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阀孔祥熙传-促成西安事变解决
王松,蒋仁民,饶方虎
南京政府的《讨伐令》发出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各方面迅速作出强烈反应。
中国共产党明确表示主张和平解决事变。12月15日,毛泽东、朱德等人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指出事变的爆发,“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如果扩大内战,将“国亡种灭”,恳切希望采纳张、杨八项救国主张,变内战为抗战,红军愿“与贵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17日,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人赴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
12月19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发出对孔祥熙等人的通电,全文如下:
“南京孔庸之、孙哲生、冯焕章、陈立夫等先生,及国民党国民政府诸先生;西安张汉卿、杨虎城、王鼎芳、孙蔚如先生,暨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诸先生勋鉴:
自西安提出抗日纲领以后,全国震动,南京的‘安内而后攘外’政策,不能再续。平心而论,西安诸公爱国热心,实居首列,其主张是立起抗日。而南京诸公,步骤较缓。可是除亲日分子外,亦非毫无爱国者。其发动内战,当非心愿。以目前大势,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无非自速其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本党本政府向双方提出如下建议:
(一)双方军队暂以潼关为界,南京军队勿向潼关进攻,西安抗日军亦暂止陕甘境内,听候和平会议解决。
(二)由南京立即召集和平会议,除南京西安各派代表外,并通知全国各党派各界各军选派代表参加。本党本政府亦准备派代表参加。
(三)在和平会议前,由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先提抗日救亡草案,并讨论蒋介石先生处置问题,但基本纲领,应是团结全国,反对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四)会议地址暂定南京。
上述建议,实为解决目前紧急关头之合理有效方法,南京诸公,望立即决定国策,以免值此国家混乱中日寇竟乘虚而入也!并望全国人民各党各派,立即督促当局召集和平会议,讨论一定国策,共赴国难!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①
共产党提出的这些正确主张,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它对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
张、杨二将军对南京政府的军事进攻作出了强硬的反应。张、杨命令所属各部密切注视国民党嫡系部队的行动,并将大部分东北军集中于西安附近,准备应战。16日,端纳向蒋介石转述了宋美龄透露的军队即将进攻西安的口信,要求蒋下令禁止。张学良在一旁十分气愤地说:“何应钦逼人太甚,要打我们就打。”接着,他又对蒋介石说:“前方已开始冲突,中央军在华县与杨虎城部对峙中,如进攻不已,则此间军队只可向后退却。”这里所说的“向后退却”,本是少帅为谋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避让之举,可蒋介石由于胆怯心虚,感到这是“以相恫吓”。张学良还致电南京政府:“委座南归,尚待商榷。在此时期,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弟部初未前进,而贵部已西入潼关,肆意轰炸,果谁动干戈?谁起内战耶?兄部如尽撤潼关以东,弟部自可停止移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②字里行间,洋溢着刚正不阿的气概,表明了希望和平但并不惧战的坚定态度。
蒋介石也开始正视现实。l7日,蒋介石写了一个“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的手令,并命蒋鼎文于18日飞抵南京,亲手交给何应钦。这对孔祥熙、何应钦改变在《讨伐令》中的态度起了作用。
英国政府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态度,表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18日,英国驻华大使休格森爵士拜见孔祥熙说:“尊敬的阁下,我受外交大臣艾登先生的委托,向您转达他的意见,他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张学良可能被说服释放蒋介石,如果他本人的安全得到保障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假如我们表示愿意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来保证他的安全,这对事态是否有帮助?”③这番话,表明了英国政府主张“说服”张学良释放蒋介石的态度。
孔祥熙表示:“欢迎艾登大臣的建议。如果艾登先生能推进这一安排,我们将十分感谢。”
由于《讨伐令》颁布后,各方面都程度不同地表示了反对使用武力的态度,迫使孔祥熙、何应钦等人重新考虑和平谈判问题。
那么,派谁为代表同张、杨两将军谈判呢?张学良将军在西安见到端纳后,就表示请孔祥熙赴陕谈判。端纳于12月14日从西安带来了这个消息。然而,南京政府有些人耸人听闻地说:“在目前情形下,负军事责任的蒋委员长已经被扣西安,先生现负全国行政责任,万不能轻入虎穴。”孔祥熙也以“医生坚嘱不令飞陕”为由极力推辞。
宋美龄打电话给端纳说:“孔祥熙因代理行政院长职务,不能离开南京,可否以宋子文或顾祝同代替,请征求西安方面的意见。”端纳答应向少帅商议。
西安事变爆发之日,宋子文正在香港回上海的途中。12月13日,孔祥熙给在上海的宋子文打电话,向他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简要经过和南京政府的对策,并且叮嘱他暂留上海,“对于金融方面加以照料”。
12月14日,宋子文在上海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蒋院长在西安绝对安全。本人以为西安事变乃系国家最不幸之事。目前急需用有效办法,于最短期内解决。盖全世界之目光,刻已集中中国也。本人与蒋院长公私之关系,及与张学良多年之友谊,均为人所共知,在特殊关系之中,如有任何可能解决之办法,本人极愿在政府领导之下,尽最大之努力。”④
