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财阀孔祥熙传-游说列国
王松,蒋仁民,饶方虎
祝贺英王加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孔祥熙于1937年4月开始游说列国。华北事变以来,国势阽危,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大举入侵中国。孔祥熙此次出国游说,主要是为了加强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寻求西方列国的支持和援助。
孔祥熙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英国。1937年春,英王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各国派要员参加。南京政府以孔祥熙为“中华民国庆祝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特使”,前往英国。
南京政府为了表示对英王的诚意,并为孔祥熙饯行,首先由行政院代院长兼外长王宠惠出面,举行了茶会,各国驻华使节应邀参加。会上,王宠惠首先发表了一通演说:“英王之加冕典礼,异常隆重,而中英之邦交,素称敦睦,是故我国参加英王加冕。此次参加英王加冕典礼之特使,由孔副院长担任。以孔副院长之学问、道德、声誉及地位而论,深庆得人。孔副院长在国内虽政务繁重,然因此行使命重要,故毅然决然前往。希望孔副院长此去,对于中英之邦交,益谋敦睦,将来回国之后,复以此行之获贡献于国家。”①
王宠惠讲话后,孔祥熙起身致答词。他先客套几句:“本人奉使赴英,祝贺英王加冕,愧不敢当。”继而说:“此次专程前往参加近今世界所罕见之隆重典礼,除代表国家向英王致贺外,并将代表政府与人民向英国朝野表达亲切之热忱,使两国邦交益臻敦睦。事毕,将顺道至各国考察各项建设情形,以为我国经济建设之借镜。”②
4月2日,“中华民国特使”孔祥熙及副使陈绍宽(海军部长),使团秘书长翁文灏(行政院秘书长),参赞张福运、褚昌年、郭秉文,武官桂永清、温应星,孔夫人宋蔼龄及孔、宋长女孔令仪、次子孔令杰,从上海启程,乘意大利轮“维多利亚号”赴欧。其时,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王宠惠、军政部长何应钦、蒋夫人宋美龄、汪精卫的代表曾仲鸣等到码头送行,驻上海英军仪仗队也到码头鼓乐相送。
4月4日,孔祥熙等乘“维多利亚号”抵香港,港辅政司及各界人士莅埠欢迎,何东爵士设宴招待赴英使团成员。4月15日,使团抵印度西海岸城市孟买,英国殖民地孟买省长派副官登轮拜见孔祥熙。4月20日,使团抵埃及赛特港,孔祥熙等下轮乘车至开罗,参观游览了举世闻名的埃及博物馆和金字塔。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4月20日当孔祥熙等到达埃及时,正是埃及的传统节日——闻风节,成千上万的埃及居民带着食品、饮料,走出家门,到野外观光,欢度节日,无论是在城市的公园里或草地上,还是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或椰枣林中,还是在海滩或旅游胜地,到处可见“闻风”的人们。孔祥熙一踏上埃及国土,就看到这一盛况,自然喜形于色。但埃及毕竟不是孔祥熙此次出访之国,不能在此久留。孔祥熙离埃及后,又经意大利、捷克、德国等地,于5月5日抵英国杜佛港。
孔祥熙抵英时,受到了一般礼节性接待。
为了表示此次访英的目的和诚意,孔祥熙马不停蹄,稍事休息后,随即接见记者。他在谈话中称:“余此次奉命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英王加冕盛典,异常欣幸。余愿借此机会,向英帝国转达中国民众祝贺之意。中英关系向称友善与融洽,在过去数十年间,中英两国曾有进行积极之经济合作机会,以求商务与财政情形之稳定,此不仅对两国有利,且对全世界亦有裨益也。中国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已臻财政平衡及政治统一之阶段,目前一切努力,正集中于经济实力与农村之建设。以此伟大之工作中,中国欢迎友邦之合作。余为提供给我国政府最新材料,以协助推进经济建设之程序起见,拟于加冕典礼完成后,考察与研究欧陆各国经济与实业之发展。余回顾五年前曾游此邦,甚感愉快,今愿借此机会,重修旧好,交结新知。”③
