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心人物>杨虎城>杨虎城参考书架>回忆杨虎城将军

  


回忆杨虎城将军-记杨虎城将军的几件事*

晁晓愚

                                     
  这篇史料的写出,是依据记忆中赵寿山、孙蔚如两同志从前对我谈过的史实;也有参入我在南京办事处任主任时的部分见闻。
  一 杨部驻皖北何应钦签呈遣散的阴谋未逞
  杨虎城将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从陕西于一九二七年开赴陇海线豫东的马牧集一带,和直鲁军阀作战。那时因孤军独当一面,而且敌我形势是众寡悬殊,曾经连战多日,伤亡很大。
  这时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对于增援杨部方面,虽有应允,但终未见诸事实表现,第十军只有向南面皖北的亳县、阜阳和太和一带撤退休整。杨部驻皖北时,冯令杨归方振武指挥,杨将军就已感到不满意。经多方设法与蒋介石联系后,蒋因杨部经过豫东惨败后,残余人数仅有三、四千人,武器装配又差,不愿因收编杨部而招嫉于冯。部队的饷糈维持,颇为困难。
  一九二八年春,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又派人到皖北调查杨部的情况,并向蒋介石签呈撤销杨部,呈文的大意是:杨虎城部原系陕西土匪,自从在豫东参战失败后,现驻皖北阜阳一带,该部官兵人数不足四千,武器装备尤其更差,拟即将其匪部番号撤销,官兵予以遣散。呈文递到三元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蒋介石看见时未加可否,仅在上面批一“阅”字,从此这件事就长期搁置下去了。
  蒋为什么不具体的批示这件签呈的原因,根据军政部的军法司长王震南(蒋的亲戚)说:蒋从前得到情报,知道杨部中的矛盾很多。虽有共产党人魏野畴、南汝箕(汉宸的原名)等,均非杨所能利用,而他们的矛盾更尖锐。(据说,由韩振彪把魏给南的密信盗去,送到南京,蒋已见过了。故蒋认为杨部过些时即自分裂,自相残杀。)更不能因撤销杨部,而得罪构怨于冯玉祥。
  在这时期,杨的处境顶伤脑筋,迫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于一九二八年二月间和夫人谢葆真、秘书米暂沉三人,暂时离开部队,东去日本。部队实际由孙蔚如负责。
  嗣后,蒋介石曾向部队去电要魏野畴、南汝箕等,并指明他们都是共产党。部队以豫东作战失败后,魏野畴、南汝箕等即离开部队他去,不知所往回复,搪塞了事。
  二 杨虎城将军接受耿寿伯的用人建议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间,杨虎城将军自日本回国。曾在上海西藏路一品香饭店遇到耿寿伯先生,耿是前国民二军胡笠僧部的交际处长,杨将军就部队建设诸事,征询耿先生的意见。杨将军对耿说:“寿伯,咱们的部队中,人材很缺乏,请你多多地介绍,咱们须得把人事首先健全起来吧!”
  耿问:“都需要哪几项的人材呢?”
  杨答:“政抬、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人材,都所欢迎!”
  耿说:“政治、经济方面,李志刚可以办理政治交际工作;宁升三可以负责经济工作。军事方面,我感觉到,你这次归国到部队时,蒋介石必然要给部队中安插黄埔生。我们与其等待他硬派,不如现在自己主动的提名请来几位。这样做,今后容易共事和指挥。”
  杨对耿的建议,很表赞成。经研究和函电交往,邀请黄埔一期的严沛霖、郭仰汾和三期的刘宗宽三人到自己部队,分别在一、二、三旅中担任团长职务。
  此后,何应钦、陈诚等都给杨部派来一批接一批的黄埔生,人数更不知有多少。
  三 杨将军在大明湖畔的感慨
  当一九二九年九月下旬(阴历中秋节后三两天),杨部将从山东胶东、诸城、莒县、临沂和博山一带开住鄂北时,王一山参谋长着我同王宏德、白坿兰等三人,从诸城动身,经过安邱、潍县,先去济南晤杨师长,研究宣传队人事问题。这时的番号是新编陆军第十四师。
  在济南,有一天杨师长和我们共餐后,即同马青苑、郑思成(由天津来济南)、米暂沉等六、七人往济南城内大明湖游玩名胜,当船划到北城根下,看见有刘金门所题书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时杨问:“晓愚,你还书写大字吗?”我答:“写的不觉有进步!”他说:“经常写总有进步!我还能记起民国十一年春在武功时,你给咱部队写的‘师直为壮’‘师克在和’八字大字牌匾。”随后,杨师长怀着无限感慨的心情,给大家讲了清时纪晓岚给一位财主题署门楣,写“竹苞”二字,借以奚落财主“个个草包”的故事。接着,他气愤地说:“今年孙总理奉安时,我所备送的挽联:‘推翻四千年专制,百度维新,正为同胞谋福利;创造五大族共和,壮怀未竟,倍伤吾党丧元良。’落下款时,因总理在世只知我叫杨*(左虎右冬),这时为了恭敬起见,就仍用前名杨*(左虎右冬)。但我看见奉安后所印的《哀思录》,把我的名字印成‘彪’字了,如此草率从事。由此,我就联想起纪先生的上述故事。假使南京某中央机关新建洋楼落成时,我虽写的不好,也要给他送‘竹苞’二字,以资纪念。说明当代朝中真无人,个个实在是草包。我想总理在天之灵,也是不会饶恕这些糊涂虫的所作所为吧!”