也正是这个时候,张、杨两位将军在听完端纳转达的宋美龄的电话后,立即表示同意宋子文代替孔祥熙赴西安谈判,这就再次充分体现了张、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又一次给了以孔祥熙为代表的南京政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机会。于是,孔祥熙立即电召宋子文返回南京。
但是,南京政府内有许多人反对宋子文赴陕谈判。有人认为“宋氏之行为不当”、“宋氏身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且亦为中央执行委员,果赴西安,难免有政府与叛逆讨价还价之讥。”极力阻挠宋子文西安之行。
后来,孔祥熙同宋氏兄妹们一起想出一个新的对策,即由宋子文提出他可不以政府代表名义,而以私人身份探询情况。孔祥熙和宋美龄在会议上公开表示赞同。这一招还算灵验,其他国民党军政大员们虽有异议,但不便公开反对。
孔祥熙自己回忆说:“何敬之部长既得学良巧(十八)电与蒋公手谕,乃于皓日(十九)与居(正)孙(科)两院长、叶楚伧、宋子文、王宠惠、蒋夫人诸人会商于余寓,决定二项:1.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2.准许至十二月廿二日(养日)暂时停止轰炸,但张杨部队在此期间不得向南移动……此两项决议,即于当时通饬前线将领执行,并由子文当日飞陕告知张杨。”⑤
19日会议结束后,孔祥熙提笔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
“介石钧鉴:在沪闻事变消息,焦急异常。当即扶病同三妹来京。本拟即同三妹赴陕省视,嗣闻尊意不欲三妹前去,而弟则以中央决议在吾兄未回京以前,暂代院务,因致未果,无任怅恨。遂商三妹派端纳飞陕奉候吾兄,继据自洛阳报告吾兄起居安适,于焦急之余,始较安慰。”
“弟等日日为吾兄祈祷心身安定,得以早日返京主持中枢大计,以慰全国殷殷之望。三妹在此,有大姐及弟等陪伴,幸为释念。吾兄衣服多已遗失,至以为系。兹因子文弟赴陕之便,特购制数袭,附机奉上,即祈察纳,诸希为国珍重,不尽欲言。专此,敬颂钧祺。弟祥熙手启。十九日”⑥
宋子文于12月19日离开南京到洛阳。20日上午由洛阳飞西安。20日和2l日,宋子文两次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读了孔祥熙的信,情绪激动,请宋子文尽快帮他脱险。
据孔祥熙身边的人员回忆,这段时间孔祥熙每日都祈祷耶稣,并用《新约福音》卜课问蒋安全。一天,他突然从《新约福音》上读到“耶和华和一妇人一起得救”字样,恍然大悟,似乎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一阵欣喜之后,他急忙把这一“重大发现”告诉蒋夫人,这愈发使宋美龄感到西安之行迫在眉睫。
20日,宋子文自西安返回南京,向孔祥熙汇报了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会谈的情况。他还到处宣扬蒋介石在西安很安全,赞美周恩来,说:“南京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风险营救蒋介石?相反,还有人要袭炸。”这一来,主张“讨伐”的国民党大员们的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
21日,孔祥熙以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的身份同意宋美龄、宋子文去西安谈判。
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在张、杨和宋氏兄妹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采取了正视现实的态度,接受了联共抗日的要求。最后,“以人格为担保”,同意了改组南京政府,释放一切政治犯,停止“剿共”政策,联共抗日,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实行抗日外交等条件。
12月25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了蒋介石及其随行人员,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孔祥熙于12月28日通电卸去代理行政院长职务。他在电文中,自我表彰,说在十四天的代理行政院长期间,“上下一致,共济时艰”,“稳定金融,安定地面,维国内之秩序,博友邦之同情”,等等。
蒋介石返回南京后,立即背信弃义,在南京陵园孔祥熙别墅,软禁了陪同他而来的张学良将军。
见张学良遭此厄运,孔祥熙和宋蔼龄或许起了恻隐之心。1937年1月3日,孔祥熙自上海密电南京国民政府,请求特赦张学良。电文中称:“西安事变发生之日,张即电孔表示负责保护蒋的安全。孔乃以私人资格,在迭次复张函电中,表示张如能迅速护蒋回京,孔亦保证张的个人安全。”⑦张学良也曾向宋蔼龄倾吐心中的焦虑和后悔,并恳求地对宋蔼龄说:“请原谅我。”后来,宋蔼龄曾对她的一位朋友说:“我想,嗯,想惩罚他所做的事情……但他却如此的懊悔……真的,实在是不好意思。”⑧
然而,爱国将军张学良在国民党的“严加管束”下,先后被软禁于南京陵园、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贵州贵阳等地。1946年11月被蒋介石密令特务押赴台湾,失去了人身自由。爱国将领杨虎城则被蒋介石诱捕,长期被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于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秘密杀害。
①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第441页。
②《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第136页,人民出版社。
③《西安事变——英国外交档案选译》,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资料》1988年第二期。
④南京《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5日。
⑤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革命文献》第94辑140—141页。
⑥〔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五编第175—176页。
⑦转自陈鸣钟《孔祥熙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活动》,《民国春秋》1988年第二期。
⑧〔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第249页。
大财阀孔祥熙传/王松,蒋仁民,饶方虎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