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事变简介>震惊世界的一幕

  


10.6 送蒋回京

李义彬


  宋氏兄妹12月22日飞离南京。中途在洛阳停留。宋美龄亲眼看到洛阳“机场轰炸机罗列待发”,一幅战争气氛,于是她“心坎突增阴影”。下机后她召见了驻洛阳的中央军将领,她命令陆军停止向西安进攻;“坚嘱洛阳空军司令未得委员长命令,切勿派飞机飞近西安”。当他们的座机飞临西安上空时,宋美龄耽心张,杨的部队对她粗暴无礼,便把一支手枪交给端纳,并嘱咐说:“如遇军队哗噪无法控制时”,即用此枪打死我,“万勿迟疑。”事实上,宋氏兄妹受到张、杨十分礼貌和热诚的接待。机停后,张学良首先登上飞机,表示热烈欢迎宋氏兄妹来陕。宋美龄要求张“勿令部下搜查我行装”。张“即悚然曰:‘夫人何言,余安敢出此。’”杨虎城也赶到机场迎接宋氏兄妹一行。
  宋氏兄妹22日下午4时下机后到张公馆稍事休息,宋美龄即去近在咫尺的玄凤桥高桂滋公馆见蒋。因为事前没通报,蒋介石突然见到宋美龄前来颇感惊异,他“愀然摇首,泪潸潸下”,说宋美龄来西安是入了“虎穴”,并说:“余虽嘱君千万勿来西安,然余深感无法相阻也。”蒋向宋“历述被劫持之经过,并称,在劫持中决不作任何承诺”。蒋要求宋美龄等在与张、杨谈判时,“勿以签订某种文件”。宋美龄则向蒋介石通报了南京的情况,劝其今后“不应轻言殉国”,应更珍惜生命,“为国家努力也”。
  宋美龄见蒋后又云会见张学良,批评张“性大急切,且易冲动”,行动“躁急”。张学良向宋申明兵谏的“动机确系纯洁”,绝无“伤害委员长之意”。并郑重表示他们扣蒋“不要钱,不要地盘”,目的只是要求蒋答应抗日,至于签不签文件均可。宋美龄见张学良态度诚恳,“深信其言之由衷”,从内心承认其行动有异于“旧时军阀”。宋恳请张早日结束事变,释蒋离陕。张表示他“个人亟愿立即恢复委员长之自由。惟此事关系者众,不得不征求彼等之同意”。宋催张速将她的意见转告杨虎城等,并宣布凡愿见她者,她均可会见。她还特别向张说明,“凡委员长所不愿见者,余皆愿代见之”①,实际上这是暗指当时在西安的周恩来。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量后告诉宋美龄:杨虎城等认为西安方面“所提之条件,无一承诺,遽释委员长,岂非益陷绝境?”②
  宋美龄为了争取蒋介石早日获释,不得不求助于中共代表周恩来。在12月23日和24日,她两次与周会见,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在首次会见中,周首先说明中共未参与西安事变,阐明了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接着,周从中国革命所经历的困难和曲折谈起,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希望团结抗日,1935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不久又把“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但蒋介石对中共团结抗日的要求始终不予理会。当前,是改变政策的好时机,希望她们兄妹劝蒋回心转意,这对国家对个人均有好处。宋美龄说,既然中共有诚意,应在政府领导下,共同努力。周说: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中共拥护他为全国抗日领袖,并且指出除蒋介石外,全国没有第二个合适的人。周还谈到国防、经济上的问题,对唯武器论和抗日长期准备论作了分析和评论。宋美龄希望周恩来做劝说杨虎城的工作,使杨同意释蒋。在24日会见时,宋美龄明确表示她赞成停止内战,她对周恩来说:“我等皆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③
  经过各方面的逼迫、劝说,特别是宋氏兄妹亲自来到西安、使蒋介石终于同意了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指定宋氏兄妹作为他的代表与西安方面进行谈判,并指示了谈判条件。他提出,对双方商定的条件,他以“领袖人格”担保,回京后分条逐步实施,但不签署任何文件。西安方面以大局为重,对此表示同意。
  23日上午,双方举行第一次谈判。地点在金家巷张公馆西楼二层。出席者西安方面是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蒋的代表是宋子文。关于这次谈判情况,周恩来在当天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有如下记载:
  我提出中共及红军六项主张:
  子、停战,撤兵至潼关外。
  丑、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
  寅、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卯、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