对孔祥熙的这番好意,英国方面不能不有所表示。5月6日,英外相艾登在中国驻英大使郭泰棋举行的宴会上,也说一番称赞中国政府和孔祥熙的话。他说:“凡具有想象力的人,莫不看到中国的长处,且为中国的复兴感到惊异。中国此次复兴,英国犹为欢迎,因英中两国之间的友谊由来已久。再则中国能自十年前的艰难困苦中复兴,也证明中国民族自身有坚强的活力和与环境相适应的能力。”④
艾登话音刚落,郭泰祺便接上话茬说:“此次庆贺英王加冕典礼,中国特使非但为行政院孔副院长,且为先师孔子75代孙,以中国圣人之后裔,参加英国君主加冕之盛典,尤为难得。”⑤说完,孔祥熙、艾登、郭泰棋等便举杯而饮。
艾登虽然在宴会上对中国政府和孔祥熙吹捧了一番,但这不过是乘着酒兴,逢场作戏的表面文章罢了。离开宴席,大英帝国的高级官员对中华民国的使者却又另眼相看。在英王举行加冕典礼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使团成员排于别的大国之后,孔祥熙等仅是一般宾客而已。
5月13日,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在威士敏斯特教堂举行,盛况空前。
英王加冕典礼时,孔祥熙和中国使团成员及随行人员宋蔼龄、孔令仪、孔令杰等,作为观众参加。这一盛况,对于他们来说,是未曾见的。一来因为中国的封建礼节,自辛亥革命以来,已基本废除;二来历代中国皇帝也只有登基而无加冕典礼。所以,孔祥熙等自然是赞叹不已,感慨万千!
孔祥熙在参加英王加冕期间,还频繁地会晤了英国政界高级人物。30年代,英国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奉行纵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进行侵略的政策,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抱着“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听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不断扩大侵略。尽管如此,孔祥熙仍想从英国政府处得到“援助”。通过谈判,签订了关于建筑广梅铁路与浦信铁路借款协定,分两批,共700万英镑。并商定伺机在伦敦发行债券3000万英镑。在军用物资方面,虽由海军部长陈绍宽出面,洽谈过购买潜水艇等事宜,但因英方屈服于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未能达成协议。实际上,英国政府当时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而不是什么“援助”。英首相张伯伦说:“日本要在东北单独投资,但在华南则要求英国依照四国银行协定,遇有投资和借款机会,必须通知日本共同参加,这是不符合英国利益的。英国不论在华北或华南都有投资权。至于武力战争,英国不卷入,万一中日交战,英国将采取远避的做法,中国不可空望帮助。”
孔祥熙本想利用参加英王加冕典礼机会,在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取得英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可实际上并未得到多少东西。5月20日,他离开了英国。
向法兰西借款
孔祥熙离英后,继赴日内瓦。5月下旬,国际联盟第97次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当时中国也是国联成员之一,驻法大使兼国联代表顾维钧在征得其它国家同意后,安排孔祥熙一行参观此次国联会议。5月27日,中国代表团设宴招待了几个主要国家的代表,让他们同孔祥熙见面。出席的有英国外相艾登,法国外长德尔博斯,苏联外长李维诺夫等。5月28日,孔祥熙拜访了瑞士联邦行政委员会主席摩太。5月30日,抵意大利,与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会晤。5月31日,从意大利乘机赴巴黎。
孔祥熙访法期间,除谒见法国总统勒白伦外,同勃鲁姆总理、德尔博斯外长及财政金融界头目进行了会谈。会谈的中心是关于太平洋协定与借款问题。
