海,直至抗战,未担任政府正式工作。
(录自《革命文献》,第九十四辑,页二五○)
西安事变史料/朱文原编.—台北:国史馆,民国82[1993]-民国85[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