  辰、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巳、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以上六项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外、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④
  23日下午,谈判继续进行,主要由宋子文谈对六项条件的具体实施意见,并进行讨论。
  子,宋提议先组织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改造成抗日政府。目前先将何应钦、张群、张嘉璈、蒋鼎文、吴鼎昌、陈绍宽赶走。推荐孔祥熙为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兼长财政,徐新六或颜惠庆长外交,赵戴文或邵力子(张、杨推荐)长内政,严重或胡宗南长军政,陈季良或沈鸿烈长海军,孙科或曾养甫长铁路,朱家骅或俞飞鹏长交通,卢作孚长实业,张伯苓或王世杰长教育。我们推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宋力言此为过渡政府,三个月后抗日面幕揭开后,再彻底改组。我们原则同意,要宋负责;杜、沈、章等可为次长。
  丑,宋提议由蒋下令撤兵,蒋即回京,到后再释爱国七领袖。我们坚持中央军先撤走,爱国领袖先释放。
  寅,我们提议在过渡政府时期,西北联军先成立,以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成立联合委员会,受张领导,进行抗日准备,实行训练补充,由南京负责接济。宋答此事可转蒋。
  卯,在蒋同意上述办法下,我们与蒋直接讨论各项问题(即前述六项)。宋答可先见宋美龄(子文、学良言她力主和平与抗日)。⑤
  23日的谈判结束后,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除报告上述谈判内容外,还提出:“如你们同意这些原则,我即以全权与蒋谈判,但要告我,你们决心在何种条件实现下许蒋回京。”⑥
  第二天(24日)继续进行谈判。除昨日参加人员外,宋美龄也参加了谈判。谈判结束后,周恩来立刻将谈判结果电告中共中央:
  (子)孔、宋组行政院,宋负绝对责任保证组织满人意政府,肃清亲日派。
  (丑)撤兵及调胡宗南等中央军离西北,两宋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已携蒋手令停战撤兵(现前线已退)。
  (寅)蒋允许归后释放爱国领袖,我们可先发表,宋负责释放。
  (卯)目前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蒋确停止剿共,并可经张手接济(宋担保我与张商定多少即给多少)。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红军再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
  (辰)宋表示不开国民代表大会,先开国民党会,开放政权,然后再召集各党各派救国会议。蒋表示三个月后改组国民党。
  (巳)宋答应一切政治犯分批释放,与孙夫人商办法。
  (午)抗战发动,共产党公开。
  (未)外交政策:联俄,与英、美、法联络。
  (申)蒋回后发表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
  (酉)宋表示要我们为他抗日反亲日派后盾,并派专人驻沪与他秘密接洽。⑦
  蒋介石在24日还直接告诉张学良,他将下令中央军退出潼关,离开西北;“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蒋先回京,后释放爱国七领袖”;“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现在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蒋意开国民大会”;“他主张联俄联英美。”⑧
  周恩来12月24日下午向宋子文提出与蒋见面再谈一次的要求。经宋转蒋,约定当晚在蒋的住处见面。当晚,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见蒋。宋氏兄妹告诉周,蒋这两天生病,不能多说话。“周一进蒋的卧室,望见蒋躺在床上。蒋见周进来,勉强在床上坐起来,请周坐。周这时看见蒋形容衰老憔悴,满嘴没有牙,难看得很,远非当年在黄埔军校的样子。”⑨周先开口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蒋点点头,叹口气,然后用眼睛看着周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周立刻回答说:“只要蒋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⑩周问蒋为什么不肯停止内战,宋美龄说以后不剿共了,并说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接着,蒋介石向周恩来表示了三点:“(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指周恩来——引者)解决一切(所谈如前)。(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⑾蒋讲完,坐在床上显得很疲劳的样子,指着宋氏兄妹说:“你们可以同恩来多谈一谈。”周向蒋说:“蒋先生休息吧,我们今后有机会再谈。”蒋连声说:“好,好。”⑿周遂告辞。