孔祥熙对勃鲁姆说:“中国欢迎澳洲总理莱昂斯的建议,由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一个一般性的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希望法国政府加以赞助,促其实现。”⑥孔祥熙还向勃鲁姆谈了增进中、法经济与投资合作的愿望。
关于太平洋协定的拟议,勃鲁姆告诉孔祥熙:“法国政府的政策一直是致力于集中努力以维护和平,事实上也一直在提倡签订互不侵犯和互助协定。因此远东及太平洋地区订立互不侵犯和互助协定的意见与法国政策是一致的。”但勃鲁姆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法国还不行,美国的态度极为重要。”孔祥熙赞成勃鲁姆的这种看法,并说:“据我所知,莱昂斯已向罗斯福谈过此项倡议。美国总统表示赞成。”勃鲁姆听了很高兴,并感谢孔祥熙把这个情况告诉他。他又对孔祥熙说:“美国的合作,不仅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也是必要的。”
在会谈中,孔祥熙也谈到法、英、美三国的关系比任何时候都好。并说:“这三个国家的合作,是世界和平事业的强大力量。中国也愿在维护国际和平的共同努力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他希望勃鲁姆运用他的影响,促使太平洋与远东和平协定的缔结。
勃鲁姆说:“我一直认为中国是远东的一个伟大国家,怀有和法国人民一样的向往民主和平的激情。”他向孔祥熙表示,法国将竭力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签署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普遍和平协定。
关于借款问题,勃鲁姆总理建议孔祥熙与法国财政部长奥里奥尔及法兰西银行总裁拉贝里举行会谈。
孔祥熙在同奥里奥尔的会谈中,首先介绍了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他说:“自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兑换率保持平衡,中国的各行各业全面复苏。中国政府已下决心推行经济建设计划,在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事业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政府的新预算收支平衡,不需要举债来应付经常开支。”⑦孔祥熙还说:“我们在伦敦有大量英镑,在纽约有巨额美元存款。这些钱长期没有动用过。”⑧
既然如此富裕,为何还要向法国借钱呢?孔祥熙自有一番“高论”。他说:“目前的计划是在国外贷款以清理现有的内债。这些内债总计约2亿元,照现行市场利率,中国政府平均要担负8厘利息,如能用发行4厘新公债筹到足够款项以收回全部旧公债,政府每年可节省8000万元。节省的这笔钱可全部用于经济建设。”⑨孔祥熙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得到一笔数亿元的贷款,作为“中、法经济合作”的第一步。但又说不打算把这笔贷款汇回中国,而是存在法国银行,作为中国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如果法国财政部有急需,任何时候都可以动用这笔钱。⑩
法国财政部长奥里奥尔听了孔祥熙的一席话,立即表示赞成孔所说的所谓中、法经济合作。但对于中国向法国政府借款之事,却又推说:“目前法国金融市场困难较多,实难安排。”(11)
碰了个软钉子,孔祥熙十分尴尬,只好改口说:“借款问题并不迫切,我们不需要用借款来应付政府的经常开支。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只是出于增进中、法合作的愿望。”(12)
这时,法兰西银行总裁拉贝里和法国财政部基金调拨司司长鲁夫侧身与奥里奥尔财政部长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奥里奥尔说:“我认为借款不是原则问题,原则上我完全赞成,问题只是这项财政安排应采取什么方式为宜。”(13)他提出,由中国的中央银行和法国的银行安排一种信贷的方式,即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孔祥熙表示同意信贷这个主意,并问用什么方法来讨论这件事,以便作出具体安排。奥里奥尔回答说:“双方可各指派一两位代表,作进一步讨论并安排细节。”(14)孔祥熙对此表示赞成。
