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杨虎城将军-杨虎城先生由榆林南下的前后
胡景通
一九二○年,杨虎城先生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驻扎武功。后被直系陕西督军阎相文部和陕西省长兼镇嵩军司令刘镇华部所迫北撤,于一九二二年冬到达榆林。杨部当时约有千余人,由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第二团,驻扎三边。杨本人暂时脱离部队,赋闲榆林。杨先生与井岳秀、井勿幕兄弟不但是同乡,还有辛亥革命时共同战斗的友谊,因此井对杨以上宾相待。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先生得到共产党的帮助,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共产党北方负责人李大钊,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倡导和参与策划推翻北洋军阀直系政府的“首都革命”。这时,孙中山先生一面由广东出师讨伐曹锟、吴佩孚,一面秘密派遣张继、刘守中、焦易堂、马伯援等人到北方,联络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策动讨伐曹、吴。十月,“首都革命”爆发,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起兵,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成立国民军,并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是。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的倡议和支持下,发起召开国民会议,国内的革命形势顿趋高涨。
杨虎城住榆林期间,曾多次派姚丹峰赴沪、京、津,与广东孙中山先生的代表保持密切联系,待机而动。此时,胡景翼在发动豫西战争的前夕,也派辛亥时期曾任井勿幕安抚招讨使五营教练、又与井岳秀很有交情的杨仲平,间道去榆林,劝促井岳秀将所部改编为陕北国民军,并请井派杨虎城率部南下,配合作战。井岳秀在大革命潮流的影响下,经各方面的推动,同意把所部改编为陕北国民军。井岳秀遂任杨虎城为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杨亦愿出山。
井为杨虎城组成了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部,任杨为前敌总指挥,惠又光(老同盟会员)为指挥部参谋长,蒙浚僧(陕北国民军总部参议)为指挥部参议,张志先(原陕北镇守使署参谋处长)为参谋处长,马天贤(原陕北镇守使署军需官)为军需处长,董瑞生(原骑兵旅副官长)为副官长。并由原陕北镇守使署机枪连分出一个机枪排,配有两挺重机枪,马弁数十人,直属前敌总指挥部。
前敌总指挥部下辖两个支队(比团的建制略大),第一支队司令高双成,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营长有左世允、杨补珊、石谦、王保民,这是井岳秀的基本部队;第二支队司令李德升(子高),下辖三个营,营长有姬汇百、冯钦哉、王都,孙蔚如为中校副支队长,这是杨虎城原来带到陕北的部队。
杨虎城率部由陕北南下到耀县,适我当时任国民二军第一师的一个营长,驻防耀县。在杨先生到达时,我便在这里欢迎招待他。杨和指挥部人员进驻耀县县城,县长是杜寿亭。我们知道杨这时大病初愈,体力未复,就安排他住在县署的西厅。每天前去问候,藉而亲耳聆听杨先生的革命经历。杨与我们胡家兄弟的关系很深,从辛亥革命到靖国军,杨与我大哥胡景翼是在一条战线共同战斗过的,都追随孙中山先生走革命的道路,因此杨先生对我也很亲切。
杨在耀县住定后,国民二军留守陕西的田玉洁(师长)、冯毓东(旅长)、康子定(补充团长)等,也都赶来耀县联系,共同研究商讨如何配合关外的国民二军,在豫西战争中消灭刘镇华、阚玉昆部。最后决定,杨虎城向刘镇华的帮凶,驻扎大荔、澄城一带的麻振武部进攻;田玉洁、康子定两部向渭南、华县的刘镇华部进攻;冯毓东部进攻华阴和潼关,牵制刘镇华在豫西军队的后方。经过艰苦的战斗,豫西战争取得全胜。豫西战争,又称胡(景翼)阚(玉昆)战争。
(王萍整理 一九八三年三月)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