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伟业篇-与张杨二将军会谈

胡克洋

                                    
  1936年12月17日晚,金家巷一号张学良公馆B楼二层会客厅。    
  “周先生,请坐!”张学良招呼道。
  “不用客气。”周恩来回答说。
  两人的彻夜长谈便开始了!
  “西安事变的起因,我想刘鼎先生已经转告周先生了。”张学良直入正题,“一句话,就是委员长独断专行,我和杨主任被逼无奈。这些天来,我时刻都在盼望周先生来西安,想当面聆听贵党和您的意见。”
  周恩来说:“临来前,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让我向你、向杨虎城将军表示钦敬!西安事变是符合全国人民心愿的,它必将彪炳救亡抗日的历史。”
  对如此高的评价,如此明确的支持,张学良万分感激。但仍不无忧虑地说:“是功是过,现在还很难说啊!”
  周恩来接着说:“这就看张将军和杨将军如何收局了。”
  张学良忙说:“周先生,快谈谈你对收拾时局的意见。”
  “我党认为,西安事变有两种前途。”周恩来说:“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可免于被日本灭亡;如果宣布蒋介石的罪状,先公审,后杀掉,一定会导致空前的内战,为日本灭亡中国制造最好的机会!”
  张学良插话说:“如果出现后一种局面,我张学良就是千古罪人。”    
  周恩来继续说:“我们党也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我们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同意你的意见:只要蒋介石答应八项政治主张,就可以考虑放他回南京。”
  张学良大喜,又详细介绍了这几天来局势的变化和各方面的反应。
  首先是西安告急。何应钦下令讨伐,这时由于十七路军师长冯钦哉叛变,潼关不攻自破,中央军直下华阴、渭南,并大肆轰炸。各地反应不尽如人意:各实力派因不明真相或局势不明朗,多不表态,只有远在广西的桂系表示支持,山西的阎锡山一反常态来电报诘问,使西安失去一方的屏障。实际上,各地实力派是主张和平解决的。
  其次是南京的动向。南京政府内斗争的焦点是如何救蒋,而对西安提出的抗日问题并不关切。宋氏兄妹、孔祥熙在英美支持下,力主和平解决;何应钦在日本支持下,主张武力解决,打着救蒋的旗号,企图炸死蒋介石,取而代之。
  另外,经端纳的斡旋,蒋介石的态度由强硬变得和缓,有答应抗日的意向。17日上午写了手令,要何应钦在20日前停止讨伐,他的意图是以何的讨伐迫使张、杨尽早释放他,以张、杨的力量压何听从他的指挥。
  听了张学良的介绍,周恩来眉头紧皱,应付来自南京方面的日益严重的军事压力和明确对蒋介石的处置方案,刻不容缓。
  于是,周恩来与张学良仔细分析了时局,商讨应付眼前紧张局势的办法。    
  在军事方面,为了稳定局势,周恩来与张学良当即商定:东北军、十七路军集中于西安、潼关一线,红军南下延安、庆阳一线接替东北军,必要时侧击甘肃的胡宗南以及支援关中。红军加入抗日联军西北军委。周恩来还和张学良商定同宋子文谈判的五项条件,这就是:(一)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日。(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行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这样,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形成了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三位一体的局面,巩固了西安的地位。
  在对蒋介石的处置问题上,事实上已很明显:蒋介石是南京政府的当然领袖,只有他能制止何应钦的讨伐,也只有他能够统率国民党内的抗日派、中间派,避免南京政府成为日本的傀儡。从全民族抗日图存的最高利益来看问题,共产党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的。在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的前提下释放他,对于推动抗日是有益的。因此,周恩来向张学良表明了共产党的态度:要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当然,在策略上可以声明如果南京挑起内战,则蒋的安全无保证。这样就可以达到利用蒋、何的矛盾逼蒋抗日,借助蒋的地位压服南京实现和平的目的。
  最后,周恩来又强调说:“毛泽东同志让我转告二位将军:为促使西安事变的解决,我们三方必须结成军事同盟。唯有如此,才能促使蒋介石反省,也使何应钦等亲日派不敢轻举妄动,另外,必须使蒋介石认识到,唯有抗日,他才能生还,否则自取灭亡。这样,就会达到和平解决的目的。”
  事变发生后的这几天,张学良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他虽然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他心中却一点底也没有。现在听了周恩来周密的分析,他放心了!因此,他兴奋地说:“周先生,你们共产党给我作了很好的参谋,你们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考虑的。”
  这时,天快亮了。张学良再次请周恩来休息,但周恩来毫无倦意,问:“杨虎城将军可好,我马上去见杨虎城将军。”张学良望着周恩来那双充满智慧、炯炯有神的眼睛,感激地点了点头说:“也好!”