于是奥里奥尔指派财政部基金调拨司司长鲁夫、商业协议司司长阿尔芳,孔祥熙则指派翁文灏和郭秉文,来从事这项工作。不久,信贷问题谈妥,法国银行团贷予中国两亿法郎。
孔祥熙访法期间,还拜会了法国空军部长科特、海军部长杜帕克。在空军部,孔祥熙特别感谢科特和该部的殷勤款待,以及受邀在布尔歇检阅法国各型军用飞机的编队演习。孔祥熙称对法国飞行员的技巧和法国飞机的优良性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特对孔祥熙说:“我了解中国对发展空军极为关切,法国方面准备以同中国合作的方式,帮助中国建立国防中的这一重要兵种,不知孔副院长意见如何?”(15)孔祥熙立即表示:“这对中国将是大有裨益的。”他说:“到现在为止,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飞机是从别国购买的。几年前曾向法国订购过一批飞机,不过这些飞机并非最新的类型,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现在如果要买飞机,要买最新式的。”(16)
接着,双方商谈了飞行员训练问题。孔祥熙问科特:“是否有可能让中国飞行员到法国空军各部门接受训练?”科特回答说,如果中国需要,他可以派遣法国空军专家去中国服务。(17)
此后,孔祥熙及海军部长陈绍宽又同法国海军部长杜帕克会谈。孔祥熙说:“中国鉴于增强海防,有必要发展海军。我们打算以订购几艘潜艇为开端,不知法国海军是否可以帮助中国获得潜艇?”对于出卖潜艇这件非同小可的事,杜帕克回答得十分直率。他说:“海军只管技术问题,中国能否从法国获得潜艇,不能由海军决定,你们可让中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商谈,最后由法国政府决定。一旦法国政府在原则上批准,技术部门肯定会竭力相助。”孔祥熙在法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于6月6日离开巴黎。孔祥熙在法期间,虽然作了一些外交试探,洽谈了借款及购买飞机、潜艇等事,但并未达成最后协议。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法国因怕引起日本方面的反对,并未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
鹰巢会见希特勒
6月9日,孔祥熙抵达柏林。当时德国在希特勒国社党统治下。希特勒自称元首和帝国总理,对国防军有最高统帅权。在外交上,法西斯德国当时已经与意大利签订了“轴心协定”,又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意三国已结成了法西斯联盟。对中国方面,法西斯德国支持国民党政府反共、反共产国际,对中日两国之间的事情,当时态度尚未完全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孔祥熙访问德国,想取得希特勒的支持,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孔祥熙抵柏林时,世界政治军事形势日趋紧张,风云变幻。然而自然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6月的柏林,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威廉大街车站,缀满了绿色与金色的鲜花,悬挂着中德两国国旗。德国经济部长兼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及其他职员,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等到车站迎接。沙赫特在车站客厅发表了简短欢迎词,对于孔氏接受邀请,来德访问,表示愉快。孔祥熙则感激沙赫特的欢迎,表示将借访问之机会,推进中德两国之邦交。随后,孔祥熙在沙赫特的陪同下,乘车赴勃里斯多尔旅馆。
