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保安,渐行渐远 3.形势有了松动迹象
宋连生
宋美龄深感问题的严重。她认为,如果内战爆发,正合日本人的心意。因为日本“正盼中国之内战爆发,俾得以藉口以大规模之侵略,完成其统制中国之迷梦,则此种现象之造成,自将引起彼方无限制之干涉”。所以,宋美龄认为蒋介石的死活关系重大,“为中国计,此时万不能无委员长以为领导;委员长生还之价值,实较其殉国尤为重大”。于是,宋美龄一面召集黄埔军官和空军人员开会,竭尽全力阻止南京方面的讨伐行动,另一方面急匆匆打电话给端纳,央请他当天再飞西安,向蒋说明何应钦的战争行动,让蒋对何下停战手令,以便顺利进行政治协商并加速营救行动。
端纳接受了宋美龄的重托,于16日又飞回西安。他先找到张学良说明情况。随后,端纳在张的陪同下,再次面见蒋介石。在蒋介石的床前,端纳转述了宋美龄的口信。张学良也对蒋说:我们对委员长都是一番好意。可是何敬之却派空军轰炸渭南、华县等地,地面部队也开入潼关。他要打,我们就和他打。不过,如果飞机轰炸到西安,那就不知道会炸着我还是炸着委员长了。
也是在16日这天,张学良还去找了陈诚。他对陈诚说:“你的手下大将樊崧甫打来了。这家伙不懂政治,盲目地乱冲乱打,快打到渭南了,你赶快下命令叫他停战。”陈诚说:“副司令从前不是向委员长告过他不听命令,进剿不力么?现在进剿甚力,还不好么?从前他归你指挥,还不听命令,今天我为拘囚,还肯听我的命令么?我实在无能为力!”
陈诚的这番话也可以说是话出有因。1934年张学良从欧洲回国,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是年秋,陈诚建议调樊崧甫为湘鄂赣边区“进剿”指挥官,率五个师往援,原“进剿”部队改为“防剿”。张学良丢了面子,心中不快。后借故向蒋报告樊“不听命令,进剿不力”,要处罚樊。陈诚得知此事,在蒋面前力保樊崧甫。蒋最后将樊调走了事。
张学良见陈诚不给樊崧甫下命令,就生气地说:“你不下命令,樊打到西安来,我拖着你们走。”陈说:“副司令走到哪里,跟你到哪里。”17陈诚其实说的也是气话,他也知道蒋的脾气。蒋不松口,而何应钦又大兵压境,真把张逼急了,被扣在西安的人的性命很难保全。想到这一层,他的口气缓和下来,建议张学良请蒋的高级军事顾问蒋百里出面劝说委员长。
陈诚提到的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浙江宁海人。在日本、德国学习过军事,是当时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时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西安事变的当天,他与陈诚、蒋作宾等一起被扣押,由于他在南京政府里是一个无党派的“客卿”,处于一种超然地位。而且他在1933年赴日考察时,即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并拟就多种国防计划。就此而言,蒋百里非常适合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从事调停斡旋。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蒋百里发挥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学良找到蒋百里,请他出面打开僵局。蒋百里对南京政府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骤然下令讨伐很不以为然,答应劝一劝蒋介石。16日晚,蒋百里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到玄风桥高桂滋公馆见蒋,并为他分析利弊得失及实际详情,然后说:“此间事已有转机,但中央军如急攻,则又将促之事变。委员长因不辞为国牺牲,然西北民困乍苏,至可悯念,宜稍留回旋余地,为国家保持元气。”蒋百里再三请求蒋介石致函南京当局,告诉他们自己不久就可以离开陕西,嘱托他们不要急着进攻,可以先停止轰炸。蒋介石说:“此事殊不易做到,如确有一最少期限可送余回京,则余可自动驱寒,嘱暂停轰炸三天,然不能由张要求停战,则中央或能见信。”蒋百里说:“当再商之,总须派一人去传述消息。”18
由于蒋百里的出面请求,蒋介石有了台阶可下,僵持局面开始出现转机。其实蒋介石对何应钦的军事进攻也心存矛盾,既担心打起仗来危机自己的生命,又想利用何的军事进攻要挟张、杨尽早放自己回南京。
关于去南京传达蒋介石旨意的人选,蒋百里向张学良建议,派一位同南京政府关系很深,而且与张学良感情不太融洽的人去传达蒋介石的意思,也许更为有效。张学良同意。经过商量,他们认为同何应钦关系密切的蒋鼎文最适合去完成这一任务。当晚,张学良即在阜丰里蒋百里住处派他的总务处长周文章去请蒋鼎文。对此,蒋鼎文也有一段回忆。他说:16日傍晚,张在阜丰里蒋百里先生处,派总务处长周文章来邀往晤。既至,张谓拟请先回京一行,余曰只要有益于大局,且得委座命,任何使命,在所不辞。张谓拟不日恭送委座还京,但须先有人传令停战,并已陈明委座,请明晨一同谒见。
在蒋百里、张学良的安排下,蒋鼎文于17日面见蒋介石。蒋即写子两封信,一封写给何应钦,一封写给妻子宋美龄。在致何应钦的信中,蒋写道:
敬之吾兄:
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正于本星期六(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
中正手启
十二月十七日 19
本来,张、杨要求完全停止战争行动,以便从容地商讨问题。但蒋介石在给何应钦的手令中,却只肯停战三天,一点也不让步。
17日中午,端纳登上飞机,返回南京。离别时,张、杨紧握着端纳的双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后,端纳为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又陪同宋氏兄妹再次回到西安。
在西安事变中,端纳利用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巧妙化解了一场危机,在敌对双方之间架起一座友好的桥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以一异国人而不辞远道冒险前来省视,其忠义足令人感动。”
与端纳同机离开西安的还有蒋鼎文。他身上带着蒋介石的两封亲笔信。临行前,他曾致电何应钦,请迅饬前线陆空军,停止一切轰炸和冲突。但何应钦没有理睬。
17日晚8时,孔祥熙发表了《西安事变与戡乱》的演讲,公开宣传讨伐有理,积极协助何应钦指挥军事行动。孔的转变,也反映出在当时西安与南京的紧张状态下,南京大员们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
18日,蒋鼎文飞抵南京,立即将蒋的信呈送何应钦。何应钦读了蒋的亲笔信后,分电前线各部队,暂停轰炸。蒋鼎文又分别拜见南京政府各要人,说明西安事变的实情。至此,南京方面情绪稍稍稳定下来。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宋连生.--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