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篇-在大生产运动中
单小娟
“小小纺车吱扭扭地转,
摇起那纺车纺线线,
组织起来好啊,力量大无边,
边区闹生产,打破敌人的封锁线!
……”
这熟悉的劳动歌声,打开了多少人记忆的闸门,激起了多少人思绪的波澜,使人回想起边区大生产那红红火火的年月,仿佛看到了军民齐心开荒种地的壮观场面,看到了那男女老少摇纺车的热闹情景,看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参加纺线比赛的动人一幕。
那是1939年,抗日战争刚刚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在谈到当时的经济困境时说:“我们曾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我们困难真是大极了。”形势如此严峻,出路在哪里?要么坐等饿死,要么解散回家。但共产党人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1939年2月2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于是,在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奏响了一曲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壮丽凯歌。
这一时期,周恩来正奔波于重庆与延安之间。在重庆,他身着唯一的一套西装,忙碌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南方局的领导工作。稍有空闲,就和干部战士一起种菜、喂猪,参加生产。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他不在外边宴请来访的各界朋友,而是让红岩的厨师做饭招待。这些朋友感慨地说:“我们还没到延安,就已吃到了延安的饭,感受到了延安的好风气”。
1943年,正是边区大生产运动朝着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的时候。这年7月,周恩来从重庆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延安,他急切地想了解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情况。当他听说南泥湾经过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开垦,变成了“陕北的江南”,就在10月7日参加完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他和邓颖超、刘少奇、洛甫、王稼祥等人在朱德、康克清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南泥湾。几天中,先后参观了旅部、七一八团、七一九团、补充团,认真听取了王震等的汇报,并详细询问战士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还专门察看了大田和已收的庄稼,参观了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厂、妇女毛纺厂,并探望了医院里的休养员。两年前荆棘丛生、野兽成群、荒山野岭的南泥湾,这时候已开出荒地10万亩,本年已收粮1.2万石,部队的粮、油、菜、被服、经费已全部自给并略有节余。看到大生产运动结出的丰硕成果,周恩来无比激动和兴奋。
在延安的这段日子里,周恩来的工作十分繁忙,既要协助毛泽东处理党内外的重大事务,又要参加整风学习,还经常给干部、学员做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并主持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但他总要挤出时间,领着大家搞生产,并亲自参加纺线运动。
刚回到延安,周恩来就向任弼时要一辆纺车。王震知道后,派人从南泥湾送来了一辆。从此,早早晚晚人们总能看见他纺线的身影。在他和任弼时领导下,延安的中央机关和部队掀起了纺线热潮。屋子里,院子中,摆满一辆辆纺车,男女老少一齐纺线。纺车的嗡嗡声,人们欢快的说笑声、歌声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真像是一曲大生产的交响乐。
周恩来的右臂几年前曾摔成粉碎性骨折。治愈后,右臂上能在60度左右的范围内活动,碰上阴雨天还隐隐作痛。但他仍坚持纺线不辍。他一边摸索,一边虚心请教,不几天,就熟练地掌握了纺线技巧。只见他盘腿而坐,不急不躁,右手匀匀地轻摇纺车,左手握捻着一根棉条,指间便吐出细细的白线。一会儿,锭子上就结出一个圆鼓鼓的大果子,像一个肥硕的白萝卜。他从锭子上摘下线穗,同志围拢来看,这个说:“周副主席,你才回来不长时间,线就纺得这么快,这么好,都超过我们这些老手啦!”那个说:“你们看,周副主席纺的线又细又匀,完全够得上头等标准了!”周恩来笑盈盈地说:“请你们严肃认真地评一评。我看,我纺的线只够二等标准。”听到大家的议论,任弼时走了过来,他接过雪白的穗,摘下眼镜,仔细地看了又看,说:“我看够上头等了。”任弼时纺线好是出了名的,因此他的话具有权威性。周恩来笑着说:“我还是个纺线新手,技术还不熟练,很可能出次品,自己随时警惕一点好。”大家都为他的谦虚态度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所感动。
为了进一步推动纺线运动,实现“丰衣”的目标,周恩来和任弼时还组织大家总结交流经验,开展纺线竞赛活动。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纺线比赛迅速在中央机关和部队中掀起。许多同志放弃了星期天,白天晚上加班加点。月夜的广场上,窑洞的麻油灯下,处处可以看到纺线的身影。很快,大多数同志每天都能纺二两以上的头等线。
通过纺线织布,织毛织呢,有效改善了同志们的衣着,以前只有粗布衣服,现在可以穿上细布衣服、毛衣、毛裤,戴上毛线帽子,甚至还可以穿上呢子衣服。战士们风趣地说:“国民党企图用封锁把我们困死,没想到我们不仅有衣穿,而且比以前穿得更好、更洋气了。”
看到热闹红火的纺线竞赛,毛泽东高兴地对周恩来说:“你和弼时同志参加领导纺线,成绩很大嘛!群众都称你们是‘纺线英雄’呢!我看,全边区两年内做到花、纱、布、铁、纸和其他日用品完全自给,是大有希望的。那我们一概自种,自造,自给,就完全不靠外面了。”周恩来谦虚地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只不过作了一点发动组织工作而已。只要群众发动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生产互助,奖励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就能克服一切困难,生产运动能不断向前发展和扩大,自给自足的目标就完全能实现。”毛泽东连连点头说,我们就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群众组织起来了,什么困难都好解决了。
一个春天的清晨,一轮红日刚刚从东方升起,给延安的山山水水披上一层闪闪的金光,枣园的广场上就已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透过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只见200辆纺车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中央。原来,这里即将举行部队、机关和农妇的混合纺线大赛。此次大赛是为了进一步推广交流纺线经验,奖励劳动模范,而由周恩来发起、中央书记处组织的。只见一个个纺线能手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周恩来和任弼时在纺线比赛委员会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比赛现场。大家都热烈地鼓起掌来。周恩来亲切地对大家说:“我俩也是来参加比赛的,大家互相学习吧!”随后,他和其他选手一样,坐在自己的纺车后边,仔细地听着比赛负责人介绍比赛办法和评比标准。随着裁判的声响,200多纺车一齐飞转,那声音比飞机起落还要雄浑。周恩来稳稳地坐在垫子上,聚精会神地摇车抽线,既沉稳又敏捷。一会儿工夫,线穗子就沉甸甸的了。围观的人群似乎比赛手们更紧张,不停地喊着“加油!”“加油!”中午12时,比赛结束了,周恩来站起身来,与赛手们一一握手,鼓励大家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天下午,评委们根据参赛者纺线的数量、质量,评为“英雄”、“突击手”、“能手”三等,周恩来和任弼时纺的线量多质优,同时被评为“纺线英雄”。当年亲眼目睹周恩来纺线的杨步浩老人说:“周副主席线线纺得好。当年边区农业展览会上还展出他和任弼时纺的头等细线。边区许多人知道他参加纺线比赛,被评为‘纺线英雄’的故事。”
在随后的颁奖大会上,周恩来亲自给纺线英雄、突击手、能手颁奖,号召进一步推动大生产运动。他指出: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路线,是正确的路线,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保障供给,这是一个真理,也是我们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全党、全军、各解放区人民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最后,他热情地号召:“希望同志们在大生产运动中继续起模范作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要带领群众争取更大胜利!”
大生产运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可是每当听见那欢快的纺线歌曲,人们就会油然想起那红红火火的岁月,想起手摇纺车的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