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周恩来>周恩来参考书架>周恩来在陕西纪事

  


情谊篇-周恩来与赵寿山

李庆东

                                       
  周恩来与赵寿山自西安事变相识开始,在长达30年的交往中,他俩肝胆相照,并肩战斗,为历史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初识西安 彻夜长谈
  赵寿山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倾向于中共,开始于‘双十二’事件。”这里讲的,就是他与周恩来初识西安,彻夜长谈这件事。
  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乘坐张学良将军的飞机,从延安直飞西安。他此行的目的,在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周恩来到西安的这天,已是“西安事变”发生的第6天。此时,枪声虽已消逝,但紧张的空气并未松弛。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官兵,甚至许多高级将领,正在争论着怎样惩办蒋介石:杀他?囚他?还是放他?十七路军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将军,就是力主囚禁或杀掉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之一。当他得知周恩来到达西安并主张释放蒋介石的消息后,怎么也想不通,便闭门谢客以示消极。
  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决定采取谈心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周恩来深知赵寿山是杨虎城将军的左膀右臂,追随杨12年,由排长升旅长,事变中具体指挥了十七路军在西安的革命行动,事变后出任西安市公安局局长兼渭北警备司令。因此,说服他改变态度,对争取十七路军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周恩来决定主动找他谈心。
  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周恩来亲赴西大街甘露巷6号登门拜访。赵寿山闻讯,急忙将周迎进正房东间。随后,两人开始了推心置腹的彻夜长谈。
  周恩来虚心征求意见,赵寿山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诚恳地说:“我投身军界以来,素无政治信仰,只想富国强兵,救国图存。谁知备受蒋介石压迫,大西北主义的计划一再受挫,心情十分苦闷。直至去年游历平津宁沪等地,思想才发生了较大变化。”周恩来表示愿闻其详。
  赵寿山接着说:去年10月,我赴北平治病,乘机游说平津一带的冯玉祥部抗日救亡。今春,我又南下宁沪参观游历、观察形势。在上海,我读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和《国家与革命》3本书,又与共产党员杨明轩等人经常商谈救国之道,于是,我的知识渐增,眼界大开,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通过这次游历,使我明确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真理,只有联共抗日才是救国之道。因此,我准备回陕后建议杨虎城先生必要时把蒋介石扣起来,然后联合红军和东北军共同抗日,这个主张,我曾对上海的进步朋友吐露过,他们也表示赞同。周恩来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点头微笑。他问赵寿山:杨虎城将军是否同意您的主张?
  赵寿山实话实说:返回西安后,我多次找杨虎城先生面谈,坚决主张反蒋联共抗日。最后一次,我更直接了当地提出,必要时可先把蒋介石捉起来,由我们联合共产党和东北军张学良抗日。杨虎城先生说:此事关系重大,不能操之过急。你这些话只能对我说,绝对不能对任何人讲!据我看来,他是同意这一主张的。
  “现在捉住了蒋介石,您认为应该怎样处理他呢?”周恩来将谈话转到了正题。
  “把蒋介石扣在西安,或者干脆杀掉,由我们西北联军领导全国共同抗日!”赵寿山斩钉截铁地回答。
  周恩来笑了。他反问赵寿山:“这种做法,能达到共同抗日的目的吗?”
  赵寿山一时语塞。    
  周恩来见时机已到,便详细地向赵寿山介绍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杀掉蒋介石与放蒋介石的利弊,耐心解释不能杀他而应放他的道理。
  周恩来说: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企图将我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中华民族已到了存亡绝续之时。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可能被迫改变“攘外必先安内”国策,同意联合全国各党各派共同抗日。现在,虽把蒋介石捉住了,但他的军事实力还在。而且,国民党内的亲日派何应钦等人,正在利用这一事件扩大事态,企图挑起内战。试想,我们如果长期扣押或杀掉蒋介石,那将会是一种什么结果?毫无疑问,内战将爆发,中国将亡国。目前中央军进逼潼关就说明这一点。相反,如果放走蒋介石,内战就会避免,共同抗日就会实现。因此,我们决不能因蒋介石个人问题,影响抗日救国的民族大计!
  “我们十七路军长期受蒋介石压迫,放掉他,大家想不通。”赵寿山愤愤不平地说。   
  从感情上讲,我们党内的许多人也不愿意放走蒋介石。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蒋介石屠杀了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欠下了多少血债,扣押或杀掉他并不过分。但从理智上讲,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则必须释放蒋介石。正是从这一民族大义出发,中国共产党才决定捐弃前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周恩来平静地说。
  赵寿山不放心地问:我们放了蒋介石,他回南京后挟嫌报复怎么办?
  周恩来满怀信心地说:当然,我们不会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他必须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能离开西安。他回南京后是否挟嫌报复,这并不能由他一人决定。只要我们“三位一体”团结一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抗战,他就不敢挟嫌报复,即使报复我们也不怕!
