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家书
窦应泰
张学良自1936年冬陷身囹圄以来,只有当东北元老莫德惠偶得蒋介石特许前往探视时,才能托其从特务眼皮底下寄出一些写给家人的家书。即便如此,张学良给亲人寄出的书信也相当有限。因为抗战烽火全国燃起之后,南北隔阻,而莫德惠纵然愿意代为传书,在当时政治环境之下也难以办到。因此那时张学良可与通信的家人,仅限于时在西安的胞姐张冠英等少数人。
张冠英为张学良一母所生的胞姐,1898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从少年时起张冠英、张学良便姐弟情深。张冠英年及十八,即被张作霖许配给时任黑龙江省督军的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其夫鲍育才婚后曾任营口海防联军营长等职,但因资质平平,不谙官场之道,不久即辞去官职,客居营口多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冠英一家迁往西安,1945年再迁回东北沈阳定居。全国解放以后张冠英一家则搬至北京。1954年张冠英病逝于北京,有三女二子。张冠英在世时,是与张学良保持关系最密切的直系亲属之一。从流传下来的几封信中,可见张学良幽禁中的生活状况以及张氏家族兴衰的缩影。
致胞姐张冠英的信(1946年5月30日于贵州桐梓)
冠英大姐:
关于财产清理委员会的事,现在详细说明一点:这件事是平津的前辈朋友们,承他们的好意发起的,亦曾向最高当局申明,由彭相庭、栾贵田、胡若愚给我来信,问我可否办和如何办。我已回信给他们,并指告明白(信太长,不另录,假若您要是去平津,他们一定会给您看的)。组织一个委员会,选定几个与此事有关或办事方便的故旧为委员。并已指定宋子文、张辅帅(张作相——笔者注)为最后负有决定权之人。宋是我的最好朋友,张辅帅为咱们的父执辈。以宋为委员长、并且授以全权处理。另设一些列席委员,指定了家人和几个亲戚,这是我叫大家全知道内容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无权发言或干涉清理委员会的事。以免七嘴八舌,妨害负责之人,您也是列席委员之一。
陕西的房地产蒙您劳神,我得感谢您(将来再到您家去,不同您捣乱,好了,一笑),我要说明的:咸阳和平凉城外有一块地是我私人的,现在请您不必查询。平凉的地,那不是我的私产,那是我准备给东北流亡关内的眷属住宅和生产的,如同西安城外的村子一样,那钱也不是公款,也不是我的私财。另外,他们有一个委员会,负责人高子钦(维岳),请您注意。
财产有多少,在何处,我是弄不十分清楚的。除了爸爸给留下来的,我自己买的房子地,或者股票等等,不是为了好玩,就是为了帮朋友忙,我从来不十分注意它们的。如果人家存心欺骗我,那!我是不甘心的,余者我是向来抱着“楚弓楚得”的原则,我希望您也是要这样。咱们不会饿死的,就是饿死亦是应该了,“暴民暴物”,也不晓得做过多少罪孽事,“披发请缨”为义,吾愿为之,如果因为钱财事,和人争短论长,那,我是不肯做的。如果我知道他是胡花,就是亲兄亲弟,我一毛也是不拔的。我这狗脾气,想你会晓得的,我希望您也这样做!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我现在想起了张江陵的一首诗,录于您,您看多么大气!“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当如此。累累琐琐,写得太多,我不写了,纸已满了!附去相片—张。
弟良手奏
五月三十日
(笔者按)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张学良在贵州给姐姐写出的信。亦是张学良首次谈论家产的一封信。由于抗战已经结束,他在北平的许多旧友,在彭相庭等人的积极努力倡导之下,成立了一个全权清理和分配张家遗产的委员会,并公推张学良的至友宋子文为主持人。这些友人的用意在于,当时国民党官方正忙于派员前往北平、上海等地清理敌伪遗产,接收大员如云而至,大批敌伪时期的财产多为国民党接收大员所获。张学良的朋友们见此景况,出于善意,担心张学良遗留在北平、天津等地的私人财产,也在国民党清查没收敌伪财产的混乱中落入心地不良者手中。于是以彭相庭(辽宁省新民县人,别号香亭,其父彭万荣乃为张作霖的换帖弟兄。张作霖时代彭相亭即任少校军需官、东三省官银号经理兼总办、张学良执政后曾任东三省边业银行总裁等职。伪满时期坚拒出任伪中央银行总裁,1959年病逝。)为首的几位张学良旧友,积极努力奔走,后经宋子文在蒋介石面前游说,终于同意成立一个张家财产清产委员会。