  杨将军的话一停,郑思成即说:“虎兄,真骂的美!真骂的对!实在应该骂!”跟着,马青苑也曾叙述他在南京时,所遇到中央机关中的几件卑污事实经过。  
  四 杨师长派我联系新五师的经过
  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的下午,我们行军宣传队(我担任副队长,随着第二旅马青苑部行进),抵达河南新野县,而这县城门紧封,即夜宿于城外的某中学校内。经了解,城内驻军是新编第五师,师长李云溪。因黄埔生在该师跋扈不堪,所以他们起来反对,在城内外张贴的标语是:驱逐黄虫!捉黄虫!(指黄埔生)
  这部原是第二集团军第九军李纪才旧部,大半都是陕西人,所以我的熟人很多。晚上,我对马旅长说,新五师内部如庞福奎、王延烈等都是熟人,可以不可以让我进城去见见他们,看看情况呢?马答:行军所经过的地方,如遇到驻军发生哗变时,这与行军不利,你不要进去吧,天明咱们赶快走。
  在第二旅开到南阳新防地以后,大约经过五天的光景,有一天马旅长告诉我说:师长请你到师部去,你快去吧!我问:有什么事?他答:大约是和你谈有关新五师的问题。当我到新编第十四师师部后,王一山参谋长和李云溪等在参谋长办公室,不一会儿杨师长即来到,他即问我:“我听青苑说,新五师内部你的熟人很多,现在他们(指新五师)的处境十分艰窘,云溪兄给平轩(公秉藩)写个信,请你给他们送到瓦店镇(瓦店在新野和南阳中间,南北相距各六十里)和他们联系。他们如果全部愿意来,那更好了,即某团某营连,也没关系。这是咱们对国家,对同乡朋友等各方面,绝对应有的表示。”当李云溪把给公秉藩、庞福奎的信交给我时,他嘱咐的话和杨将军的话大致相同。
  当日下午约三、四时,我即持信乘马南去瓦店,快到瓦店,远望着灯光甚多,所到人声吵嚷,到达瓦店北郭外即遇到该部的张伯玉连长,他问:兄弟,你干啥来了?我答:给你们团长送信。他说: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出发,南阳能不能去?我急答:能去,我就是特为请大家来的,请你多联络,让我去见团长。他即派兵领我去见公秉藩。
  这时他们已作好了出发的一切准备,公秉藩坐在大车上,接到我交给他的信,还未看内容,即大声喊:快把杨某某的代表押在机枪连带走。我的话还未出口,他又说:杨某某太对不起人了,把我们李师长押在南阳,既答应帮助我们的给养,不但不给,反把我们的大车扣了二百辆。他未等我发言,即下令出发,分路径向东北方向逃窜。我即在他们的机枪连中随行。
  次日天明,已走过一百二十里,到了桐柏镇。当在一个打谷场上休息时,我写信托机枪连长报告团长们,要求晤谈。经传达,公秉藩约我见面。
  当我走进他们休息的草屋内时,公秉藩、庞福奎、王延烈等,正在吃饭。公招呼我共同吃饭,我在吃饭时说明了来意和作用,更把杨、李两位师长在南阳所叮咛的话一一传达。公秉藩说:晁先生,咱们从前并不认识,还能有什么冤仇吗?叫你昨夜受委屈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杨某某太对不起人,根据我们所得到的密报,蒋介石已下令,陈诚第十一师从襄樊向北,你们的军队从南阳向南,要夹击我们。在这紧急关头,我们也只能把部队拉着走吧。王延烈说:事已如此,现在有啥说头,还是叫我兄弟回去吧!庞这时表示赞同,微微点头。而公秉藩未吭声,我即说,我也是陕西人,在这里,回南阳,都是食客,我来的唯一希望:双方部队中的亲友故旧太多了,不论事情怎样变化,我们彼此之间,总不要发生误会和冲突!云溪师长他和我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完全相向的,所以我才来的啊!这时公听我说完后,即说:好吧!我也同意你回南阳。
  我从桐柏镇脱险出来,当晚住宿与三十里屯大堡寨中,第三天清晨返回南阳。上午九时去师部向杨师长汇报上述经过后,杨说:这次咱们经过联系所得到的结果,还很不错,他们虽然没有全部过来,而过来的人数还很不少。尤其是你昨天早上,即从桐柏和他们离开了。不然的话,青苑所率领的部队,上午九时在一个大村庄和他们相遇,正在交谈中,因忽然发生误会,竟把庞福奎打死在城上,双方立时混战了一场。如果咱们的人还在他的营内,那就很危险了。我和云溪听到福奎因双方发生误会,被打死的消息,都感到十分难受。青苑这人指挥部队疏忽大意,实在是出乎我们原先计划之外的不幸事件。