  赵寿山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两人越谈越投机,直至第二天凌晨5点多钟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次谈话给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赵寿山对其子赵元介说:“周恩来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服了!”1962年,周恩来在首都机场遇到赵寿山父子时,特意问赵元介:“你家在西大街的那座房子还在吗?你还住在那儿吗?”
  八年抗战 心心相连
  八年抗战期间,周恩来与赵寿山虽然天各一方,很少见面,但是,他们的心却是连在一起的。全面抗战爆发不久,赵寿山率领十七师从陕西三原出发奔赴抗日前线,8月2日进驻河北保定,投入全民族抗日的滚滚洪流。
  对赵寿山来说,坚守保定、血战中条山、保卫黄河大桥等殊死战斗并不可怕。他率部血战,声播全国,连日军也不得不惊呼中条山是盲肠,十七师“骁勇善战”。使赵寿山感到头痛的是蒋介石“分割使用,战场消灭”的恶毒政策。这使他动辄得咎,防不胜防。然而,在这种险恶环境中,令赵寿山欣慰的是,他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全力支持。特别难忘的,则是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之间已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9月上旬,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从西安赴晋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等人协调八路军与友军联合作战问题。
  中旬,周恩来专程赴保定看望赵寿山和十七师官兵。在漕河车站,他受到赵寿山和十七师官兵的热烈欢迎。
  在赵寿山的陪同下,周恩来对十七师军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活。他精辟地分析了抗战初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指出,蒋介石参加抗战是被迫的,中国的抗战是长期的,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抗战的思想。接着,他向十七师官兵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机动灵活,不要打死仗,注意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第二、要注意官兵团结,军民团结,放手发动群众抗战;第三、要提高警惕,防止投降派的各种阴谋诡计,不能使他们消灭十七师的企图得逞。最后,他勉励全师官兵巩固西安事变成果,坚持团结抗战,保卫祖国大好河山,为中华民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晚上,周恩来又与赵寿山进行了亲切谈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批准了赵寿山的入党要求,通知他从西安事变结束之日起为中共党员(后因未履行手续,党龄从1942年再次申请之日起计算)。因此,周恩来将十七师中的党组织情况和党员名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赵寿山。他还叮嘱赵寿山在部队建立电台,并规定了双方联络密码。
  临行时,周恩来告诉赵寿山:我不久将去南京军委政治部(周恩来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有事可派人前来联系。不久,赵寿山派庞志杰(中共党员)赴南京面见周恩来,汇报情况并请求指示。周恩来详细询问了赵寿山部坚守保定的部署情况,并作了重要指示。庞志杰将有关情况电告赵寿山后,遂以三十八军十七师联络员身份留宁,负责周恩来与赵寿山的联络工作。    
  保定失守后,赵寿山部退守娘子关,与日军血战13昼夜,万余人仅剩2700多人。11月,太原失守,中央军和晋军争相溃逃,只有八路军挺进敌后作战。在此情况下。赵寿山致电周恩来,要求将部队带到黄河西岸休整。周恩来立即回电,建议他“坚持敌后斗争不要撤到河西”。赵寿山按受了这一建议,将部队带到山西离石县碛口整训。这儿是八路军留守兵团肖劲光部防区,中共中央派人帮助整训。经过整训,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此举既发展壮大了十七师,又避免了蒋介石的诬陷。
  1938年夏,蒋介石委任赵寿山为三十八军军长,十七师归还建制,开赴中条山抗战。在两年半内,赵寿山率部浴血奋战,先后粉碎日军大规模进攻11次,歼敌数万人。然而,立功未受赏,反而被猜忌。7月,蒋介石闻知赵寿山将儿女送往延安抗大学习,便在武汉会议期间召见他,逼着他立即将儿女叫回来。赵寿山无奈只得致电周恩来请示方略。周恩来回电说:叫回去比较策略,利于团结抗战。你可答应蒋介石,不要让他抓住把柄。随后,周恩来即致电中共中央,动员赵寿山的儿子、儿媳和女儿返回西安。
  为了割断三十八军与八路军的联系、进而分化瓦解,1940年冬,蒋介石以整补为名,下令将三十八军调往洛阳、郑州地区。周恩来闻讯后,致信赵寿山指出:蒋介石此举系调虎离山之计,企图以整为名,行分化瓦解之实。希提高警惕,作好应变准备。应采取团结进步、联系群众、坚持斗争的策略,千方百计保住部队。赵寿山坚决执行了周恩来的这一指示。一方面,他发展党员,培训骨干,救济灾民,巩固了内部的团结进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另一方面,他依靠党员骨干硬顶软磨,顶住了蒋介石撤换调训三十八军骨干的压力,挫败了投降派袭击、造谣等破坏活动。从而粉碎了蒋介石“抽梁换柱,分编遣散”的阴谋,保存并发展了这支革命武装。
  1944年2月,蒋介石决定对赵寿山和三十八军下手了。他先将赵寿山扣留在重庆,以亲信张耀明接任三十八军军长;然后采用明升职务、暗夺军权的办法,任命赵寿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驻防甘肃武威。赵寿山为此急电中共中央请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他暂去武威,以免给蒋介石留下口实。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周恩来还建议党中央给他选派了10多名卫兵和一名医生。