  上述事实说明,到12月24日,蒋介石已基本上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于是,在什么条件下释放蒋介石,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这个问题,西安各方面的意见颇不一致。张学良主张,只要蒋表示接受停战、抗日条件,就无条件释放他。中共主张有条件的释蒋。至于释蒋的条件,中共中央24日午夜给周恩来的复电中提出:南京政府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蒋介石也应该发表同样内容的宣言。全部中央军向豫绥两省撤退,部分释放爱国分子和共产党员。杨虎城一直主张有条件释蒋。捉蒋后,他曾与幕僚们商议过,设想与蒋签署秘密协议,至少要蒋向全国发表一次广播讲话,以表明态度,杨耽心没有相当保证就释蒋,难免他回京后不对事变发动者进行报复。张、杨部下也大都主张有条件释蒋。23日下午,高崇民主持召开设计委员会,主要讨论有什么具体保证后才能释蒋。出席会议的有杜斌丞、申伯纯、王炳南、应德田、卢广绩等。大家情绪激昂,都主张有条件释蒋。“有的说,要他们先把潼关之内的军队撤出潼关,使我们免去军事威胁。有的说,要他们先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七君子,以取信于全国人民。有的说,要阎锡山出来做保证人,并将潼关到洛阳之间划为缓冲地带,由山西军队驻防,使蒋介石想报复也报复不了。”⒀应德田甚至激烈地说:“蒋介石是大家提着脑袋捉的,不是张、杨两个人的事情。他们想捉就捉,想放就放,不行!现在蒋介石还在我们手里,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干脆就先把蒋干掉!”与会者一致决定“没有保证,蒋不能走”。⒁
  张学良从高崇民汇报中得知上述情况后非常着急,耽心发生意外事件。24日下午,他把前一天参加设计委员会的人召集到一起,向他们简要介绍了与宋氏兄妹谈判情况,说同蒋已达成六项协议,很快就要放蒋走,他还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张接着严肃地对大家说:“听说你们昨天开会,也有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你们可以向我提,但是我现在要警告你们,不许你们在外边随便乱讲,尤其不许你们任意胡闹。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做错了一点,我们担不起。”⒂张当场征求大家意见,会议沉默片刻后有人问:“蒋、宋答应我们的这些条件,究竟有什么保证没有?他们将来说了不算怎么办?”张声色俱厉地问:“你们要什么保证?你说!你说!”被问者显得很紧张,但人们还是把昨天设计委员会上讲的保证条件一一说了出来。
  张学良听完大家讲的保证条件,很诚恳又颇自信地回答说:“你们所提的这些意见,我都考虑过,都是行不通的。你们要知道,蒋现在是关在我们这里,他现在说什么话,何应钦都不见得肯听。我们逼着蒋下命令,如结果无效,怎么办?我们且不说这层,即使蒋的命令还生效,可是这是我们逼着他下的,不是他甘心情愿下的。那么,他的命令下了,也发生效力了,譬如潼关以西的中央军开出潼关以东了,上海爱国领袖七君子被释放了,政府也改组了,到那时,你们放他不放?保证实现了,当然要放他。但是他这样做是被逼迫的,不是心甘情愿的,一定心存报复。他回到南京,开出潼关的中央军又开回潼关以西来了,释放的爱国领袖又被逮捕起来了,改组的政府又改组回来了,甚至你们压迫他对日本宣战他都肯,可是回去以后,他又同日本妥协了。到那时,你们怎么办?所以我说你们那些意见都是行不通的。我们提出的条件,只能他在原则上承认了,就让他走,签字不签字都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地撕毁。”
  张学良接着说:“至于提到要阎锡山来做保证人,那更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自己了。我们不请客,更不请阎锡山那样的客。在西安事变以前,我们联共抗日的一些情况和主张,是同阎锡山说过的,他也曾向我们表示赞成和支持的。这次事变发生以后,我们打电报告诉他,向他请教。他回电向我们提出好几个‘乎’,什么‘促进抗日乎,破坏抗日乎,停止内战乎,扩大内战乎’,最后并质问我们‘何以善其后乎?’只是满篇责备,毫无半句同情。他把给我们的电报,又送到南京的报纸去发表,不知他脑子里打的什么算盘。这样的人我们不同他共事,不让他投机取巧找便宜。”
