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杜斌丞>杜斌丞参考书架>杜斌丞

  


杜斌丞-缅怀杜斌丞烈士在教育事业上的光辉业绩

姬伯勋 张光远等

                                              
  我们敬爱的老师杜斌丞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47年10月惨遭杀害,迄今已经35年了。他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的革命史,有他以自己鲜血写出的壮烈篇章;他的教育史,也有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朽业绩而永载史册。我们有幸作为他的学生,受过他多方面的教育陶冶,永志难忘。他的那种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勇于进取、勇于革新、勇于同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的精神;艰苦办学、耐心育才、爱护青年、激励上进的精神;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的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将他在榆林中学任校长期间的活动片断记述下来,以缅怀先烈,寄托我们的哀思。
  斌丞师是陕西米脂县人,1917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同年7月,受聘于陕北23县联合县立榆林中学(简称榆中),初任教务主任,次年春任校长,历时十年,呕心沥血,大胆革新,精心培养青年,积极扩建学校,成绩卓著,誉满全陕。
  斌丞师来到学校之前,榆中徒具虚名,校舍简陋,经费短绌,教师质量很差,课程不全,教学内容陈腐贫乏,学生人数甚少,且以毕业无出路,大部又中途退学,校长王麟辉一筹莫展。当时陕西省督学袁刚见此情况,就推荐斌丞师来校整顿。他见义勇为,毅然就任,下决心办好陕北当时23县惟一的这所中学校。
  斌丞师认定,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要有好教师和完备的课程内容。因此,他首先抓遴选教师这个环节,聘请当时陕北知名学者杜斗垣、李鼎铭教国文,留日学生曹颖生教法制,大专毕业的金晴兰(江苏人)教英文,高竹轩教数学,谢钧教物理、化学,李芹村教生物,崔焕九任学监兼教图画,刘辅臣教体育,白伯英办庶务,斌丞师亲自兼教史地。教师高明了,课程完备了,学生闻风而至,人数骤增。当年8月招生时,录取新生70多名,编为甲、乙两班,从此榆中走上正规和巩固发展的道路。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正确的办学方针。当时我国正处在外受列强侵略,内受军阀蹂躏,民不聊生的境地。针对这种现状,斌丞师在开学大会上明确宣布,榆林中学要以德、智、体三育并重为办学方针。他特别强调要以救国救民为“德”的主要标准。他要同学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确立“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志向,学习范仲淹作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他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他还提出,科学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人的思想也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绝不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他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好学、活泼、勇敢、坚韧、进取的性格。并常以陆游的“人才泯灭方堪虑,士气峥嵘未可非”的诗句勉励大家做一个士气峥嵘的人。他的这些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当时给我们的鼓舞很大,促使我们深思、猛醒,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在今天看来,他的这些见识主张,对于青年一代也还是有所裨益的。
  斌丞师是研究历史、讲授历史的。他十分重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为懂得历史可以知既往而开未来。这个观点现在看来也无疑是正确的。虽然斌丞师那时还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他在讲授历史课时,注意分析历史演变过程的前因后果,揭露封建帝王的荒淫暴虐的罪恶,赞扬骨鲠忠臣和民族英雄的凛然气节,肯定农民起义的意义和作用,以此启发学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激励学生守正不阿的品德。他曾分析过奴隶制社会桀纣的暴行所引起的汤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分析过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终于导致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意义和农民起义的重大作用;分析过历代王朝、包括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所以不能持久,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统治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不相容的,因而必然要引起人民的反抗。他反对儒家的三纲五常,反对封建的宗法思想,指出这种思想束缚了人民几千年,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文化、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他在讲授世界史时,高度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起的进步作用。他称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给农民分了土地,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当然不新鲜,有的还有缺点,但是,在60年以前,有这样见解的人并不多,他当时确实对青年学生的民主革命思想起了积极的启蒙、教育作用。