张学良在这封家书里,除向姐姐通告平津朋友们为张家财产倾注的苦心善意之外,也向张冠英告知她将作为列席委员参与讨论家族财产分配的事宜。不过张学良再三点拨自己的姐姐,关照她在讨论财产时应持的态度。千万不要七嘴八舌,以免影响负责之人的最后决断。显然张学良非常了解胞姐及其他家属的性格,担心家人不慎拂逆了友人的好意。
至于对财产,此函表露出张学良首次谈论身外之物的态度,亦体现其人感情世界的另一侧面,均为肺腑之言。直到现在张学良对自己的财产究竟有多少,尚且心中无数,从中不难看出其胸襟之宽广,显与那些在官场混迹多年,一心扑在金钱上的官僚不能同日而语。即便张从前买下的股票和房地产,亦大多为了解朋友之困厄。张表示他不愿意为金钱等身外之物,与他人说短论长。其人格之高尚由此可见一斑。家信的最后又引用了张江陵的诗,既为着开导胞姐在处理家族财产时务要心胸豁达,亦是他无私纯正心灵的自现。因此这封家书确实值得今人一读。该信除非张汉卿,他人难以写得出来!
1946年5月莫德惠在抗战胜利后第一次来贵州探望张学良。他于当年5月26日到达桐梓,30日离黔回渝。关于张氏的家财之事,早在莫德惠来贵州之前,已于当月11日给看守长刘乙光写来一函,嘱刘告诉张氏两件事:一、蒋介石已经允许在北平组成清理财产委员会,以宋子文牵头来处理有关张学良家财事宜;二,蒋介石已经嘱咐,为张学良在重庆聘请一位研究《明史》的专家,以帮助张学良继续潜心研究《明史》。张学良给姐姐的信就是莫德惠离开桐梓时带出来的。
致胞姐张冠英的信(1947年1月于台湾新竹清泉)
冠英大姐:
……我数年来精神甚好,身体也还不坏,惟独眼睛有点花了。那么,就是所谓过四十岁才觉得老的道理吧!也许是这几年来菜油灯下看东西的关系……我的一切请你们不用挂念,尤其是身体,我自己会照应我自己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上说过:那个混蛋才把身体搞坏哪(类似这样话,文句我记不清了)。您送来的东西,现在谢谢您。我晓得您手头并不松快,下次不用带东西了,留点钱给孩子们用吧。此复并叩
年禧
大弟良手奏
Edith(赵一荻)附笔拜年
(笔者按)
此信系张学良初到台湾的当年春节前写于新竹,张冠英多年一直密不示人,后来她同意王益知先生(张学良在东北时的机要秘书)把张氏的来信照抄照录,方才得以在香港公开披露面世。早年王益知多次为张学良捎转家人信件,直到现在王益知还保存他1927年受张学良之托,从河北保定捎给其随军夫人谷瑞玉女士的书函,其中该信中写道:“一笑,知情况定苦,特令益知前往并带上现洋五百元,以备在津之用。谋面之期不远,见面再谈一切。”因此王益知在见到张冠英手里的张学良家书时,顿时如获至宝。遗憾的是,王益知在公布这封信的时候,有意将张学良致胞姐亲笔信的前半部故意删节,其原因很可能涉及不宜对外公开的内容。此信中只透露张学良在幽禁中的身体状况,以及他对保重身体的乐观心态。虽然公开的部分文字有限,不过也可窥其当时精神面貌。张氏精神甚好,可惜“眼睛有点花了”。
致胞姐张冠英的信
冠英大姐;
您的四月三十日的信和照片十张,附函两封,俱已收到。孩子们都已婚嫁,姑姥爷(指鲍育才——笔者注)亦都不错,闻之欣快。您已五十之人,亦可以了却一桩心愿了。上次莫先生走时,我得写几十封信,把我写得头晕,所以给您的信有些简略,现在详细说一点……我现在想托您办一件事,如果您去北平,您给我买一部好版大字的《明史》来。也许西安旧书铺里有(南辕门街有两个旧书店,很不错),如果买到,千万用油纸包好,打箱或用他法,总之别叫它受湿,或污,或破了。我非常需要一部大字《明史》,我眼花了。开明版的《明史》我看起来太费力了。如果《明史》能在西安买得到,不一定要好版,大字就可以,我是很需要,等着看,并且要在书上胡批胡写,所以纸张不可要太破的,一碰就破的。注意是《明史》,可不是《明史纪事本末》或《明纪》、《明鉴》等等。或者商务印书馆百纳本的,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的,那都十分合用。
