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杨虎城将军-耀县三民军官学校之概况
刘子潜
杨虎城在陕北休整部队期间,鉴于靖国军末期的情况,深感所部官兵良莠不齐。作战勇敢有余,对于国民革命认识则不足;既不知革命为何物,更不知为什么要革命。这样的军队纵有一时的胜利,亦难巩固果实,万一遇到大的困难,恐有危险之虞。故早有决心训练一批知识青年作为军队中的骨干。所以在一九二四年得悉孙中山在广东成立黄埔军校时,即派刘子潜、唐嗣桐、贾春霖前往学习。起程之前,杨谆谆告诫说,在学校要认真学习政治和军事,毕业后不要带回官气,要带回政治、军事本领,帮助我加强训练部队,救国救民等语。
同年冬季,冯玉祥、胡景翼、孙岳推翻曹、吴政权,组成国民军,并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政时,杨将军在陕西首先响应,并拥护井岳秀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井岳秀认为杨虎城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即请杨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并派左协中团归杨指挥,进驻耀县,伺机进攻西安。
一九二五年三月,杨虎城保送刘宗宽(志宏)、王俊入黄埔三期学习,便中带信给我和唐嗣桐,嘱在毕业后,急速回陕。该时正值东征,攻打陈炯明,唐嗣桐被派充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二营七连副连长,因作战失利被撤职,已起程回陕;我被派充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第四连排长,在消灭陈炯明后回师袭击杨希闵部刘振寰时,我因手部受伤,回校治疗,方始见到刘志宏交来杨将军之信。军校原有两个组织,一是孙文主义学会(国民党领导的),一是青年军人联合会(共产党领导的)。邓演达为了“纯洁”组织,又秘密成立了一个“断金学会”,我同唐嗣桐都是该会会员,所以与邓经常接近,当时,乃持杨信见邓,并说明自己愿意回陕之意见。邓演达立即答应可以,并说明将来大革命根据地在西北,你与杨先生有很好的关系,回去最好,杨先生在西北是一个最革命者,最忠于孙中山先生者,你回去帮助杨先生好好整顿队伍,在西北为革命建立根据地等语。邓叫我稍坐,他即往见胡汉民代大元帅,不半时许,邓即拿着代大元帅派令(派刘子潜前赴陕西进行革命工作),交付于我,同时批发路费二百元,叫我立即起程。我奉派后,略事整理行装,即不分星夜,赶回陕西,到了耀县,面见杨虎城将军。杨甚喜,叫我讲述黄埔军校之编制和教育等情况和东征剿陈
歼杨部队之经过。
不数日,杨将军召我和唐嗣桐等谈话,他说要革命非培养骨干不可,我拟本着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之意义,在耀县成立一个军事学校,请你们大家研究一个名称。当时有人认为指挥部只可以成立军事训练班,或教导班,不宜成立军官学校。我同唐嗣桐拟名为三民军官学校,杨非常同意,并着我按照黄埔军校编制进行组织。我提出的组织是:校本部,下设教授部负责编制教育计划、教育进度、分配教官讲课;教练部,下设人事科、军需管理科、庶务科、军械科;政治部负责政治教育,内容是三民主义;总队部直辖四个队,每队有三个区队,每一区队有三个分队。
经过一再讨论,决定由总指挥杨将军兼任校长。张XX为教授部主任,唐嗣桐为教练部主任;魏野畴为政治部主任,政治部教官有惠有光、刘含初、李述之、朱瑞之等;刘子潜为总队长,并委彭善为第一队队长,刘仲言为第二队队长,高志远为第三队队长,王柏 初为学兵队队长(未录取的学生坚持不愿回家者编为学兵队)。每队学员一百三十人,学兵队一百五十人。学员、学兵被服均由总部发给,计每人灰色棉被一条,单衣两套。枪枝由指挥部发给,每人步枪一支,伙食每人每月四元,零用金每人每月一元。以上决定后,在七月开始招生,八月正式成立。
在讲课方面,政治上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内容,军事上以黄埔军校的课程为基础。同时,还规定每星期日为服务日,教职工和全体学员帮助县政府、商号、居民打扫马路和街巷的环境卫生,并帮助贫户修缮房屋,在北大街文庙东西一带植树五百余株;农忙时,帮助农民夏收、秋收和捆白菜等劳动;组织宣传小组,每周一、二次深入农村,宣讲三民主义,并在柳林镇组织了锣锣队,召集群众,讲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种种罪行,策动反对地方的武力拉夫、拉牲畜和派粮派捐。耀县西原一带的农民,大都养有驮骡,从事贩运商品。一九二六年春末,被土匪抢走驮骡八十余匹,接农民报告后,军校立即派我带学员队跟踪追击,卒将驮骡全部追回,交还原主,周围农民万分感激。由于以上作风,广大农民说三民军官学校的学生好,因而不少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认为这是西北的一支革命力量,学校凡有所举,多赞助之。
杨将军为了广揽人才,襄助革命,命我函召当时在开封的国民二军工作之相识者回陕帮助军校工作,经我约请先后回陕来校的有王宗山、唐皎如、严敬安、张耀明、周凤岐、雷克明、朱瑞之、卜世杰等,除唐皎如、严敬安外,均先后在校担任不同工作。
一九二五年夏季,国民军第三军孙岳部进入陕西,杨将军认为井岳秀有地盘思想,难于共事革命大业,在何遂的联系下,接受了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名义,军校当即改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三民军官学校。杨虎城在接受改编后,即奉命追击吴新田部进驻虢镇、武功一带,军校仍留耀县,第三军出关后,杨部留陕,驻防渭北三原、耀县一带。
一九二六年夏初,国民军第二军在河南失败,刘镇华率其嵩匪部队进犯西安,杨虎城亲率所部进入西安,与李虎臣、卫定一部共守西安。为了本部军纪风纪,杨命令我带两队学员和学兵队进驻西安。我奉命后,即率第二、第三学员队和学兵队开驻西安新城。杨将军因忙于防守军务,乃派王宗山代理校长职务,除服勤外,继续上课,由赵寿山讲测绘,刘含初讲政治,王XX讲军事。
留在耀县的校本部和学员第一队在冯玉祥部解西安城围之时,该部马克斋率部开抵耀县,驻于校本部,马部奉命东开豫西时,将校内一切军需用品和学员队的枪枝,掳掠一空,最可惜的是邓演达将赴德留学时,由广东寄赠的书籍和由德国寄回的若干地图仪器等(储存了满满的一大间房子)也全部损失,因此当时学校陷入无人管理状态,学员有的回家,有的随马部东去,教职员等亦随之四散,在西安的学员第二、三队,西安解围后,分发各营连充当下级军官。学兵队扩编为学兵营,约五百余人,我任营长。至此,耀县三民军官学校即告结束。
(王锦山记录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