  斌丞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热爱学生,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常在自习时间,亲自查号,了解学生的勤惰和成绩的好坏,并不时找学生个别谈话,谆谆教导,鼓励学生努力进德修业。他对学生的生活安排和身体锻炼也很重视,常和同学一起上操打球,组织教师和学生比赛。1919年10月组织了榆林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小学运动会,有力地促进了榆林道所属各县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他善于团结教师,常到教室听课,到宿舍谈心,遇有问题随时解决。因此全校上下团结,师生努力,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家长满意,社会赞扬,影响所及,甚至关中学生亦有闻风来榆就学的。1921年,榆中在校学生达200多人,这个数量,与现在比是微不足道,但从当时陕北文化和交通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斌丞师接掌榆中时,校舍简陋,经费短绌,百废待举,困难重重。但他以坚强的毅力,苦心孤诣,迎难而进,在短期内把榆中办得生气勃勃,成绩显著,所以深得各界人士的敬重和支持。当时榆林道尹王健,尽力协助筹措经费,几经磋商,终于向陕西省政府争得将陕北23县的皮毛捐(年约二万银币)拨给榆中作为经费。经费问题解决了,斌丞师就立即着手扩建教室、宿舍、礼堂、体育场,购置图书仪器,充实教学设备,榆中从此规模扩大,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里我们要讲一件事情,以见斌丞师的思想和作风。在扩建校舍时,要拆除40多间庙宇里的神像(榆中校舍是由原来的天神庙改建)。那时的建筑工人还有浓厚的迷信思想,怕得罪鬼神召来罪过,不愿动手拆除。斌丞师一面向工人宣传天地间没有鬼神的科学道理,一面亲自率领学校师生动手拆除。工人听了斌丞师的宣传,又看到有学问有威望的师生都动手,也就打消了顾虑,积极进行拆除和修建。工程进度很快,入冬时校舍就全部建成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纷起响应。这对斌丞师的思想更促进了一步。他以坚定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向学生作五四运动的内容、性质和意义的报告,让同学组织讲演团,分组到各街讲演宣传,到商店检查日货,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榆中学生第一次大规模走向社会、参加政治斗争,在榆林各阶层人士中引起巨大的反响。随后,斌丞师在校还作了新文化教育的专题报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平民文学,反对封建文学和封建思想。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学生组成了自治会,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时事讲演会、读书会等等。学校课程中也增加了新文化内容和白话文。国文教师也选讲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文章。一贯讲古文的杜斗垣先生,也于批改学生反日侵略斗争的文章作业时,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讨倭奴檄》,激昂慷慨,感情奔放,为部分学生所传诵。总之,五四运动后的榆中,师生思想都非常活跃,因而学校空气更显得生动活泼,这是榆中在政治上有重大转折的一个起点。
  1921年7月,我们第一届的学生(即甲、乙两班)毕业了。斌丞师参加了我们的会餐,即席发表了充满革命热情和信心的讲话。他在谈论国内外形势时说,俄国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民主革命的潮流已经席卷全球,中国的民主革命也有了希望,反动军阀统治的日子不会很长了。他希望同学们多关心政治,努力进步,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益的人。我们这一期毕业的52人,升入大专学校的18人,进军事学校的7人,共25人,升学率近50%,居全陕中学的首位,未升学的也都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至解放战争时,参加革命工作的尚有20多人,前后加入共产党的有10人,为革命而牺牲的有两人。
  以上所述,集中反映出斌丞师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出斌丞师的思想品德,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人景仰。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更趋进步,更加有意识地把榆中办成为培育革命青年的摇篮。只举他聘请教员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得清楚。他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聘请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任教员,把不适合任教的老教师另做适当安排。例如,首先他通过继任道尹景岩征的关系,推荐李鼎铭担任道署科长,曹颖生、白伯英去当县长,使这些人愉快地离开学校。同时,另行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榆中任教。1923年他函聘共产党员魏野畴到校;1924年,他亲到北京请共产党员李子洲和进步人士王森然到校;接着又聘请高宪斌、呼延震东、曹又参、朱横秋等来校任教。1925年后他陆续聘请或推荐他的学生、从大学毕业的马云程、马济川、张光远等几位共产党员做教师或校长,这就更为榆中不断进步、培育革命青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还为榆林女师、米脂中学也代聘和推荐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做教员或校长,使该两校也成为培养革命青年的学校。
  斌丞师为了办好榆中,培育一代青年,付出了无数心血,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的丰功伟绩,陕北有口皆碑。榆林地区人民称道他“德音永震钟山楼,教泽长流普惠水”①,这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在纪念他英勇牺牲35周年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那种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品德,在党的十二大制定的伟大纲领指引下,为把我国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我们今年虽都年过八十,仍愿以有生之年,为党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并愿以此告慰长眠地下的斌丞师。
  (1982年10月7日,为纪念斌丞师殉难35周年作)
  作者自注:    
  ① 榆中在钟山(东山)南麓,旧建钟楼于其上;普惠水源于钟山,流遍榆林城郊。此联的意思是指斌丞师的声音永远像钟山楼的钟声唤人觉醒,斌丞师的教泽像普惠泉水那样滋养人们。
  

杜斌丞/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党史研究室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