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伟业篇-周恩来与陕西地方戏

文东升

                                                           
  在陕西,秦腔、眉户、碗碗腔深受三秦人民的喜好,被誉为地方戏曲三大剧种。周恩来对此三大陕西地方戏的发展都给予过亲切的关怀。
  称赞《三滴血》是一出很好的公案戏
  秦腔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繁荣昌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在三秦大地最有影响力,而且流播甘、宁、青、新,还曾影响到江南一带。    
  周恩来多次观看过秦腔表演,对不少秦腔剧目从内容到表演都给予过中肯的评价。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曾在革命圣地延安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观看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演出的以表现边区抗日生活题材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新中国成立后,秦腔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步入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新时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1952年10月6日至11月4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在北京举行。包括秦腔在内的全国23个剧种、37个剧团共1600余人,表演了不同风格的大小剧目81个。在这次会演中,秦腔《游龟山》是9个“剧本奖”获得者之一。一批演员获得“演员奖”。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观看了包括秦腔在内的各个剧种的演出,这对秦腔演出团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1958年11月,陕西省组成由秦腔、眉户、碗碗腔3个分团组成的演出团赴京演出。12月,演出团第一分团在国务院小礼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秦腔剧《三滴血》,朱德、周恩来、陈毅、贺龙、薄一波、罗瑞卿、习仲勋等到场看戏。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等上台接见演员,祝贺演出成功,并与演员合影留念。此后,周恩来又同彭德怀等在怀仁堂观看秦腔折子戏《虎口缘》,再次接见演员,合影留念。周恩来看过《三滴血》演出之后,向中央戏剧学院孙维世等介绍说:“秦腔《三滴血》是继昆曲《十五贯》之后,又一出很好的公案戏”,建议他们看这出戏。按照周恩来的意见,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院长邀请陕西赴京演出团前往该院演出。演出后受到欧阳予倩、李伯钊、孙维世等著名戏剧家的热情赞扬。
  12月23日晚,周恩来在国务院小礼堂后厅宴请陕西演出团全体同志,在京各副总理前来参加,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作陪。周恩来在晚宴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陕西演出团说:你们是延安老区来的,我欢迎你们。你们从延安到西安,现在又到北京来。你们歌颂了中国革命,歌颂了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你们坚持演出了很多现代戏,也演出了一些内容较好的对人民有教育意义的古典戏。你们是两条腿走路,你们比较正确地体现了党在文艺上的“双百”方针,坚持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可喜的是培养了这一大批青年演员,你们的成绩是比较大的。随后,又在紫光阁继续开联欢会。在联欢会上,演出团的女演员纷纷邀请周恩来跳舞。当他同《三滴血》剧中扮演贾莲香的全巧民跳舞时,一边跳一边问:“你学戏几年了?”全巧民激动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地说:“七、八,七、八,……”总理也一边笑一边再问:“你到底学了七年还是八年?”这时,全巧民才意识到自己急不择言,便准确回答:“我学戏有九年了。”总理鼓励她在演技上唱腔上要更加精益求精。
  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结束后,三大秦班开始了遍历祖国江南13省、市的巡回演出。11月16日,演出团到达西子湖畔的杭州。浙江省、杭州市文艺界举行大型欢迎陕西演出团座谈会。有幸的是,适逢周恩来此时因公也在杭州,亦应邀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周恩来总理刚走进会场,一眼就认出演员崔惠芳,说:“你是秦腔团的”。可见周恩来对秦腔戏印象之深刻。
  为碗碗腔更名
  碗碗腔,原名时腔、老腔,最早是陕西、山西省流行的一种皮影腔戏,其名称来源传说有二: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演化为碗碗腔。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唱腔优美动人。1956年陕西省戏曲剧院率先将这一民间小戏搬上大戏舞台。1958年11月陕西赴京演出团第三分团在京演出碗碗腔大型古典剧《金碗钗》,很受首都观众的喜爱,周恩来又亲自提出把该剧组调到中南海紫光阁演出。他看完《金碗钗》的演出后,评价说:“剧本一般,但表演、音乐很完美。”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不仅接见演员,而且接见乐队,询问碗碗腔的历史发展及特点。他来到乐队演奏处,指着二股弦(亦叫硬弦)向演奏员黄育英问道:“这叫什么乐器?”黄向总理介绍了乐器的名称、功能及其特点。周恩来以商量的口吻又说:“你给我演奏一段,行吗?”黄育英立即给总理演奏了一段碗碗腔传统音乐慢板曲牌。演奏完后,总理左手拍右手,连声说:好、好、好!”接着用左手拉着黄育英的手:“来,咱们照个像。”摄影机把这个对陕西地方戏发展有意义的瞬间拍摄了下来。就在这次接见中,周恩来又了解到碗碗腔发源于陕西东部的二华(华阴、华县),便说“发源于二华,中华之剧嘛!建议你们把碗碗腔叫华剧吧!”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接受总理的意见,从1961年起把碗碗腔改称“华剧”。从此以后,周恩来每到西安,都要观看“华剧”演出。“文革”期间,八本“样板戏”称霸文艺舞台,又盛行“小腔小调不能移植革命样板戏”的谬论。不允许华剧移植“样板戏”,传统戏更是被打入冷宫。1973年6月,75岁高龄、拖着重病之躯的周恩来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访问西安,住在丈八沟宾馆,提出要看华剧。由于当时华剧演员下放的下放,休闲的休闲,最后只得临时找了陕西歌舞剧院的一名歌剧演员用华剧唱腔唱了《红色娘子军》中《打不死的吴清华》一段。在那个被扭曲了的特殊年代和文艺园地一片荒芜的特殊背景下,希望观看华剧,这对陕西地方戏后来的复兴和繁荣实在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
  关心眉户剧演员
  眉户剧是影响力仅次于秦腔的一个陕西地方剧种,并以演现代戏见长。50年代初,陕西省戏曲剧院眉碗团青年女演员李瑞芳因演出眉户现代戏《梁秋燕》中的秋燕而闻名。此后,李瑞芳曾有幸9次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并给予她以无微不至的关怀。1958年,李瑞芳参加陕西省赴京演出团眉户和碗碗腔两个剧种的演出。周恩来在公安部礼堂观看了《梁秋燕》,大加赞赏,并与李瑞芳合影留念。就在12月23日周恩来宴请陕西赴京演出团的那天晚上,李瑞芳突然感冒了,周恩来特别亲切地嘱咐她“要爱护身体,防止感冒,保护嗓子。”最使李瑞芳难忘的是,一次周恩来从国外出访归来,在西安丈八沟又一次观看了李瑞芳演出华剧《金碗钗》。他像慈父般亲切地叫着她的名字说:“瑞芳,你这个天水娃娃,进步不慢啊!但还要更加努力哟!”李瑞芳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周恩来亲切地问道:“我问你,你能不能把你全剧的唱腔都唱得像其中那四句一样细腻动听呢?”李瑞芳满怀信心地向总理保证:“能,一定能。”周恩来再次叮嘱说:“你还要刻苦钻研,要向前辈老艺人学习,要精益求精啊!”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