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张学良传

  


张学良传-第六章 逼蒋抗日的唯一有效方法——兵谏-第四节 负荆请罪

张魁堂


    扣留蒋介石后,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中有相当多的人有强烈的杀蒋情绪,认为“缚虎容易纵虎难”,即使放蒋,也要有条件、有保证。更没有一个人主张释蒋后张、杨要去亲送。张学良在扣蒋之初,就已一再表示,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拥护他做抗日领袖,并亲送他回南京。待西安三方面与宋氏兄妹谈判取得口头协议之后,如何释蒋及何时释蒋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12月23日下午,西北抗日联军的设计委员会开会,由高崇民主持,讨论自然地集中到释蒋问题上来。会上一致意见是:“没有保证,蒋不能走”。保证是三条:(一)中央军先撤出潼关,由阎锡山做保证人,晋军驻防潼关、洛阳段。(二)先释放“七君子”,取信于民。(三)蒋介石在协议上签字,并公诸报端①。设计委员会是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幕僚组成的,他们的主张是反映了两军大多数人的意见。
    高崇民向张、杨报告设计委员会讨论的意见。张学良听了怕出大乱子,很着急。杨虎城则默不作声。周恩来知道后,建议张学良召开设计委员会做说服工作。
    24日下午,张学良一面委托周恩来继续与宋氏兄妹接触,一面在张的客厅里召开设计委员会。
    张学良在会上扼要介绍双方谈判的结果,透露了蒋介石很快就要走,他自己准备亲送去南京。接着,他对大家说:“听说昨天开会有些意见,现在可以向我提,但不许在外面乱说,尤其不许任意胡闹。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天大的事,做错一点,我们担不起。”他让大家发言,但会场上却沉默了好一会,有人问:“副司令所说的蒋、宋答应我们的这些条件,究竟有什么保证没有?将来说了不算怎么办?”张很紧张,急忙问:“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这一逼,发言人也紧张起来,但还是把昨天会上所议的要求复述了一遍。
    张学良诚恳而又自信地说:“你们所提的意见,我考虑过,都是行不通的。蒋关在我们这里,他现在说的话,何应钦都不见得肯听。我们逼蒋下命令,如结果无效,怎么办?即使蒋下命令生效,中央军退出潼关,释放了‘七君子’,改组了政府,甚至对日宣战,那时放不放他?保证实现了,当然要放他。但他不是心甘情愿的,一定存心报复,如果回南京后,一切推翻重来,怎么办?所以我说你们的意见都行不通。只要他原则上承认我们的条件就让他走,签不签字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地撕毁?”
    张学良接着又说:“至于要阎锡山做保证人更不可能的。‘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们不请客,更不请阎锡山那样的客。联共抗日的事早和他说过,他表示赞成和支持,可事变爆发后,他的回电用了好几个乎,最后质问我们:‘何以善其后乎?’满篇责备,毫无半句同情,还把这个电报送给南京,他打的是什么算盘?!这样的人是不能共事,不能让他投机取巧。”
    有人问:“放蒋介石回去,副司令还要亲自送到南京是什么意思?” 
    张学良回答说:“是的,我打算亲自送他到南京。我这一着是抓住他的心,比你们想的高。这次事变,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今后要拥护他做领袖,同他共事,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亲自送他去,也有讨债的意思,使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此外,也可以压一压南京亲日派的气焰,使他们不好讲什么乖话。”②
    接着,张学良又说:“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蒋介石扣留在西安?是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次的内乱,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如果是这样,我一定自杀以谢国人。”说时,他的感情十分激动,场内一片寂静,再也没有人说什么③。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家为张学自的激情所感动,另一方面,在东北军这样的旧军队中,部属对统帅也不习惯于面折廷争。但实际上,张学良这一席话并没有说服大家。
    当晚,高崇民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反复说明无保证放蒋的危险性。两军将领又连夜联名给宋子文写了一封信,提出:商定的问题必须签字,只领袖人格保证是不行的;中央军撤出潼关以东,才能让蒋走,否则张、杨两将军答应,我们也誓死反对。
    25日早上,宋子文见到两军将领的联名信,大吃一惊。蒋介石、宋美龄要宋子文找张学良想办法④。
    张学良听说后,感到事态严重。24日晚上,他曾邀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商量,说明必须放蒋并要亲送,王等不主张他去亲送,最多也只能送到洛阳。张学良坚持己见,王等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们又在联名信上列了名。鉴于事变后先后有黄永安、冯钦哉的叛变和万福麟的动摇⑤,又出现蒋斌和黄永安等内奸,张学良怕驾驭不了局势。蒋介石是由卫队二营负责看管的。此时,张又加派副官长谭海率军士队去负责警戒,以防万一⑥。自24日谈判达成口头协议后,宋氏兄妹缠住张学良早日放蒋,宋美龄说她与蒋都是基督徒,最好能在圣诞节回京。宋子文说:“改组政府应打铁趁热,早日进行。”于是张学良决意即日悄悄地亲自送蒋回京。
    张学良送蒋回京,虽然有支持蒋介石抗日,压制亲日派的重大作用,但是,也冒着被蒋介石扣押的危险。他之所以如此决定,显然是出于善良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以为蒋介石是要守政治信用的。23日晚上,张学良叫应德田去谈当天下午设计委员会讨论情况,对应说:“蒋是领袖,有领袖的人格,有可靠的信用,有崇高的尊严”,亲送蒋回京可以“使他能保持威信和尊严,……不致对我们再存怨恨和戒心”⑦。(二)以为有“三位一体”的实力作后盾。张对应说,如蒋不放他回来,“我们东北军能让吗?这里的‘三位一体’能让吗?”⑧(三)宋氏兄妹及端纳都保证他去南京的安全。
