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孙作宾>孙作宾参考书架>孙作宾

  


孙作宾-治穷先治愚 教育是基础——在六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这次全国政协会议之前,我参加了中共陕西省委工作会议,听到商洛地委书记白玉洁同志对商洛地区工作的介绍。感到抓好农村教育,培养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的人才,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关键。
  一 以智治穷,以智致富
  商洛地区面积1.9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东南部,全区基本上处于山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油松为主的成材林达1013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达146万亩,天麻、二花、连翘等中药材是陕西的重要产区。地下矿藏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有40多个品种,居全省第一位。但是,商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不能自给,财政靠国家补贴。全区有137个乡人均口粮不足400斤,有151个乡人均收入不到100元,有的不足60元。有15%的农户约30万人还缺衣少被,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住草房的农户占全区25%,有的还住着茅庵石洞。全区七个县工农业总产值不到六亿元,只有江苏省沙洲县工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大多数农户也只是种几亩地,务几亩林,只养一两头猪和三五只鸡,没有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乡办企业和多种经营发展十分缓慢,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山区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想富富不了,贫困的帽子摘不掉。
  商洛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思想封闭、小农意识浓厚,对知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这一关系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问题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的关系。因而教育事业落后,各方面的人才奇缺。全区七个县,1949年只有商县、洛南两所高中,只有商县、山阴两所初中,能就学的只是少数富有人家的子弟。解放后,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商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需要开发利用,但全区没有一所大学,没有培养各类人才的专业学校,只有一所师专、两所师范学校,小学教师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初中教师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高中教师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6%。不少专业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学生中达不到标准而录取,发给毕业证书的占相当比例。初中升学率仅占30%左右,高中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人数,七个县比不上陕西关中一个县。1982年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初中占14.7%,高中占5%,大专占0.27%,12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0.4%。党政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中,大专文化程度的人数按需要量还差60%。1971年以来,国家分配给商洛地区的大专毕业生共3910人,而要求调走的达1100多人。1981年,全区办了两所农业技术学校,八所职业高中,计划招生2800名,但在校学生只有1979名,招不来,留不住。鉴于以上情况,商洛地区教育一直比较落后,发展教育,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工业、发展商品生产缺乏人才。
  1982年在进行山区建设调查时,地委认识到,政策是变化的根本,人才是致富的关键,重视教育,培养兴办乡镇企业和发展商品生产的专业人才,在商洛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自然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源开发并举”的方针,采取了发展职业教育、兴办职业学校,即抓培训,又抓人才引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等措施,初步取得了明显效果。1984年粮食产量超过11亿斤,改变了历史上群众年年春季出外讨饭的状况,生猪存栏数达84万多头,比1979年增长了31%,给西安市提供的猪肉占全市供应量的三分之一,专业户占全区总农户的17%,出现了种药、养猪、养鸡、编织、采矿专业村、专业乡。1984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了8%。其中工业增长了20.4%,农业增长了14%,乡镇企业增长了41.5%,财政收入增长了14%,商品零售额增长了6.8%,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34.5%,上缴增长了11.7%,当年基本建设增长了60.5%,扩改增长了一点四倍。从生产到基本建设齐步增长,增长速度这么大,这在30多年来是第一次。
  二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商洛地区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主要是放宽政策,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以智治穷,以智致富。他们的作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适应山区特点,发展职业教育。