德国人了解孔祥熙的癖好,当天下午,柏林技术大学即邀请孔氏参观,并由该校校长亚尼姆授予孔祥熙荣誉工程博士。为免无功受禄之嫌,亚尼姆编造一番理由说:“该校所以授予孔氏博士学位,首先是因为孔氏在国民经济建设上有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多难之秋,为稳定中国货币作出了贡献;其次是因为孔氏在中德邦交上不断努力,特别是签订两国商务协定,并使之实行。”(18)亚尼姆说的第一条是谎话,因为当时中国国民经济状况极为糟糕,退一步说,即使孔祥熙在这方面做了些事,也用不着外国人来加官进爵。第二条确是实情,在两国邦交上,特别是在两国商务协定上,孔祥熙确实给德国提供了不少好处。孔祥熙获得工程博士头衔,心里自然高兴。他在答词中说:“对于此次授予学位,本人深表感谢。这不仅为个人荣幸,亦是对中国认识之表现,是中德优良关系之象征。”(19)
孔祥熙在德期间,还参观了克鲁伯兵工厂,厂主却给孔祥熙出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在孔祥熙参观该厂时,厂主竟把他本人袖上所缀的克鲁伯兵工厂三圆圈厂徽袖扣摘下来,送给孔氏作纪念。孔祥熙一时没有礼物回敬,踌躇片刻,便把自己的一副翡翠袖扣解下。送给厂主作为回敬。厂主一看,孔氏的这份礼物极为名贵,于是,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克鲁伯厂出产的三圆圈厂徽挂表,送给孔氏,弄得孔祥熙有点“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起来,只好留下。
在官方,孔祥熙首先与德外交次长麦根森会晤。双方谈到了两国关系及日本与中德两国关系等问题。麦根森认为:“中德友谊非常密切,去年德国与日本所订的反共条约,外间有种种传说,实际并没有牵涉到中国。”他要孔祥熙转达他的意见,请中国政府放心。孔祥熙则告诉麦根森:“日本友谊是不可靠的,大战时,日本利用机会,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的岛屿,德人应该没有忘记。”孔祥熙还说:“至于反共,中国是真正反共的国家,日本标榜反共,实际是想乘机攫取苏联的西伯利亚。”在讲到对德的信任时,孔祥熙说:“中国因对德信任,故一切军事秘密均对德国顾问公开,经济方面中德更加具备合作条件。”(20)
接着,孔祥熙又访晤了德国重要人物戈林。戈林是希特勒的主要帮凶,曾任德议会议长、普鲁士总理,1935年又兼任空军司令,1940年被封为绝无仅有的帝国元帅,其地位在纳粹群魔之上,希特勒一人之下。希特勒曾经说,我如果有不测之祸,戈林将是我党内和国家政权的全权继承人。
戈林不仅地位显赫,而且在德政府要员中,是态度最傲慢的人,尤其有看不起中国人的心理。此次会晤,孔祥熙由一位德空军中校引导,在空军部客厅里空等了5分钟,戈林才拄着手杖慢腾腾地走出来。谈话中,戈林更表示出其傲慢性格。他一开始就说,今天坦白谈话,不讲泛泛的套话。接上去就讲:“去年德日签订反共协定,目的在反对第三国际,不涉及中国,但如中国共产党太猖獗,则将来德日两国非谈到中国不可。”孔祥熙告诉他:“西安事变后,中共军队归中央收编,共党问题可说已解决。”戈林不相信孔祥熙的话,说:“中国西北仍为共军占领,并未消灭。”孔祥熙又将国民党十年来的反共经过告诉他,说“中国是真反共,日本的反共则目的在侵略西伯利亚。”并谈到日本夺取德属太平洋群岛的往事。戈林态度生硬地回答:“日本是东方的意大利(意思是指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背弃三国同盟反而对德作战),我们并不相信它。”孔祥熙见戈林态度傲慢,有些不高兴,语气也变得强硬起来:“你们德国在远东采取哪种政策,同哪一国订约,我们不能干涉,可是我们要知道德国究竟是愿同中国做朋友,还是同日本做朋友?”戈林也感到孔氏语气不快,才渐渐改变态度,并表示愿同中国做朋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戈林说的是谎言,德国法西斯实际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
孔祥熙访德的高潮,是拜见德国元首希特勒。当时希特勒住在上沙尔滋堡别墅,离柏林有大半天的路程。孔祥熙、陈绍宽、翁文灏、程天放等于6月13日清晨乘车出发,午前抵慕尼黑,随后分乘希持勒派的汽车4辆,前往贝许德斯加登镇,去上沙尔滋堡别墅拜会希特勒。
