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将军-苦守中条山的赵将军
金在镕
敌人进攻中条山有11次了,每一次都遭到惨痛的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坚守在中条山里几十万大军的光荣功绩。赵寿山将军便是这些使敌人闻声胆寒的辉煌人物中的一个。□□□□□□□□□□□□□□□□□□□□□□□□在北战场当中,负有极大声威,曾被蒋委员长誉为“抗战第一功”;卫立煌将军,他在几次中条[山]的恶战之后,送给赵寿山军长一个称号,称他为“中条山的铁柱子”。□□这个称号对于赵寿山军长是非常贴切的。他那高大的身材,雄伟的体格,站起来就像一根柱子,一座塔一样。两年来他率领着弟兄们,坚守在中条山,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犯,就好比是一根铁柱子撑持着中条山,把我们的阵地守卫得越加坚牢而不可侵犯了。
这位长于征战的将军,态度诚恳忠厚,眼睛里永远流露着和善可亲的光彩,对部下对朋友都是如此;他常用一个慈祥长者的态度去教导部下,谆谆不倦地给部下以严正的指示。一直到现在他仍不间断的做着他的早晚两课:打太极拳和记日记。他说这课程给了他很大的益处。他的日记使他能检讨一切,发现错误,订出许多革新的计划和实行的办法。他在生活上完全与士兵共甘苦,吃一样的糠菜馒头,穿灰棉布军衣,每天办公的时间常是超过10点钟以上;在战事紧急的时间里,他可以整夜不入睡,只偶或坐在马上打打盹就行。这说明了他身体的健壮。
他每天唯一的消遣是和参谋长下围棋。
主将规律的生活,在全军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模范作用。从军部到连队,无论官兵,生活相同,官兵一体。军长提出了三大禁令,(禁嫖,禁烟,禁赌);四大口号,(官兵一致,军民合作,人事公开,经济公开)。他自己首先便极其严格地执行着。这些口号和禁令,便是军中一种革新运动的基本原则,而被全体官兵忠实不苟地践行着,真正做到了一致,一个军队像一个人一样。因此,部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战斗力也是更加坚强了。
赵寿山将军是具有很大毅力与决心的。当抗日战争初起,他就率部队转战于河北大平原上。在初期抗战中敌人占很大优势,以致在几次大战役中就受了不小的损失。赵军长接受了这些实际的经验与教训,便在碛口整训期间设立干部培训班,用短促的几个月工夫,将全军的干部[抽]调受训,从这里打下了部队革新的基础。□□□□□□□□□□直到现在,赵军长始终未曾忽视部队的教育工作。军中从军司令部到连部,每周都按时开小组讨论会,对于生活上、学习上、战场上各种问题,都要在小组[会]中讨论研究。连长以下的干部必须参加士兵小组,在生活检讨会上,要举行自我批评,互相批评。我曾参加[过]一个班的小组会,一个士兵发言,说近来的伙食不好,要连部的特务长加以改良;另外还有一人说,构筑工事的时候,本该他轮班休息了,营长却斥他偷懒怠惰,他指出营长此种态度是不对的。当汪逆精卫投降敌人和以后宪政问题被提出的时候,在他们的小组会上都曾展开了很认真的讨论。
本年4月间,赵军长号召[开展]扫除军中文盲运动,限定到6月底每个士兵最少要能识字180个,干部最少要能会写一封信。为了鼓动士兵识字的兴趣,军长自己拿出钱来买了信封、信纸和邮票,发给每一个士兵,让他们各寄一封平安的书信回家。在每一个连队里,都设有识字沙盘,并且在随时随地的机会都要识字。伙夫下山挑水了,他就要记住这一个“水”字;担任警戒的哨兵在交替的时候,要能把警戒的任务用“警戒”这两个字一齐交代出来。