    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京,宋美龄是欢迎的,说是“足使此后拟以武力攫取权利者所惧“⑨。蒋介石内心盼望如此,但口头佯作阻拦,直到飞机场时,还对张说:“我们兄弟二人谅解。但南京与西安形势不同,如果他们打你主意,我就遗臭万年了。”又说:“此间有许多善后问题要处理,你就不必去了。”⑩
    放蒋大事本应三方面共同商量,但是张学良有个错觉,以为周恩来、杨虎城都不至于反对。在24日下午的设计委员会上,有人问这事,张说:“红军的态度比我们还软,杨主任虽有不同意见,但是他是顾大体的。”(11)其实,西安方面,只有张学良主张无条件放蒋。杨虎城则明确表示蒋必须有正面文告才能释放他。中共中央在24日子夜答复周恩来在什么条件下放蒋的请示,其中一项也是要蒋先发表与民更始的文告。在24日上午双方谈判时,宋子文曾要求在蒋下令停战撤兵后即回南京,杨虎城、周恩来都表示要再考虑一下(12),但未引起张学良的重视。此时,张学良感到再不送走蒋介石,犹如双手捧着刺猬似的,而且好汉作事好汉当,决定扣蒋的是他,如今放蒋送蒋的自应是他,决意当天就走。
    上午,张学良同意宋氏兄妹在当天送蒋的要求,并把自己简单的行李交给端纳,要他不要声张(13)。
    25日下午,杨虎城应邀去张学良那里,张沉重地对杨说:“现在不走不行啦!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子。我今天决心亲自送蒋走。我想在几天之内就可以回来的,请你多偏劳几天,假如万一我回不来,东北军今后即完全归你指挥”(14)。这时,蒋介石已出来准备上汽车。张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杨虎城一向尊重张学良,更不好当着蒋介石的面与张争执,也不知道周恩来是否清楚此事,只好与张学良一齐送蒋介石到飞机场(15)。在机场,张学良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16)、孝侯指
    挥,此致
    何、王、缪、董各军长
    各师长
                                            张学良  廿五日
    以杨虎臣代理余之职
                                               即日(17)
    蒋介石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表示今后决不打内战,几天之后叫张学良回西安,西北的事情由张、杨负责。说毕即偕宋氏兄妹登机。张学良也跟着上了飞机,随蒋介石飞往洛阳。周恩来闻讯,急忙赶到机场,已是机去人杳。后来,他对人述及此事时,叹息不已,说:“张汉卿不仅要‘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啊!”周恩来与张学良此次分手,竟成千古之别。真是“AB复AB,一聚一分离”(18)。
    张学良用兵谏手段逼蒋抗日,在这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唯一方法,为扭转危急时局立了大功。正如斯诺所评论的:“中国还不是个民主国家,政治斗争中恢复到封建手段”,其效果是“将中国的历史引导到新的方向”(19)。但是,张忽视周恩来不必亲送的劝告(20),贸然亲送蒋介石回南京铸成大错,不但使西安事变的成果濒临完全丧失的边缘,而且他自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①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57至163、165、170页及应德田:《张学良将军与西安事变》。
    ②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58至160页。1937年2月田雨时随何柱国、王卓然去溪口探望张学良,张回答田问为什么亲送蒋介石回京的理由是:“(一)‘兵谏’有裨国是,所商圆满,挺身赴京,理所当然”;“(二)防止大计有变,毋宁护驾前住,目睹一切落实”;“(三)……庶足澄清国际、国人舆论的误解,增强政府和蒋先生的威信” ;“(四)无个人安全、被报复的顾虑”;“(五)……万一变挂,……就算‘负荆请罪’”;“(六)既容纳谏,国事有望;终,纵即不利于小我,决非所计。”与本文所述一致。田文载台湾《自由时报》1988年8月11日。
    ③卢广绩:《西安事变亲历记》,载《西安事变亲历记》第95页。
    ④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61页。
    ⑤万福麟没有执行张学良令他南下占领郑州的命令,反而通电表示拥护中央。
    ⑥高崇民:《西安事变杂谈》,《西安事变资料》第2集。
    ⑦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61页。
    ⑧应德田:《张学良将军与西安事变》。
    ⑨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⑩丁雍年:《西安事变史稿》,未刊稿。
    (11)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61页。
    (12)《周恩来文选》上卷73页。
    (13)塞勒:《中国的端纳》第九章。
    (14)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第161页。
    (15)王菊人:《记西安事变前后的几件事》,《西安事变亲历记》第157页。
    (16)杨虎城原名杨忠祥,字虎臣,1916年改名(左边虎右边冬),字虎城,因(左边虎右边冬)字冷僻,电码本不载,以字行。
    (17)据手谕影印件,末为草书即日二字,表明为同日增加的命令。但有人猜测这二字是顿首之类词句,还有人著文考证这两个字,都是误解。
    (18)叶剑英1975年怀念西安事变诗句。西安张公馆内三座小楼,自东至西编号为ABC。
    (19)斯诺:《西行漫记》。
    (20)栗又文:《西安事变与张学良将军》,《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95页。

张学良传/张魁堂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