希特勒的别墅——鹰巢,建筑在半山腰上,海拔l000米以上。孔祥熙乘坐的汽车盘旋曲折而上。别墅大门外,有一大帮着普遍服装的人,他们见有来客,高呼:“希特勒万岁!”大门前只有两个警卫,在孔祥熙乘坐的汽车到达门前时,警卫将大门打开。汽车进门,一个转弯就到了希特勒住宅。
这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屋。底层,入门是衣帽间,进去是小客厅,再进去是大客厅。大客厅不太宽,可是很深。前半段右边摆了一张大圆桌,十几把椅子,这是希特勒接见客人的地方,这次孔祥熙等也安排在这里就座。客厅左边是一个大地球仪。希特勒经常在这里拨弄,但它不是希特勒的玩物,而是其妄图称霸世界的象征。早在1926年,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野心:第一步是创建第三帝国,第二步是征服欧洲,第三步是称霸世界。在客厅里朝窗门望去,在群峰围绕中,有一个山谷,山景很秀丽,再由山峰空隙中向前望去,可以看到奥地利。希特勒是在奥国生长的人,他在此地建筑别墅,据说含有念念不忘“德奥合并”的意思。
孔祥熙等在大客厅稍候片刻,希特勒即从里面走出来。希特勒个子不高,身着军服,左袖上别着“卐”符号,上唇蓄一撮胡子,一双鹰眼放出刺人的寒光。经德外交部人员介绍,希特勒一一与孔祥熙等握手。然后分宾主就座。孔祥熙首先表达他对希特勒仰慕的心情,希特勒也表示对蒋介石的敬仰,并问健康。孔祥熙接下去讲:“四年前曾到德国,这次重来,见一切都大有进步,很佩服德国政府工作的迅速。”希特勒答道:“四年来虽有进步,但不理想,政治家的眼光要看到几十年、几百年后,不能以目前小小的成就而满足。”希特勒转而谈到远东局势,假惺惺地希望远东国家如中国、日本,彼此友好合作,不要发生事故,如果中国日本的争执需要他做调解人,他愿尽力。在谈到中国内部问题时,希特勒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是要把军政大权集中于中央,造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样,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孔祥熙表示,中国要向德国学习,绝对服从一个领袖,德国是希特勒,中国领袖是蒋介石。会谈中,孔祥熙又询问德国的外交政策,希特勒借此机会,极力掩盖其征服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说欧洲平安无事,外国报纸讲德国如何准备侵略,都是无稽之谈,德决不攻击他人,但也不怕他人来攻,如苏联敢来侵犯德国,德国用一个师的兵力就可以击败苏联的两个军团。惟共产主义有如细菌,人身受其侵入后,逐渐蔓延,难以收拾。因此德国对此不能不严加防范,希特勒的这番话,无一是实情,不是谎言,便是恶意攻击。
谈话结束后,孔祥熙向希特勒赠送礼物:一对朱红漆雕花瓶、一册精装宋画、一幅湘绣的鹰和两盒名茶。希特勒对朱红漆花瓶和湘绣特别欣赏,因未准备回敬孔祥熙的礼物,临时找了他本人的一张相片,亲笔签字后,装在一个皮夹里,送给孔祥熙。然后,又同孔祥熙等合影留念。下午五时许,孔祥熙向希特勒告别,汽车驶出希特勒别墅鹰巢。
孔祥熙回到柏林,又访晤了德国防部长白龙培,双方就具体问题进行商谈。白龙培装出一副慈善面孔对孔祥熙说:“你们对德国有什么希望的事情,可以明白相告,我们愿意帮忙。”孔祥熙向白龙培央求:“去年所订以货易货办法(用中国钨砂、锑砂等换取德国军械),希望能顺利进行。”白龙培表示,德方愿继续执行过去签订的合同。实际上,德方更需要换取中国的物资,而他们之所以交换军械给国民党政府,只是为了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消灭共产党。
孔祥熙也似乎明白,德国法西斯与南京政府,只有在反共问题上一致,在中日关系上,德国对中国的支持是靠不住的。因希特勒曾公开宣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所以,孔祥熙也未把希望全寄托在希特勒身上。他在访德结束后,继而转访美国,向罗斯福求援。
拜见罗斯福