  人们都不同意张送蒋回南京,有人问:“副司令还要亲自送他回南京,这是什么意思?”张郑重地回答说:“是的,我打算亲自送他回南京。我这一着比你们想得高,这一着是要抓住他的心。你们要知道,这次事变,对蒋是个很大的打击,我们现在不但要放他走,而且今后还要拥护他做领袖,还要同他一起共事。所以我们现在万万不能再难为他,我们要给他撑面子,使他恢复威信,今后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我亲自送他就是这个意思。并且我亲自送他去,也是向他讨债的意思,使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另外,我亲自去也可以压一压南京反动派的气焰,使他们不好再讲什么坏话。总之,做人情要做到家,同人家合作也要合作得彻底。我在这个问题上比你们想得深,想得高。你们这些人都要听我的活,都要受我领导,不许乱说乱闹。”⒃
  高崇民对张学良的上述谈话本来不同意,可是当面又不便于反驳他,就在当晚给张写了封长信,反复说明无任何保证条件释蒋的危险性,并劝张不要亲自送蒋回京。与此同时,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连夜联名给宋子文写了一封信,提出:商定的问题必须有人签字,并且必须首先把中央军撤出潼关以东,才能放蒋走,否则虽张、杨两将军答应,我们也誓死反对。这封信25日早晨送交宋子文,宋看后大吃一惊,赶快转给蒋介石、宋美龄看。蒋、宋看后也吓了一跳,让宋子文赶快去找张学良想办法,并让宋子文亲自去找杨虎城,恳求杨早日放蒋走。
  此时的张学良受到两方面压力:一是宋氏兄妹。谈判条件大体商定后,他们要求张即刻释蒋,争取圣诞节蒋能回到南京,取个吉利;二是“三位一体”内部。当时西安三方面除张本人外,都坚决主张释蒋必须有保证条件。面对这种局面,张学良耽心夜长梦多,怕拖下去会出大乱子.决心早日释蒋。24日晚,张向其高级将领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宣布,他即将放蒋走,并亲自送到南京,向中央请罪,恢复蒋的威信。王等劝张不必送,怕蒋变卦。张坚持要送,并向他们交代:关于东北军,听命于于学忠;关于抗日联军总部之事,听命于杨虎城;有问题多和周恩来商量。25日上午8时许,张学良在新城大楼遇见高崇民,张对高说:“你的信我看到了。我告诉你,咱们自己请神自己送,不要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要于国家有利,牺牲我个人,牺牲东北团体,在所不计。”高崇民部问:“这是三位一体的事,不能由咱一家决定啊。”张拍拍高的肩膀说:“周先生比我还和平,只有虎城犹豫不决,我去说服他。”⒄
  宋子文24日中午去新城大楼恳求杨虎城释蒋,杨仍坚持没有保证条件不能放蒋走。这天下午,张学良打电话请杨虎城到金家巷一号,张对杨说:“现在不走不行啦!夜长梦多,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乱子。我今天决心送蒋走。我想我在几天内就可以回来的,请你多偏劳几天。假如万一我回不来,东北军今后即完全归你指挥。”⒅杨对张这样放蒋虽有意见,但他一向尊重张学良,此时又深为张的真诚而感动,也不知周恩来是否同意张亲送蒋走,同时也怕出大乱子,因为他也听说十七路军军官们正在酝酿什么事情,便慨然同意了张的意见,并同张一起去送蒋。
  25日下午3时半左右,他们从蒋的住所出发。张同蒋介石、宋美龄同乘一车,杨则与宋子文、端纳同乘一车。张、杨怕部下知道会发生事故,行动非常秘密,连周恩来也没有通知。汽车从玄凤桥高公馆开出,悄悄地向西郊机场驶去。
  汽车到机场,这里正集聚着2000多人的群众队伍,准备欢迎来西安的傅作义将军。蒋介石不知底细,误以为群众是来难为他的,显得很紧张,赶忙向张、杨表示:“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你们放心,假如以后不能实现,你们可以不承认我是你们的领袖。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再重复一遍:(一)明令入关之部队于二十五日起调出潼关。从本日起如再有内战发生,当由余个人负责。(二)停止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三)改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纳抗日主张。(四)改变外交政策,实现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的国家。(五)释放上海各被捕领袖,即下令办理。(六)西北各省军政,统由张、杨两将军负其全责。”⒆蒋在机场还对张、杨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须承认。”⒇
  张学良登机前把事先写好的手谕面交杨虎城,内容是请杨自25日起代理他的职务,万一有事,东北军要听从杨虎城和于学忠的指挥。
