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中共方面>毛泽东>毛泽东参考书架>毛泽东画传

  


民族砥柱

中共党员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著,张素华,许雷主编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出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新局面。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确立了持久抗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也是确立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关键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及宛平县城发动进攻,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2天,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6天,7月13日,毛泽东题词:“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这是今日对日作战的总方针。”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7天,7月14日,毛泽东、朱德向彭德怀、任弼时等下达了红军“10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的命令。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10天,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宣布“准备应战”。
  卢沟桥事变后和第11天,7月18日,延安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说。据当时报载:“演词激昂,听众均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愿赴抗日战场,与日寇决一死战。”
  1937年7月14日至20日,毛泽东4次写信给阎锡山,要求“密切合作,共挽危局”。并指定南汉宸、张云逸、叶剑英等奔走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推动蒋介石下定抗日之决心。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共谈判出现转机,蒋介石终于决定给红军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不久改为第18集团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全军编制45000人,下辖3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第120师,师长贺龙;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毛泽东在洛川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他的主张,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937年9月中下旬,毛泽东接连5次致电前方。强调红军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深入到日军的侧翼和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之后,他又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八路军作战的战略原则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八路军挺进敌后,捷报频传,有力地支持国民党军作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斗志。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晋东北的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一千余人,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第120师一部在山西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毙伤敌人300余人,击毁敌人汽车20余辆。
  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的日军机场,焚烧敌机24架。
  新四军成立后,1938年2月,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指示新四军立即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为了正确指导伟大的抗日战争,毛泽东以他对敌我力量的判断和对战争发展趋势的认识,写作了《论持久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预测抗日战争将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必定胜利的总趋势。这篇文章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是毛泽东最要的军事著作之一。
  那时日本人的攻势十分猛烈,中国的地盘每天都在缩小。
  到武汉之前我顺路去了杭州。……结果杭州一片萧条,一座偌大的城市连一名警察也没有,都跑了。当时我们的心情是苍凉的。面对日本人的进攻,尽管国民党的口号喊得很响,要保卫这儿,保卫那儿,胜利一定是我们的,结果没等敌人来就先跑了。怎么办呢?感到非常茫然。我到了武汉,……不久,武汉又发生危机,蒋介石提出一定要保卫大武汉。但是人们已不相信能守住了,因为南京他也是这样说的,还不是照样丢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一片混乱,完全是一种无所适从的样子。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
  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7、8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分析了日本,分析了中国,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性质,世界各国的动态,回答了为什么不会亡国,又不能速胜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各应采取的办法等等,毛泽东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我过去怎么也想不清的问题,现在觉得一下子全清楚了,心里有底了。当时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换了个人一样,由茫然变得有信心了。
  当时我想,在日本人猖狂进攻的情况下,为什么其他人讲不清楚,蒋介石讲不清楚,为什么国民党表现的毫无秩序,或者说惊惶失措的样子,毛泽东能讲清楚,共产党显得胸有成竹呢?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武器,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研究中日战争的形势,决定救亡的办法,预测战争的未来,所以得出了叫人信服的结论。这样我决定到延安去,到延安的马列学院去学习马列主义。 
  ——林默涵
  1938年3月底,毛泽东会见来中国帮助八路军抗战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对白求恩提出的建立战地医疗队的意见,表示热烈支持。1939年11月白求恩病逝在抗战前线,终年49岁。毛泽东撰文《纪念白求恩》,赞扬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学习。
  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日军的野蛮行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继续战斗。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1820余次,毙、伤日伪军45000余人,给侵华日军以前所未有的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深入人心,变成克敌制胜的物质力量。冀中民兵就地取材,制造铁雷、石雷、磁雷、瓶子雷等各式各样的地雷,大摆地雷阵,使入侵根据地的日军寸步难行。
  1942年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3周年题词:“准备反攻”。
  1942年至1943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防御转入进攻,中国抗日战争也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毛泽东画传/中共党员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著,张素华,许雷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