1937年6月16日,孔祥熙离开德国,经法国查尔堡港,乘英国邮船“玛丽皇后号”赴美。6月21日,孔祥熙抵纽约,美国务院代表交际司长哈密顿,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等,到码头迎接。如同至英、德一样,孔祥熙一踏上美国国土,随即发表谈话,阐述了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他说:“余此次赴美,目的有三:一为向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财长摩根索致敬,感谢诸位对中国币制改革的支持合作;二是为解决中国外债问题;三为考察美国经济及工业发展之情形。”(21)其实,举借外债是孔祥熙此次访美的主要目的。孔祥熙在谈到外债问题时称:“中国现一切安排就绪,欢迎所有其他国家帮助合作,在友谊之竞争中,共谋中国之建设。”(22)他又说:“国际资本主义之现势,极利发行借款,而中国经济之发展,亦利于外国资本投资。中国政府将以海关岁入,为至上担保。今年海关收入为4万万5千万银元以上,其中以1万万5千万作为偿还外债之担保。中国举借外债,并非用于建筑铁路或开辟实业,乃限于接受长期贷款,为购买材料之用。”(23)孔祥熙说这番话,目的是希望得到美国贷款,并用这种贷款购买美国物资,包括军用物资。
6月29日,孔祥熙拜见罗斯福。罗斯福是美国第32届总统,民主党人,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30年代中期,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同盟,欧亚出现了两个战争策源地。面对东西方法西斯国家的加紧侵略活动,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但在和平主义、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下,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禁止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的中立法案。这一法案,纵容了法西斯国家对其他民主国家的侵略行为。
孔祥熙在拜见罗斯福时,就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尤其是中日两国日趋紧张的关系,作了阐述,要求美国给予多方面的援助。当时,罗斯福正在推行以“睦邻政策”为中心的外交政策,为将南京政府拉向美国一边,对孔祥熙提出的“援助”要求,答应予以考虑。但因美国国会此前通过了“中立法”,规定禁止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援助”不能公布于众。罗斯福只是示意建设银行总公司董事长琼斯,贷予中国美金1千万元。(24)这项贷款不久即完成签字手续,并洽购了美国的军事物资。孔祥熙后又以商务借债为名义,经罗斯福许可,订购了一批汽油,交由美国轮船公司运到香港。在转运时,美国方面要求迅速运送,在中国海岸没有被敌人占领封锁以前,运进中国内陆。这批汽油的数量是十分保密的,但它在经过香港转口时,香港政府所征收的保证金是750万元(25),可见这批汽油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当时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一滴汽油一滴血”,这批汽油在抗战初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孔祥熙在美期间,还同有关方面达成其它协议,如美国进出口银行准许中国赊购火车头20个,价值7.5万美元,订期5年偿清。又如中美两国成立“金银交换协定”,规定中国政府以白银向美国财政部购买一批黄金,所购黄金暂存于纽约,以备急用。这些,算是孔祥熙争取到的“援助”了。
