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志>事变中的陕西人>杜斌丞>杜斌丞参考书架>杜斌丞

  


杜斌丞-回忆杜斌丞老友的一些往事

卢广绩

                                                     
  我认识杜斌丞先生是在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后,成立了“设计委员会”负责政治,设立参谋团负责军事。我和杜斌丞、高崇民、申伯纯、应德田、王炳南、李维城、王菊人等都是“设计委员会”的委员,高崇民为召集人。同时,杜斌丞先生还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由于省府代主席王一山到职晚,杜先生承担着繁忙的政务。我们经常在一起商讨问题,研究工作,便结为好友。
  那时,我在张学良部任第四处(即行政处)处长,记得当时张学良将军曾对我说过:“关于陕西地方的事情,交给杨主任负全部责任,我们不要过问。”就在张将军谈话的第二天,财政厅长续式甫和杜斌丞先生一同来找过我,要我帮助推荐能够胜任县长和税务局长职务的东北人士。我把张将军对我的要求告诉了他两位,杜先生说:现在咱们是共同患难,不能这样分家,我们现在从地方一时找不到更多合适的人,所以还需要你们帮助举荐。是时,高崇民和张政枋(粮秣处长)两人也在场。崇民说,斌丞现在这样诚恳地找你商量,你不应推辞。于是我们坐下来,同崇民一起共同商量提出了四个人:胡圣一、李光前、李正阳和孙东垣。翌日,陕西省政府委任胡圣一为西安市特税局局长,李光前为西安市营业税局局长,李正阳为武功县县长,孙东垣为某县的县长。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副主席来到西安,耐心、细致地向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晓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张、杨两位将军都表示同意。张将军决定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是事先没有同任何人商量。我清楚地记得当杜先生听到这一消息后,大为诧异,他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大势去矣!”他对张将军的这一举动,深表不满和惋惜。事后的结局,也证实了杜先生的远见卓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组陕西省政府,孙蔚如为省政府主席,杜先生继续留任省政府秘书长。我于1937年2月离开西安回北平,一年后于1938年2月,由武汉再到西安,这时高崇民也来到西安。承蒙孙蔚如、杜斌丞两位老友的深情,曾约我同崇民餐叙,并送给我200元钱留为零用。李维城把我安排到梆子市街42号住宿,杜先生经常在公余时间,来到我的住所一起恳谈时事,纵论形势。
  杜先生对于东北流亡到西安的一些青年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我的家属和胡圣一等东北同志的家属在西安时,都受到斌丞照顾和经济上的资助,我的老伴至今念念不忘。车向忱在凤翔办东北“竞存中学”时,收容了东北一些流亡青年,他的办学经费,许多都靠杜先生帮助筹集。车向忱同志生前同我谈到在西北的这些情况时,对杜先生慷慨赞助革命的精神,备加赞誉和感念。特别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车向忱急于回东北,但当时路上不安全,向忱不敢长驱直进,杜先生就为他介绍关系,提供方便,使他顺利离开西安先到延安;然后再取道北上,转赴东北故乡。
  1943年夏,周鲸文来西安,曾同我和斌丞先生商讨了组建民盟西北支部问题。1945年12月我到重庆不久,杜先生也来了。他住在杜聿明军部驻渝办事处,我住在我的族弟卢广声家里。广声也是民盟中央委员,他邀请了杜先生、朱蕴山、梁秋水和我在一起就餐叙谈,席间斌丞先生谈笑风生,充满革命胜利信心,大家尽欢而散。想不到这就是我和他最后的一次会面!患难之交,肝胆相照,缅怀往事,历历在目,高风亮节,光耀人间。
  1979年11月5日
  

杜斌丞/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党史研究室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