  五 杨将军敦请本省在外地的
  各名流,归办陕政
  一九三一年春,杨将军感觉到陕西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材,实在缺乏,而楚材晋用者,在外地工作者,大有人在。因此,即分电各方,敦请本省在外诸名流:“幡然归来,理我陕政”。多年来,人称他为“礼贤下士”将军,于此可见一斑了。
  当时所约请的,曾经南京办事处联系者,略列于下:
  李仪祉先生从南京回陕,创办了泾惠渠、渭惠渠等水利工程。
  王典章先生从苏州回陕,任民政厅长职务。
  张寒杉先生回陕,任参议。他擅长篆书和画红梅。
  张奚若先生因事未得从云南归来,原拟任教育厅长职务。
  薛健先生从青岛回来,任省立医院院长。
  还有其他人等。
  六 “知过必改”的威武将军
  一九三二年X月X日,杨将军从西安赴南京开会。那时南京的同乡以杨将军率领部队归陕,绥靖地方,主持陕政亦多建树。遂同杨将军相商,藉赴京开会的机会,欢聚一堂,以资联欢!即约定X月X日上午九时,在中山东路大行宫中央饭店中开欢迎会。
  这天上午八时以后,前往中央饭店的同乡为数很多。因时间还早,杨将军尚未莅临。就在此时,同乡人群中出现纷乱情况,随后有傅鹤峰兄弟二人和其他部分同乡大喊道:今天要在欢迎会上清算杨主席的帐!杨特派的陕南专员姚丹峰,是采用日本人统治朝鲜的办法!经这一喊,会场内的秩序顿时大乱起来了。虽经最高法院院长焦易堂从中排解,毫无效果,仍然噪嚷的不休。这时,王陆一也已到场,经他劝导制止也无济于事。王陆一即时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通电话,当于进入中央饭店礼堂时,里边仍是乱哄哄的。于把他的长胡子由左手向外一扳,大声疾呼地说:“今天大家是怎么一回事?来的目的是为什么?”这时会场中,再无一人喊叫。于再登上讲演台,又说:“这不象话呀!我们有什么事,那很可以当面提出来作研究,设法解决呀!胡吵、乱闹,能解决些什么问题呢?!就是要清算陕西的帐,这就是清算的场合吗?大家中也有在审计部内工作的同志,你们看今天来到中央饭店中,是否就能清算什么帐呢?这简直是胡闹!简直是笑话!”这才把捣乱者们制止住了。
  过后,杨将军针对上述情况说:“检查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和陕西省政府的各厅处、各单位机关中,陕南的高级人士,很少有在内工作的。这就是我们在选贤任能、用人方面,缺乏很好地、全盘地考虑问题,所得出的恶果呀!提醒我们今后要注意。”
  杨将军从南京返回西安后,即行撤销了姚丹峰陕南特派专员的职务。嗣后南京同乡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说:杨虎城真是“知过必改”的威武将军!
  七 杨将军荐邓宝珊主甘未成
  又迎邵力子的经过
  我看见陈铭枢写的“宁汉合作亲历记”中(登载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九期),有:“因孙蔚如部入甘,孙兼任甘肃省府主席,杨虎城因某种原因,觉得困难,即电请蒋荐邵为甘肃主席。”这一段和我在南京任十七路军办事处主任时期所经历的事实,尚有不相符合的地方。
  当一九三○年冬天,杨虎城将军第十七路军全部返陕时,蒋介石这时即命他的嫡系军第十二师顾祝同部,尾随其后,分驻在潼关内外的灵宝和二华等处,目的为了牵制杨部向西北发展。同时,又电阻止第十七师孙蔚如部西进甘肃境内。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蛰居四川成都的军阀余孽吴佩孚,在这时乘冯玉祥部已开离甘肃,企图死灰复燃,即以“兴国军总司令”名义,由四川经碧口向甘肃的天水、兰州北窜,沿途勾结和收编各地杂牌军队和土匪,予以加官封职,使西北各地人心恐惶不安!
