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论著>核心书架>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玉门纪事

杨拯民

 
    从1950年4月第一次石油工业会议确定我到玉门油矿工作,到 1958年4月份离开,整整8年的岁月。在玉门油矿同仁共同努力下,只做了一件事情。这就是为将玉门油矿建设成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而奋斗!

    1950年8月,玉门矿务局在原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时,只有正式职工4200余人。生产原油和石油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加上交通的限制(当时陇海铁路只能到宝鸡)。如何起步订立一个怎样的奋斗目标是玉门油矿职工的首要任务。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在确定玉门油田的可采储量和周围采区:白杨河、青草湾、大江圈、文殊山、永登等的地质评价后,明确了玉门是一个不大的,但是高产的小油田。五十年代初,中国当时只有古老的延长油矿和新疆独山子油矿。而这三个油矿具备现代化开采条件的只有玉门油矿。在国内尚未发现新油田的情况下,它的任务一方面要为年产百万吨而努力,另一方面要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现代化的技术生产,培训干部和工人。特别要在玉门为油田的开发建设、管理创造经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开始了玉门油矿的建设。同时也逐步形成了把玉门油矿建成为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首先建立玉门矿务局。在体制上把原来矿场、炼厂、工务三个部改成为直接生产和辅助生产的八个厂队。以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公司。随着体制改革,队伍的扩大,干部的充实,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甘肃省委领导下成立了玉门油矿党委,建立了各级党委、总支、支部,从而有了组织保证。

    由于刚解放,祁连山内国民党残匪尚未肃清。矿区警卫队由于“四五”事件和工人队伍形成了严重对立,因而不能作为矿区警卫的可靠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当时的西北大区首长彭德怀同志提出调一个正规军营给矿区作为警卫力量。这一请示迅速得到了批准。由驻在张掖的第三军拨给一个建制营,建立了新的矿区警卫大队,从而加强和巩固了油矿的保卫力量。

    玉门油田的地质评价和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石油地质的评价,在五十年代初期是集中了当时全国的石油地质专家作了大量工作而获得的。其中也包括苏联专家院士特拉费木克等人的努力。罗马尼亚钻井队参加了钻井工作。技术装备、技术指导更凝聚着国际的支援,除了苏、罗以外还有捷克、匈牙利等国的帮助,以及国内各方面的支持。

    在为建设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目标提出后,更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援。学石油化工、地质采矿等专业的大专学生优先分配到了玉门油矿,成为以后发展中的技术管理骨干。为了发展石油工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五十七师成建制的转为石油工程师,其中二、三两个团集体转业到玉门矿务局,组建成油田建设公司和运输公司。师长张复振同志担任了玉门矿务局副局长。从而为石油工业的油田建设队伍和运输队伍奠定了基础。

    改装玉门炼油厂的裂化装置一方面给玉门炼厂增加了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组建了一支煤油安装队伍,这个队伍虽小,却是煤油安装队伍专业化的雏形。

    在为玉门石油基地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老工人(技术)、技术干部和转业干部三结合的核心力量,是建设的主力军,是建设的突击队,也是攻关擎旗的先锋队。凡是三结合搞得好的单位,也是生产和技术培训的优秀单位。可以说玉门油矿在培训于部、技工方面曾起过熔炉作用。随着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一批一批技术、管理干部和技工从玉门奔赴各个油田,“那里有油田,那里就有玉门人”。

    诗人李季同志曾作过两年玉门油矿党委的宣传部长。在他的影响下,不少作家、诗人、名记者。不断地光顾玉门油矿。在这期间李季也创作了不少有关石油工人的著名作品,为玉门油矿的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新的篇章。

    中央领导人邓小平、朱德、陈云、彭德怀、王震、习仲勋等同志均先后亲临玉门油矿。曾给地处戈壁滩、艰苦创业的石油职工以巨大鼓舞。


                                                                           1988.9.10

往事 杨虎城之子回忆/杨拯民著.--北京:中共文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