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毛泽东>毛泽东参考书架>毛泽东画传

  


奠 基 西 北

中共党员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著,张素华,许雷主编


  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的时候,正值中国社会酝酿重大变动,民族矛盾代替阶级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展示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日要求。在1935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并响亮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口号。这以后,毛泽东提出以发展求生存的战略方针,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先后实施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发展壮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同时,又抓住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时机,积极做红四方面军的团结教育工作。在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的坚决斗争和积极推动下,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936年10月,终于实现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的新局面。
  1935年11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联合作战,在陕北富县直罗镇全歼敌军一个师,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23日,毛泽东在会上作军事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给合起来。为了发展和扩大大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还提出了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出河北同日军直接作战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得到会议通过。
  直罗镇战役后,毛泽东、周恩来回到瓦窑堡,正好张浩从苏联回来了,带来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于是,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是在张闻天的窑洞里开的,窑洞中间放着一张长桌,多数人围坐在长桌两边,个别人就坐在炕上。会上讨论了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路线策略问题,军事战略问题。在讨论政治形势和党的路线策略时,对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发生了争论,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在党内最高领导层内的争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重性,对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并指出我们在江西时,对十九路军的问题上有错误,我们本来是可以争取他们一起抗战反蒋的,但没有争取。博古不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他引经据典,还引了斯大林的话,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敌人,不可能和无产阶级联合。毛泽东一点也不示弱,第二天再次发言,强调他说的这些是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的,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后他反问道:“难道这样做(指联合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就是对祖宗不忠?对祖宗不孝吗?”博古哑口无言,往床上一躺不说话了。
  ——郭洪涛
  东征就得过黄河,大家很有顾虑。谁都记得,长征中几次过河,包括过湘江、大渡河、金沙江、乌江,都非常危险。现在又要过比那些河更大的黄河,大部队有没有可能迅速渡过河面宽阔、水流湍急的黄河?……过河后,如果站不住脚还能不能顺利回来?反正顾虑不少。这个时候,林彪给彭德怀打电话说:我不赞成东征,他(指毛主席)要走就让他走吧,我到陕南去。彭德怀和我虽然也不想离开陕北,但他比较顾全大局,没有听林彪的。那时候,彭德怀是司令员,但除十五军团外,兵力主要在一军团,而林彪是一军团的军团长,如果听了林彪的,不就分家了吗?
  ——杨尚昆
  1936年2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统率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阎锡山的晋军毫无防范,被打得措手不及。红一、红十五军团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突破了晋军一百多里的黄河防线。
  东征历时75天,消灭国民党军7个团,扩充红军八千余人,筹款三十多万元,并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东部地区。东征还宣传了红军的抗日主张,在全国造成了广泛影响。
  这次东征的收获比较大,除了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宣传了抗日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外,第一是扩大了兵力,75天中共招收新兵八千余人,那时山西的老百姓很穷,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军。第二是筹得了红军急需的一批物资如布匹、棉花等,款项也筹了不少,解了燃眉之急。记得这时我第一次看到50两银子铸成的大元宝,这是从土豪家的地窖中挖出来的。第三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收获。就是迫使阎锡山把驻在绥德的两个师调回山西增援。在陕北,绥德算是比较大的城市了,他们一撤,绥德就是我们的了。同时,红军又先后占领了吴堡、葭(佳)县、神木、府谷地区,陕甘苏区扩展到了黄河西岸。西安事变前后,胡宗南部和东北军一撤,我们进入延安,又到了甘肃的庆阳和宁夏的海原、固原,陕甘宁根据地就比较大了,有可能成为中央得以安身的根据地。
  ——杨尚昆
  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长县大相寺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西征,向陕甘宁边界地区进攻,扩大根据地。
  西征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和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事。
  ——埃德加·斯诺
  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一同从甘孜北上。10月,中国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全军兴奋异常。中共中央在贺电中说:“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
  1936年12月7日,毛泽东就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时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七人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统一领导三个方面军。
  

毛泽东画传/中共党员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著,张素华,许雷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