  下午4时,蒋、宋登机起飞,接着张学良亦登上自己飞机随之飞往洛阳。
  设计委员会25日下午在高崇民主持下开会,讨论释蒋问题。会议中间,总部秘书长洪钫跑来报告说副司令已送蒋起飞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晴天霹雳,把大家震得目瞪口呆,浑身颤抖,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会议已无法进行。杜斌丞拍胸顿足地说:“我们是不是在做梦,天地间竟会有这种事!”说完就往床上一躺,两手抱头,不再言语。申伯纯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既是走了,就算对吧!”(21)高崇民认为“张急于送蒋是有他的想法的,一则张还是拥蒋的,二则他顶住何应钦等对西安讨伐。他以光明磊落,束身请罪的态度,亲自送蒋,以示拥蒋爱国,别无他意。”高当时对大家说:“张一人送蒋去南京,可顶住五十万大军,西安方面可保证平安无事。”(22)
  孙铭九从卫士报告中得知张、杨已送蒋去机场后,赶紧去问周恩来知道不?周听后感到愕然,说:“我不知道!” 他们走了多少时候了?”孙说有十分钟了。周问有汽车没有?孙说有。于是,周与孙一同乘车赶往机场。周想劝阻张学良不要送蒋回南京。可是当他们赶到机场时,蒋、张等乘坐的飞机已飞上了蓝天。
  25日下午5时45分,蒋介石等在张学良陪同下到达洛阳。在这里,蒋命令张学良给杨虎城去电,将仍扣留在西安的南京要员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等释放回京。杨虎城25日夜间收到张学良来电,26日晨与王以哲、周恩来商量此事。他们一致认为,既然已把蒋介石放走,再扣留这些人已没有意义,不如索性把所有被扣人员一齐放回。这个决定做出后,杨虎城于26日下午去分别拜访被扣人员,表示道歉,并于当晚在新城大楼设宴为他们饯行。27日,被扣人员离陕返京。不久,应南京方面要求,西安方面把扣留的南京几十架飞机也放走了。
  ①②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③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④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71页。
  ⑤⑥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2页。
  ⑦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73页。
  ⑧ 《周恩来、博古致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12月25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笫6期。
  ⑨⑩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6—157页。
  ⑾ 《周恩来、博古致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12月25日)。《文献与研究》1986年第6期。
  ⑿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
  ⒀ 同上书,第158页。
  ⒁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笫158页;又见《高崇民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⒂ 同上书,第159页。
  ⒃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160页。
  ⒄ 高祟民:《西安事变杂谈》。《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⒅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l页。
  ⒆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163页。
  ⒇ 周恩来:《与宋子文、宋美龄谈判结果》(1936年12月25日)。《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21)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22) 丘琴等:《高崇民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震惊世界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李义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