在军部办公室出了一个刊物,叫作《新军人》,每半月发刊一次,每期印三百多份。它是靠了一架抄写公文的油印机誊出的空间和一个总办总辑抄写印刷的人来完成的,每一个连上都可以得到一份来轮流传阅,在此刊物上常常反映着全军的生活和革新部队加紧教育的问题。差不多每期都印有赵军长的文章,他常常细心写出革新部队的意见送到这刊物上发表。他希望整个军队都能从过去的旧式军队沿着这条道过渡到崭新的阶段。他把《新军人》看作整个部队革新运动的火车头。
在连队上,都出刊一份或几份的小型壁报,投稿、编辑、抄写,完全由士兵负责。这是更能反映士兵生活的东西。士兵都将其视为己有,所以都很热心地去做这一份工作。在某团的两个连上,出刊《建军周刊》、《生活周刊》两种壁报,他们除自己阅读以外,还手抄三十余份,分送全团各连队。敌人的大炮把山上的庙宇打坏了,我们的士兵就用掉落下来的石灰,和成石灰水去粉刷他们的壁报栏和大字的标语。□□□平时看报成了军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军长每天要读报纸,在四五月间章乃器先生有一篇论文在大公报发表,题目是《团结之出御侮之道》,赵军长就把这篇文章剪下来放在案头,让大家阅读。□□□□□□□□□□□□□□□□□□□□各营部、连部,都订有五六份报纸,士兵们热心的注意着世界各国和抗战中国的大小事情。识字多的人把新闻念给不识字的听,遇到重要的问题即开会讨论,你如果用报纸包着东西到前线上去,便有武装的弟兄跑过来,向你敬礼,讨那张报纸去看。赵军长见了人,先问你几号的报纸看了没有,某篇文章见了没有,把这作为见面的寒暄了。还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赵军长身体力行为人模范的责任心。卫立煌将军发明了一种木质的活动堡垒,在山地的守卫战中,这种活动堡垒是有很多好处的,赵军长在他军部门口亲自做成一个,让来谒见他的干部都仔细看着做法。不久之后,利用所拆除庙宇的木材,中条山里峰岭间到处都隐蔽着这坚固的保垒座了。……为了彻底推行部队的革新计划,他着手组织了一个督察团,每月出发全军巡视一次。第一次出巡的结果,撤换了二十几个不称职的官佐,集合了下级官兵的意见,作成了极宝贵的报告书。每次出巡结果都使部队往前更进一步。赵寿山将军于赴重庆面谒[蒋]委员长聆训归来,就沿着绵长的火线巡视一周,亲自看看士兵们的生活如何,就像一个长者去探望久别的子弟一样。
“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赵军长十分重视部队的政治工作、士兵的政治教育,军队和民众的合作都视为战斗的基本条件。4月间他提出了挖掘100[孔]窑洞,组织10万民众的号召,民众都调动出来帮助军队挖窑洞,到夜间军队主持的民众夜校和流动小学都开课了,老人和孩子坐在学校里,拿了军队给他买的课本认识一个一个新字,了解着新的事情。
赵军长为了怕军队住在百姓家里骚扰民众,就发出挖窑洞的号召。在中条山里老百姓没有粮食了,敌人把山口封锁了,赵军长便派人去山外购粮,以救济粮荒,他爱护民众一如爱护自己的军队。
就在敌人第11次进攻中条山失败的时候,田野里的麦子已经熟了,为了防止敌人抢割麦子和放火烧山,赵军长命令他的军队着了全副武装在田地里帮助民众收割,准备遇有敌人进攻,即行迎战。山岭上民众也在帮助士兵加筑工事巩固阵地,山上山下,已熟的麦子闪耀着金黄的光波,士兵同民众星散在麦田里,辛勤[地]工作着。赵寿山将军,他站在山头上,山野里到处飞扬着洪亮的歌声。
我们是中条山的铁柱子呀!
我们三十八军健儿坚似铁,
中条山,黄河岸,
比铁还要坚!
(此资料摘自中华民国30年3月25日《扫荡报》 中《战地》一栏)
赵寿山将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