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张学良>张学良参考书架>张学良

  


4.“满蒙生命线论”的影响

(日)西村成雄

                                     
  “九·一八事变”(1931)那一年的1月松冈洋右发表了“满蒙生命线论”,这让人觉得是的历史某种巧合。但是,这个政治口号出于一位政治家之口,对当时受世界经济危机笼罩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靠对外侵略来“解决”国内尖锐的矛盾。日本军部的一部分人,为实现这种政策而开始了具体行动。
  在这之前,1929年7月的“北满参谋旅行”中,石原莞尔 (1889—1949)中佐这样说道:
  一、解决满蒙问题是日本的惟一出路所在
  1. 要消除国内不安,只能依靠对外扩张势……
  二、解决满蒙问题的关键是帝国军队掌握之
  1.解决满蒙问题,由日本领有这个地方,始能完全实现
  2. 对中外交即对美外交,即为达到上述目的,须有对美战争的觉悟”《太平洋战争への道》别卷资料编,第86页)。
  这其中将“解决满蒙问题=领有”明确地作为“扭转国运的根本策略”,同时,预见到与美国矛盾的激化。
  对日本来说,“满蒙问题”不仅是与欧美的国际关系问题,而且也是日本对亚洲的认识、对中国认识的问题。
  与石原莞尔中佐一样,积极主张“解决满蒙问题”的板垣征四郎(1885—1948)大佐,在“九·一八事变”前夕的5月9日这样说道:
  “辛亥革命以来,20余年内乱接着内乱,国内统—问题前途渺茫。从外表看,近期国民政府建立以来正向统一建设迈进,……但在内政方面,依然是军阀争夺权力时代,不可能产生任何民主革命之果,即人民的幸福”(《太平洋战争への道》别卷资料编,第103页)。 
  石原还表示出同样的对中国认识,“根据我等观察,中国人能否建设近代国家颇值得怀疑,我确信不如在我国维持治安的情况下,使汉民族自然发展,实现他们的幸福”(同上书,第100页)。  
  日本军部认识中国最“直观”的是认为中国“与近代国家有相当的差距”,提出其理论根据之一的是矢野仁一(1872— 1970)。
  他早在1921年到1922年,在谈到10年前成立的中华民国时,就认为:   
  “清朝灭亡成立中华民国,中国人认为已创造出中国的国家来,但是,中国还远未形成国家”(《近代支那论》,京都弘文堂书房,1923年,第149页)。
  “中国最终能从世界帝国组织变为现代国家组织吗?”(同上书,第118页)
  “中国不是近代国家”(同上书,第185页)。
  矢野学说正是日本方面对20年代军阀混战状况下中国,近代国民国家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否定中国内在形成近代国民国家的可能性。
  于是,矢野还有进一步的论述: 
  “中国若希望完成新的国家组织,就要抛弃中国力所不及的满、蒙、藏等这些本非其领土的边疆地区”(《近代支那论》,京都弘文堂书店,1923年,第27页),从清朝的历史发展来看,“满洲本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同上书,第102页),得出了“满蒙藏非中国固有领土论”。
  这就提供了支持石原莞尔等“直观”的“理论”。矢野仁一自己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3年说“我认为满洲本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满洲独立理论的根据”(矢野仁一:《满洲国历史》,目黑书店,1933年,序,第3页)。 
  由此,“满蒙生命线论”,就具备了分离属于中国政治主权一部分——东北的思想体系的机能。它使20世纪东北亚的政治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促进了作为国民国家的国民政府的内在凝聚力,历史发展正好与日本的意图相反。
  张学良自20世纪初期,就被置身于国际矛盾集中的东北地区,从而形成了他的精神命运。的确,历史是由个人行动的聚集而产生的,但是,某些特定的历史磁场,能够造就某些特定的个人的历史也是事实。
  

张学良/ (日)西村成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