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二十四、辗转海外的父亲
杨拯民
父亲在国外的言论都被特务们收集后向蒋介石汇报。据李志刚回忆,父亲出国不久,何应钦就曾对李志刚说:“根据驻外使馆的报告,杨虎城在集会场合,发言悖谬,物议甚多等等”。
7月8日我父亲正航行在太平洋上,获悉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消息,甚感激动——抗战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当日即电告宋子文,“拟由旧金山返国,参加抗战”。宋子文回电:“以目前情况观之,请稍缓返国。”无奈,只好到了美国,后转赴欧洲。
父亲虽身在国外,可心系国家之安危。每到一地,父亲都受到爱国华侨的热情欢迎,他亦借机积极联络爱国华侨、青年留学生,热衷于宣传抗战,宣传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每每讲演、座谈,即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战。并针对有些人怀有“敌强我弱”的顾虑,他从中日两国参战的性质,日本乃是侵略者,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则是被侵略者,是正义的反抗侵略的战争,并从日本的经济状况、人力情况进行分析后论及:中国只有坚持长期持久抗战,必能获得最终胜利,不应看重当前抗战初期一城一地的得失。父亲认为,日本的侵略越深入,战线拉得越长,他们的困难弱点会更加暴露,与英美法诸民主国家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深。
他到西班牙访问考察时,会晤了西班牙人民阵线的领导人,深入前线下到战壕里考察看望士兵,还象征性的向敌方开了数枪。据李志刚、王维之等人所著《杨虎城将军在欧洲》一书中所述:“杨认为只有全民族投入抗战,才能取得持久战的胜利。”“非民主不能进行持久战。”“不给人民以抗战民主,不发动人民参加抗战,持久战是不能坚持,战争也无法胜利!”他把抗战与民主看作是一件事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937年10月18日,他在马德里广播电台发表的讲话中谈到:“中国对日抗战乃一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国人民以为非持久战不能达到民族解放的目的,非民主不能持久战!”从父亲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他积极抗战的观点比前有了系统性的升华,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抗战思想。他在国外除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外,当有人问到“西安事变”时,他也讲了发动事变的初衷与目的,以及蒋介石的口头承诺。他的抗战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中国人民应以持久战才能达到民族解放的目的。
2.中日两国的战争性质不同,日本是少数军阀发动的侵略战争,并非日本民众的意愿;我们的抗战则是全民族的要求,是全民族求生存的抗战。
3.中国目前处于日本法西斯的蹂躏之下,他们占据我土地,轰炸我城市,封锁我海口,屠杀我同胞,毁坏我文化,这都是日本法西斯兽行赤裸裸的表现,这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真面目在世界人民面前的暴露。
4.德、意、日侵略阵营已公开结盟,这也更加深了德意日同其他民主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英、法、美、苏等多数国家为其自身的利害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也会更同情援助中国。所以,如能持久抗战到底,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5.各国人民之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主义,其情绪纯洁,是以反战运动,架乎各国政府之上。为扩大抗战,各国人民亦能予我以更大的同情。
6.日本是先天不足之国,煤、铁、汽油等原料均极缺乏。故欧战以后,日本虽努力于重工业之发展,然而原料不足,其重工业与美、法、英三国,实不可比拟,如与苏联比较,日本尤望尘莫及。现时的日本政府乃一未成熟之法西斯帝国!日本此次侵略我国,纯为少数人之利益与要求。多数人民方面,痛苦呻吟。故无论日本此战的胜与败,受苦者均为人民。
7.综观今日之日本经济方面,日本每年收入十五万万元,今年预算支出,竟增至二十四万万四千万元,相差九万万元。以往日本税收,多来自海外市场。今因侵略我国原因,在中国的市场已完全消失殆尽。至于南洋及欧洲各国市场,亦因各国人民抵制日货而逐渐衰退。是以日本之预算日益增高,而税收日益减少,是则日本经济必至崩溃,决不能长久维持。查开战三月以来,日已耗战费二十万万元,一年则需七十余万万元,试问?日本将何以支撑诺巨之战费?其经济基础将必定动摇,可想见矣。昔时日俄之战,日本因得英、美之援助,致能击败俄罗斯,然今日本已势成孤立,已无国际之援助。
8.我国此次抗战系全面抗战,系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抗日战争。败必亡国,胜利可还我自由。所以坚持抗战意义非常伟大。
这里父亲论述了我国抗战的正义性,是人民战争,国际上多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属侵略性质,国际上寡助,以及日本小国经济财政困难,难于支持长期战争等观点。由此提出了“持久必胜”的论断。(以上要点均引自亢心栽、刘志强、张志刚、王惟之、王根僧等所著《杨虎城将军在欧美》一书。)
父亲在国外的言论都被特务们收集后向蒋介石汇报。据李志刚回忆,父亲出国不久,何应钦就曾对李志刚说:“根据驻外使馆的报告,杨虎城在集会场合,发言悖谬,物议甚多等等”。李认为:何应钦之所谓悖谬者,我想除了民主、持久战言论外,主要是指杨将“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在西安口头答应的抗日条件公诸于众,这正是当时蒋介石所憎恨的。(引自李志刚《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出国经过的回忆》)
父亲对抗日战争具有较为系统的思想观点。再追溯从前,在他长期的军事实践中,也有过许多值得研究总结的东西。例如:他的部队在战争中常常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队伍是在战斗中通过胜利,通过缴获得到补充而逐步发展壮大的。这和他指导战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讨袁(世凯)护国战争期间,他只不过是一支人数很少的民团,讨袁胜利后才编成了一个营;参加靖国军时,发展成一个支队(略大于一个团);往后参加国民军,发展成一个师;率部参加北伐,发展成一个军;参加中原大战后,打回陕西,发展成十七路军。大约二十年间,他的部队打了不少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名的胜仗。例如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率10万之众围攻西安达八月之久,而守城部队只有一万人,最后取得胜利;他出关策应北伐,在河南马牧集一带,用一个军的兵力抗击张宗昌直鲁联军六个军的进攻。这次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最危急的情况下,能把部队撤出重围转移到安全地带休整,这在当时也是很不容易的。在山东打惯匪顾振和刘黑七(刘桂堂),到河南打唐生智、刘汝明,中原大战时攻占洛阳,这些仗都打的很漂亮。他在用兵上确有高明独到之处,很有办法。如:军事行动与政治措施的配合;作战时机的选择,作战方式的运用;军队与民众的关系;军队建设诸多方面都值得研究。遗憾的是,他文化程度低,加之他长期处于戎马倥偬与政治动荡之中,未能对其战争经验进行总结,未能留下系统的文字记录。但他的军事实践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智勇兼备的将才。在战场上(平时也是),父亲喜欢以辩证的方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例如1929年,他在山东进剿土匪顾振,当时顾振占据莒县,当我父亲的部队逼近莒县时,顾匪慑于他所率部队的声威,弃城而逃。他率领部下上莒县城楼察看时,有的军官看到莒县“城坚壕深”,就说:顾振如果坚守,我们进攻可就要费时费劲了。可父亲却说;这是你的想法,顾振不会这么想。他是草寇,他会考虑假如死守在城里,倘被我们的军队包围,自己跑不了怎么办?!他这么一说,大家深受启迪。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杨拯民著.--北京:中共文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