美国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蒋介石政府,以牵制日本,但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又趁中日战争之机,与日本大做军火买卖。自1937年至1940年,美国输往日本的物资总额达9.8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占7亿余美元。这样,美国国会通过的“中立法”中所规定的禁止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的条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孔祥熙此次访美,不仅为南京政府求得了“援助”,本人也有所获,又多了一个“博士”头衔。他在美期间,耶鲁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理由无非是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所说那样,一为在国内经济建设上有“功”,二为两国邦交上作出了贡献。至此,欧美大学赠与了孔祥熙三次博士学位,除此次出访在德、美各得一次外,尚有1926年柏林大学赠予的法学博士学位。
驻外使馆人员也跟着沾了光。孔祥熙在访美期间,多次赴中国驻美使馆。当时中国驻美使馆在黑人区,这是从清政府接收下来的旧产业,屋宇虽已老旧,但仍可使用。孔祥熙认为这有失国家体面,决定在双橡园重新买一幢房子,作为大使馆馆址,那幢旧房子,则作为使馆职员宿舍。不久孔祥熙从美国返回,途经法国,看到中国驻法使馆房屋陈旧,又替驻法使馆在富丽堂皇的乔治第一街,购置了一幢比较气派的房子。
就在孔祥熙赴欧期间,爆发了“七七事变”,因此,他不得不分别向各国当局密询其对中日问题之意见及政策。其结果是:“英方态度在实力充足前似怕多事,德国……表示(欲)谋求中日妥协,美罗斯福总统密称满洲国成立已有六年,兹不问法理若何,其存在已为事实。目下各国虽未承认,但将来必不免有一二国家与日在互换条件下开始承认。其余俄法等同或实力不足,或态度暖昧。”(26)
7月19日,孔祥熙重返英国伦敦,除会见英国政界、军界要人外,还与银行家谈判,签订了关于建筑广梅铁路与浦信铁路借款,分两批,共700万英镑。并商定俟机在伦敦发行债券3000万英镑。7月26日,孔祥熙在伦敦接获蒋介石密电:大战已开始,和平绝望,希在国际方面多所接洽。8月5日,抵巴黎,与法国银行团最后签订金融协定,贷款中国两亿法郎。8月l0日,抵柏林,与德经济部长沙赫特重新讨论中德贸易问题。8月14日,抵捷,与捷外长罗夫达会晤,并向捷克斯高达厂购买步枪、轻机枪等军火一批。8月19日,再次赴德,遵医嘱,去巴德那海疗养,治疗眼疾。孔祥熙在德疗养一月余,9月24日,携带宋蔼龄及子女孔令仪、孔令杰,自意大利乘“维多利亚号”轮启程回国。
孔祥熙在马尼拉停留时,从菲律宾方面获得情报:日本预备中途劫船。于是孔祥熙改乘飞机,直飞香港,再从香港乘法国邮船“海素号”,于10月18日抵上海吴淞口。当时上海战事激烈,中国守军正在与日军进行淞沪会战。孔祥熙乘坐的“海素号”不敢靠近码头。在此情况下,法国领事乘小轮偷接。下午四时,孔祥熙在法大马路码头登陆。
孔祥熙此次出访欧美,游说列国,为期半年,除参加英王加冕典礼外,先后在英、法、德、比、捷、意、美等国开展了外交与借款活动,并订购了一批武器和军用物资,这对中国的抗战,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孔祥熙的欧美之行,并没有达到蒋介石和他所期望的由英、美等国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寇延缓侵华的目的。恰恰相反,日寇的侵华战争升级正是在孔祥熙出访期间进行的。孔祥熙出访时,上海人声鼎沸,鼓乐相送;如今,上海已沦入敌手,人心惶惶,弹痕遍地,孔祥熙看到这一切,不觉有些心惊胆寒。他无心细想,匆匆忙忙上了汽车,沿着上海至南京的唯一通道,向国民政府驶去。
①②《申报》1937年4月合订本。
③④⑤《申报》1937年5月合订本。
⑥《顾维钧回忆录》第二分册第394页,中华书局出版。
⑦⑧⑨⑩(11)(12)《顾维钧回忆录》第二分册第513、514页。中华书局出版。
(13)(14)(15)(16)(17)《顾维钧回忆录》第二分册第514页。中华书局出版。
(18)(19)《申报》1937年6月合订本。
(20)程天放:《孔庸之应邀访德》,《传记文学》第6卷第3期第22页。
(21)(22)(23)《申报》1937年6月合订本。
(24)《孔祥熙先生年谱》第131页。
(25)李毓万:《为国尽瘁之孔祥熙先生》《传记文学》第32卷第3期第82页。
(26)《孔祥熙致林森、蒋介石、汪精卫、王宠惠电》1937年8月15日。
大财阀孔祥熙传/王松,蒋仁民,饶方虎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