  杨将军在这种严重时期的措施是:一面命十七师孙蔚如部由凤翔向甘肃追击吴佩孚残部,直抵兰州。这时蒋介石仍坚持他原定的狭隘计划,仅给孙蔚如以甘肃宣慰使名义。杨将军一面和邓宝珊研究,拟向蒋荐举他主甘政。经邓同意,其条件是:叫我回甘肃任主席,是可以的;如叫我去南京,那就不要提了。
  杨将军遂电蒋介石,大意谓:“……十七师虽已驱逐吴逆离开甘境,地方善后责任繁多,不可一日无人;拟请以邓宝珊回主甘政,人地均为相宜!”这电发出后,蒋即回复,大意内容,有:……着邓宝珊来沪(上海)洽商!
  蒋不愿意孙蔚如充任甘肃主席,是怕杨虎城部继冯玉祥之后在西北发展,已如上述。这时为什么又不叫邓宝珊回去当甘肃的主席呢?因为一九三○年阎、冯反蒋时,樊锺秀建国豫军在河南许昌一带,参与策应倒蒋军事行动,搞的热火朝天,樊后来被蒋军的飞机炸死,邓宝珊率着樊的建国豫军继续反蒋多时。蒋介石对于这件事,总是怀恨在心,所以不肯。
  杨接到蒋的复电时,很伤脑筋,对于甘肃主席的人选,究以谁为宜?谁能得到蒋的同意呢?再三思维后,又给蒋致电:“请邵力子先生来西北主持甘政。”一九三二年四月,蒋介石复电照准,着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
  这个起身炮,同时发表的还有:顾祝同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江西省政府主席;等等。作为他自己将来东山再起的基本力量。
  八 杨将军同意李寿亭的建议资送出国留学生
  三原李百龄,又名李寿亭,他是杨将军的要好朋友,也是陕西省政府委员。在一九三○年杨部军队回陕以后,有一天,杨、李二人交谈时,李对杨建议说,对于陕西的进步青年学生,应该分别挑选出来,资送出外留学,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材!杨对李的建议,颇表赞成。因为杨将军本人,早有此意,经李正面提出时,他们二人的意见,若合符节。
  现将先后几年中,所选送出国留学生的姓名,留学国名,曾经我们在南京办过手续的,简录于下:
  赴德国留学的有王炳南、江隆基、郭则沉、王季陶、樊作栋、韩鲁;赴法国留学的有潘自力;赴英国留学的有原政庭、亢心栽;赴日本留学的有袁若愚。
  王捷三,原是国民党考试院考选会的干部,他和杨将军并不相识。孙蔚如认为王捷三能文,是陕西的一位人材,当王一九三三年将去英国求学时,学费深感不足,就由孙介绍给杨,杨将军当时慨予应允,即付王捷三的留学费法币捌千元整。这在十七路军费艰难情况下,是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南京办事处那时并无存款,还是向其他方面挪借而交付王捷三的。
  在王捷三得到这笔巨额帮助,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非常满意。况他和杨将军以往并不熟悉,所以他到了南京,到处宣扬,无比兴奋!
  事经焦易堂知道后,他便眼红。自以为他和杨将军的交情深厚,*(走之底上门内上八下口)非王捷三可比(杨、焦是异姓兄弟)。这个良机,万不可失。急函电西安绥靖公署杨主任,并以王事为前例,要求资助其子宗领国外留学费。在给杨的信中说:“你和捷三是什么关系,竟能一次资助捌千元;我们是什么交情,何能向隅?”迫杨于无可如何,复电大意:“请先收叁千元,嗣后如有困难,再予补助。”焦易堂收款时,啧有烦言,异常气愤和不满。
  李子逸(元鼎)时任审计部副部长,其长子已在英国读书,他和杨将军以老友关系,也援引王捷三前例,给李恂向杨虎城要求补助留学费,谅所得的结果,虽不能估计比王多,想亦不能比王少。这就毅然决然地给西安杨主任连发电报,要求补助。驻京办事处,接到杨主任电:“补助李恂学费壹千元,希径交李子逸部长收转。”我们收到主任电后,我即持原电和现款前往棉鞋营李寓,及见李先生说:接到杨主任兑拨给伯恂(李恂,亦名伯恂)兄的学费。李闻听时,很感高兴,及把电报交他看时,他就“哼”了一声,表示很不乐意!我再把现款壹千元交他,这时他既不说收,更不说不要。我已猜知其意嫌少,即请他写个收条,以便我给总部报销。他无法推脱,才很勉强地执笔写了“收到十七路办事处送来大洋壹千元整”署名李子逸的收条,我把他桌面上所放的寿山石刻图章给他写的条据上,盖了一颗,结束了送款手续。万没想到,从此以后,李子逸在南京方面到处给杨将军散布流言。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注释:
  *晁晓愚这篇回忆录的原文标题是“十七路史料”,全文一万余字,这次采用了其中有关杨虎城将军的事实,故将标题作了上述改动。
  

回忆杨虎城将军/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