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事变简介>震惊世界的一幕

  


10.4 宋氏兄妹到陕

李义彬


  停战令下达后,南京统治集团内部两派围绕下述两个问题仍然分歧很大,斗争激烈。一是停战期满后是否延长。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主张,19日下午6时前蒋介石如仍不能获释,军事讨伐行动应恢复;宋美龄和孔祥熙则认为南京与西安之间的和平大门已开,停战期限应延长。二是宋子文可否赴陕。宋子文当时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由于他与蒋介石有公私关系,和张学良有多年友谊,他极愿去西安为和平解决事变尽力。张学良欢迎他入陕的消息传出后,他17日离沪到京,准备赴陕。可是何应钦却竭力阻挠。理由是宋有官方身分,他去西安与“叛逆者”谈判,有违国家“纪纲”。宋子文力排众议,遂要求以私人身分前往。他的这一举动得到孔祥熙、宋美龄的积极支持。19日下午,孔祥熙在其寓所召集会议,与会者有孔祥熙、孙科、居正、何应钦、宋子文、宋美龄、叶楚伧、王宠惠等,经过激烈争辩,决定“一、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二、准许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养日)暂行停止轰炸;但张、杨部队在此期间不得向南移动。”①允许宋子文前往西安和延长停战期限,这是主和派的重大胜利、主战派的巨大挫折。何应钦虽兵权在握,但在国内外,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强大呼声面前,也不得不被迫退让。
  19日下午2时,宋子文乘机离开南京。同行者有他的两名秘书和与杨虎城有密切关系的郭增恺。郭在《活路》事件中被误捕,但一直被关押着。宋子文为做杨虎城的工作,动身前从狱中把他要出来。本来,宋美龄要同宋子文一同去的,后被南京要员们劝阻。关于此事,她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写道:余“决偕子文同机入陕,神经兴奋,几不能持。行前最后一瞬间,政府中高级长官群集余所,坚持暂留。亦有谓余若留京,尚可于委员长未离西安以前,劝止中央军之进攻者;余乃自动与彼等约,倘子文去后,三日内不能返京,刚不得再阻余飞西安。同时按张学良来电告余,倘不能阻止进攻。切勿往陕。”宋子文一行当日在洛阳过夜,20日下午10时由洛阳飞抵西安。张、杨和端纳到机场迎接,张学良告诉宋子文,西安方面已拟好条件,准备与南京方面谈判。宋子文由张学良、端纳陪同去见蒋,他获准单独与蒋谈话的待遇。
  蒋介石对宋子文的突然到来感到惊喜。宋两次单独见蒋,向他报告南京情况,递交了宋美龄、孔祥熙给他的信。当他看到宋美龄信中说“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时,两眼落泪,一再叮嘱宋子文不要让宋美龄来。蒋告诉宋说,只有加紧军事进攻他才能脱险,并将军事进攻的方略单独告诉了宋子文。
  陪宋来陕的郭增恺在与杨虎城会见中得知张、杨扣蒋的目的的确是逼蒋抗日,绝无伤害蒋的意思。杨还告诉郭增恺,中共对西安事变持和平解决方针。郭增恺建议宋子文会见当时已在西安的周恩来。宋子文害怕被何应钦抓住把柄,没有直接见周,委托郭增恺与周恩来见面。周恩来通过郭增恺转告宋子文:中共未参与西安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并说,只要蒋介石抗日,中共将全力以赴,并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赴国难。
  宋子文的这次西安之行,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意义重大。他亲眼看到了蒋在西安安全无恙;了解到张、杨的抗日决心和对和平解决事变的诚意;得知中共代表周恩来已来到西安,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有这些,使他看到了和平解决事变的希望,从而进一步鼓舞了他制止新的内战爆发和力求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心和勇气。宋只在西安过了一夜,21日便匆忙飞返南京,向宋美龄、孔祥熙等报告西安之行的收获。和平解决事变曙光的出现,使宋美龄倍受鼓舞,她决心飞陕最后完成救蒋任务。后来,她在回忆录中比拟说:“当时余对西安事变已具一种感想,譬之造屋,端纳既奠其基,子文已树柱壁,至上梁盖顶,完成之工作,实为余无可旁贷之责任矣。”②就在宋子文返京后的第二天(12月22日),宋美龄便偕同宋子文、端纳、蒋鼎文、戴笠等一起飞往西安,开始与西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谈判。
  ① 《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6页。
  ②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