  周恩来回到住处,马上写电报稿,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了与张学良谈判的情况,然后踏着晨雪赶赴九府街止园杨虎城的公馆。
  这时,在止园杨公馆,杨虎城也走出了卧室。他第一件事是去电话机旁,拿起了电话筒,但是又放下了。周恩来与张学良也许是一夜长谈现在尚未结束;也许长谈刚结束,正在休息!杨虎城思忖着,这么早打电话不太合适。但是杨虎城又急切地想知道他们商谈的结果。    
  哪里想到,正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周恩来已经踏雪登门拜访来了!望着出现在门口的周恩来,杨虎城大吃一惊,他究竟睡觉了没有?杨虎城急忙迎出,周恩来匆匆走进来,两人在院子里碰了个照面。
  两人走进书斋,面对面的密谈开始了!杨虎城先道主人之谊:“事起仓促,招待不周和不便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以后可是要长期合作的啊!”
  周恩来答谢道:“很周到了。杨将军,我们岂止是以后要长期合作,就是以前不也已合作很久很久了吗。你是我们党的患难之交,是我们党的老朋友了。”    
  充满感情的真挚话语,使杨虎城打消了一切疑虑,吐露了心声:“我和共产党的关系,仅仅是老朋友的关系?仅仅是患难之交?”
  原来大革命失败后,杨虎城曾化名“呼尘”,借去日本参观的名义,准备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商讨加入共产党一事,可惜由于准备组建的中国共产党东京支部未能成立,所以杨虎城也就没能联系上。
  听杨虎城重提那段往事,周恩来不得不表态:“杨将军,那次是一个很大的失误,错过了一次机会!”但话锋一转,“如果那次机会没有错过,你带着队伍走了另一条路,这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会发生吗?”周恩来接着说:“杨将军,听说你家挂着朱元璋的一副对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这不是应验了吗?杨将军,你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如此深刻的了解,如此高的评价,使杨虎城的心为之一震。他情不自禁地把对周恩来的称呼也改了,忙谢道:“恩来先生,这就愧不敢当了。知我谅我吧!”接着又说:“作为朋友,有一事,我一直耿耿于怀,不说不快,说了也就算过去了。张汉民是我的人,可也是你们的人啊,怎么能随便就杀了呢?这真是不该有的误会!”
  张汉民,山西稷山县人,中共地下党员,一直在杨虎城处工作,官至旅长。红二十五军入陕南时,杨虎城与他们订立了局部停战协定,并且还约定为应付蒋介石的密探,在前线打假仗。可是1935年4月7日,张汉民旅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遇红二十五军伏击,张旅全军覆没,张汉民被俘并以假冒共产党员的名义被枪毙。这是由于当时环境残酷和红二十五军个别领导人坚持“左”倾错误造成的,中央已作了改正。
  周恩来诚恳地接过杨虎城的话,“这不是误会而是错误,莫大的错误,我们的错误。我是准备向你解释清楚这一点的。杨将军,你的损失很大,我们的损失也不小。张汉民是共产党员啊!共产党员居然成了国民党的警备旅旅长,那又将发挥多大的作用啊!但他却被自己人杀了,真是让人痛心,这也是连年内战,打得仇深似海,自相残杀的结果,国共两党彼此都是互相提防嘛!以后一定要多做工作,加深了解!”仿佛为了做好相互了解的工作,周恩来提出:“杨将军,如果你同意的话,我们立即调南汉宸回你身边工作。”
  “好,一言为定!”杨虎城大喜。原来,南汉宸与杨虎城共事多年,是杨虎城的得力助手,后来由于蒋介石逼得太紧,杨虎城才不得不把他送到天津。    
  话都说明了,杨虎城提到了他最关心的事:“恩来先生,你和张汉卿谈得怎样?”
  “我们意见基本上一致。只要蒋介石同意联合抗日,就可以放他回南京。”
  杨虎城大吃一惊,遂问道:“老蒋和共产党誓不两立,杀了你们多少人?血海深仇就此一笔勾销了吗?” 经周恩来耐心解释后,杨虎城感叹道:“你们共产党人真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真正做到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其实我们实行兵谏的目的也是要逼他抗日。只要他中途不翻车,我们就推着他在抗日救亡的征途上走到底。但是,他必须说话算数,必须提出保证。”
  周恩来看出,杨虎城的疑虑在于,恐怕蒋介石出去后出尔反尔,以后挟嫌报复。于是他说:“抗日已是大势所趋,现在蒋介石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历史的潮流将卷他而去。另外,只要西北三方联合,力量强大,他想报复也报复不了。”
  听到这里,杨虎城坚定地说:“和平解决,汉卿认为可行,你们又同意这样做,我当然不会不同意,我们一定要维持我们三方的合作。”
  至此,周恩来与西安事变的两个发起人都达成共识:和平解决!为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