  商洛地区针对山区特点和自然资源情况,为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畜牧业、林业、供销、财会、建筑等,已办起了45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499人。举办各种培训班1014期,学习人数达四万多人。他们采取教育部门以职前教育为主,业务部门以职后教育为主,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多层次、多门类办学的方针和方法,既为当前经济发展和群众治穷致富培训急需人才,又为今后振兴商洛培训中等技术人才。选派懂业务,热爱教育、有创业精神的干部担任校长,选好专职和兼职教师。在教材、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山区建设的需要,缺什么技术人才,就设什么专业。在学生来源问题上,冲破老框框,既招收初中学生,也招高中学生,既招收应届的,也招收往届的。学制可根据专业内容和学生文化程度有两年或三年,也有一年或半年。同时在普通初中、高中学校,有针对性的也设置一些专业课,使他们毕业后,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返乡的,也有一技之长。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回乡经过锻炼,可以办专业户、专业村,出色的,可以评定技术职称,集体和乡镇企业应当优先录用,也可作为乡村干部、区乡“八大员”招聘使用。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职业教育,改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学生家长,社会都热烈支持职业教育。使专业技术人才在以智治穷,以智致富中发挥了作用。如商县城关镇30个万元户中,23户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他们多数都订有《经济日报》、《市场报》、《深圳特区报》及时装、食品、家禽猪羊兔饲养、果木栽培等科技书籍和杂志报刊。这直接反映了智力开发的经济效果。
  2.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地位。
  培养人才,教育是基础,师范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商洛地区原有师范学校两所,近年来兴办了一所师专,两所地区办的教师进修学校,县办五所教师进修学校,除正常招生培养教师外,并对现有教师水平低的进行培训。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些经费充实图书、仪器和教学设备。与此同时,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教师,尽力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解决教师入党难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加速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1983年到1984年,输送大专程度的教师98名,师范程度的教师增加了9.9%,中小学教师合格率由42%提高到50.1%,高中缺门教师也相应减少。
  3.解放思想,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比培养人才投资少,效益好,既办厂,又练人。商县轻工机械厂改建为针织印染厂时,从西安针织印染厂请来技师,在帮助建厂过程中培训工人50多名,只花培训费1600元,如自己培训,就得花费14000元。山阳县五里乡聘请西北植物研究所两名专家,新建了年产30吨的皂素厂,八个月建成,年产值达300万元,利润75万元。1984年全区各县共从外地引进人才634人,有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有陕西关中地区的,也有山东、河南、湖北、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的。全区地县工业企业1984年新建、改造共计37个项目,乡镇企业新建472家,其中70%以上是这些引进的人才帮助和兴办起来的。商洛地区的同志深有体会的说:“引进一个人,训练一批人,救活一个厂,请来活财神。”
  三 农村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商洛地区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四化”建设要求,目前农村教育仍然十分落后,存在问题不少,这些问题主要是:
  1.教师严重不足。商洛地区现有初中以上各类学校229所,在校学生十万多人,而只有教师5516人,尚差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三千名。同时教师也严重地不配套,历史、地理、生物、外语、政治等专业教师奇缺,有的学校因无专业教师而不能开课。
  2.质量不高。商洛地区专职小学教师中、文化程度达不到初中的占80%;初中专职教师中,达不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0%;高中专职教师中,达不到大专文化程度的占66%。由于教师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小学升初中有相当一批学生达不到标准而被录取,或发给了毕业证书,1984年初中升高中有70%未达到录取成绩。
  3.经费不足。按正常经费规定,师专、师范、进修学校学生每人每年应拨给1500元,而商洛地区实际只能拨给480元,不足正常经费的三分之一。学校校舍破烂、设备陈旧不足,有的教室不足,教学仪器有的一穷二白,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没有实验室,有一半教育实验不能进行。教学图书全地区只有三万余册,没有资料室,没有阅览室。教学经费,除了教师工资和学生助学金以外,支过水电费就基本没有了。住房极端困难,几所师范学校,不论是学校书记、校长,几十年教龄的老讲师,或是祖孙三代七八口人的中年教师,平均每个教师家庭才能分到18平方米的住房,有70多名教职工是二人同住一间,既是宿舍,又是灶房,又是办公室或小会议室。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餐厅,不论是炎热的三伏,还是寒冷的三九,教师、学生都只能在室外就餐。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有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农村教育工作。
  商洛地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农村教育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问题,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基层单位是无力解决的。希望上级和国家有关部门能给予重视,尽快予以解决,改变农村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适应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
  (1985年3月30日)
  

孙作宾/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