  赵寿山临行时,周恩来托人转告他:要时刻与三十八军党组织取得联系,一旦形势有变,便于指挥。要在自己身边造成一个“灰色局面”,多与反动头目交往,迷惑敌人,做好随时行动的准备。根据周恩来的这一指示,赵寿山以交接手续为理由赶赴河南巩县三十八军驻地,安排已经暴露的党员骨干返回延安或转移关中各县隐蔽,并与三十八军工委负责人商定待机起义事宜。路过西安时,赵寿山还协助三十八军工委在胡宗南部建立情报组。随后,赵寿山即赴武威任职,继续与蒋介石斗智斗勇。
  抗战时期,周恩来十分关心赵寿山,时刻与他保持联系,及时帮助他摆脱困境。赵寿山则十分敬慕周恩来,将他视为良师益友。除经常用书信电报联系外,每次去南京、重庆等地,都要设法拜访周恩来,或托王炳南等人与周恩来取得联系,以便听取他的指示。两人真可谓心心相连,配合默契。
  北上延安 同开新天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在即。蒋介石决定立即排除异己,彻底解决西北军。他任命孙蔚如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下令将第四集团军(原西北军)的两个军(三十八军、九十六军)缩编为两个师(十七师、五十五师),驻防湖北恩施,企图就近解决。周恩来从赵寿山处获悉这一消息后,急电中共中央,建议根据赵寿山的提议,立即组织这两个师起义。党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决定组成以刘威诚为首的指挥部领导这次起义。7月17日,十七师在河南洛宁县故县镇宣布起义,进入八路军豫西北第二分区。五十五师因条件不成熟,仅撤出部分党员骨干。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决心发动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异己武装。因此,对赵寿山和五十五师防范更严了。
  1946年春,蒋介石将赵寿山等人用飞机接到西安,以便就近监视。经周恩来同意,赵寿山乘机向蒋介石提出赴美考察水利的要求,借以麻痹蒋介石,以便乘机北上延安。
  3月,蒋介石下令将五十五师缩编为五十五旅,并企图撤换连以上军官,以便一口吃掉。赵寿山急电周恩来,要求他转告中共中央,立即组织该旅起义。党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5月15日,在刘威诚等人组织领导下,五十五旅在河南巩县宣布起义,分批进入晋冀鲁豫边区。至此,在周恩来、赵寿山等人的精心策划下,西北军余部已全部起义,以实际行动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异己的阴谋。
  6月,蒋介石挑起的全面内战爆发。周恩来奔走宁、平等地,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国内和平问题。11月19日,因谈判彻底破裂,周恩来乘机飞返延安。不久,他和毛泽东等人率部转战陕北,开始了彻底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的解放战争。
  7月,蒋介石下令撤销第三集团军司令部,同意赵寿山赴美考察水利,企图彻底割断他与中共和西北军的联系。鉴于西北军已全部进入解放区,内战已经全面爆发,9月8日,党中央批准了赵寿山北上延安的要求。赵寿山采取各种方法迷惑蒋介石,认真仔细地做好去延安的准备工作。
  1947年2月,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周密安排下,赵寿山乘“和平轮”由上海北上平津,经天津静安县进入解放区。赵寿山如释重负,不由高兴地唱起秦腔来,庆幸自己获得了新生。经中共中央同意,赵寿山暂留冶陶参观学习。
  3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动撤离延安,率部转战陕北。为了尽快粉碎胡宗南部进攻,6月,中共中央电令赵寿山立即返回陕北并嘱他行前发表通电,公开宣布起义。7月8日,赵寿山在冶陶发表起义通电,列举了蒋介石卖国独裁罪恶,分析了蒋军必败解放军必胜的历史趋势,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打倒蒋介石。
  12月,赵寿山几经辗转,取道晋南安抵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在这儿,他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赵寿山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蒋管区的情况和自己的思想收获,表示愿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倒“西北王”胡宗南,开辟西北新天地。第二天晚上,当毛泽东征求赵寿山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给彭德怀当助手。
  1948年1月,中央军委任命赵寿山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前委委员。不久他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听取了周恩来《关于全国战争形势》的报告,更加坚定了与周恩来、彭德怀等人同开新天的信心。从此,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赵寿山参与了收复延安、解放西安和进军甘宁青的战斗,为打倒胡宗南,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出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赵寿山先后担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他们的职务分工虽然不同,但革命友谊却与日俱增。赵寿山多次见到周恩来并聆听他的教诲,认真学习马列,努力改造思想,过好思想政治、生活、亲属和社会等五关,为建设新中国做出新贡献。他经常对原西北军干部讲:“我一生走了许多弯路,才找到真理。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要好好学习,永远跟着党走!”
  周恩来与赵寿山的这种革命友谊,一直持续到赵寿山生命的最后一刻。1965年6月20日,赵寿山在北京逝世。首都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公祭大会。周恩来派人送来花圈,向这位挚友沉痛告别,为他们的革命友谊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周恩来在陕西纪事/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