弟良手奏
五月二十日
四小姐附近问候
(笔者按)
1947年5月20日,也就是前次莫德惠离开台湾回南京时张学良给大姐写信的三个月后,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前日乙光交来首芳大姐来信乙封,附函两件,相片十张,言及西安房产事(为争产事)。复函交乙光转去,劝其放大气些。并托买明史。(系嘱代购大字版《明史》)”等语,方知张冠英的复信是通过另一途径,由特务刘乙光转到张学良的手中。从这封写给胞姐的家书中看来,张学良那时对研究《明史》的兴趣,甚于在贵州修文阳明洞时期。从蒋介石抗战之初指示张研读王阳明著述以来,眨眼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期间张学良在煤油灯下写心得体会,早把眼睛写花了。多年在贵州搜集的明朝野史,整理出来的笔记就有数十万字之多。到了1947年春天,没有想到困居在新竹清泉山中的张氏,竟然要为购买一部《明史》,写信向远在西安的姐姐求情。如若他不是真正潜心此道,相信决不会在家书中留下如此让人感动的词句。
给于凤至的信
翔舟
大姐鉴:
从美国寄来的药品及书刊,还有相片六张均已收到。从相片上看到美国的家和孩子们,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安慰。让我特别放心不下的,还是闾于的病,从相片上看他的气色,似比夫人对我说的情形好些。他的病让我时时挂心,如果当年不把孩子们留在英国,也许他不会遭到这次惊吓。让他来台湾治病一事,夫人已经代为疏通。我知你意在于让孩子见我一面,了却心事,但我应该告诉你的是,台湾现在医治条件肯定不及美国。但是夫人仍然劝我同意你把孩子送到台湾的打算,这是人之常情,我又何尝不想见他?
你来信中说,要把炒股的钱寄我一些花用,其实我现在生活无虞,还是放在你那里为好,几个孩子仍然要你操劳,特别是闾于的病,……我们在这里都好。四小姐现在也不比从前,她和我一样开始信佛。佛门原本不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信佛,佛教作为信仰也可使我们活得有意思一些。
寄去我们的相片七张,四小姐的相片是从我给她照的一卷中选最好的几张。
汉卿五月十七日
代四小姐问候
(笔者按)
张学良致于凤至的信,系从于凤至吉林故乡友人处获得抄件,张从台湾往美国寄信的时间约在50年代初,具体年代不详。寄信地点应在台湾清泉。信中所说夫人,应为宋美龄女士,闾玗即张学良的二公子。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时,次子及长子、长女等均在英国伦敦求学,在二战中德国法西斯轰炸伦敦时,张学良次子不幸被夜间轰炸惊成精神失常。50年代起即在美国精心医治,但因病情沉重,久治不愈。1952年起于凤至见次子疾病危笃,且次子思父心急,经于凤至给宋美龄写信求助,终得允许。张学良次子遂于1954年春天从美国来到台湾,父子相见后,张学良便将儿子送至永和医院医治,翌年夏天,张闾玗终因不治而病殁于台湾。翔舟,为于凤至女士的字。
给女儿张闾瑛的题字
闾瑛索书
食止乎饱,衣止乎温,
心止乎正,愿止乎诚。
张学良 四十三年十二月
(笔者按)
张闾瑛是张学良和结发于凤至所生的长女,出生在沈阳。1934年随父母赴英国伦敦求学。1942年后随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与辽宁凤凰城人陶鹏飞相识并结婚。张学良为女儿亲笔题写这一条幅,正是张闾瑛刚在美国大学毕业,经宋美龄斡旋得以与幽居的父亲建立通信联系,闾瑛来信索求乃父为其题字。张学良题写的虽然仅16字,但语意深刻,表现出他对多年阔别爱女的一片关切之心。此时的张学良应居住在新竹的清泉山中。
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窦应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