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日记手稿暂存美国蒋家与斯坦福大学约定:待祖国统一后日记手稿回归大陆//海峡都市报,2005.02.22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全称为“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宣布,将设立“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史料”,包括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的私人日记、国民党档案和宋子文档案等,其中蒋氏父子的日记尤其吸引了各界关注的目光。胡佛研究所称,这将是“1949年以来中国研究之最大突破”。
蒋氏父子素有记日记的习惯。据台湾媒体报道,蒋介石从191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到1972年他患病时为止,时间长达53年。每篇都是他用毛笔工整地写在日记本上,相当珍贵。蒋经国的日记从1937年写到1980年。后期由于他患了严重的糖尿病,视力不太好,因此字写得很大,但很工整,也都是用毛笔写的。
那么,蒋氏父子的日记里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胡佛研究所负责东亚档案研究的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孟表示,在正式公开前,各项史料对外是完全保密的,没有任何照片、微缩胶卷、笔记或复印件外流,就连所内主管也没有几个人看过两蒋日记。不过,据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透露,蒋介石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家事和公事都有。两年前,近代中国杂志曾披露日记的部分内容,记载了“西安事变”后,他在故乡---浙江溪口半年多的心路历程。那本日记的名称只有两个字:“雪耻”。
对当时远在他国工作、求学的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蒋介石在日记中也流露出关切之情。有意思的是,他还记录了自己拔牙时的情绪波动。51岁时牙齿就全掉光了,必须换上假牙,这让他不由得感慨“自己已经衰老了”。
国民党政权撤到台湾后,发生了“8·23炮击金门事件”。蒋氏父子在日记中,不约而同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当时,蒋介石对前线战事非常关心,时任“退辅会主委”的蒋经国也数次对金门防务下达命令。据邵铭煌透露,蒋经国的日记多半记载的是公事和党务工作。1948年,他在上海“打老虎”(实施经济管制,打击投机、平抑物价)时,写下了《沪滨日记》。后来,台湾出版了《风雨中的宁静》一书,收录了他在1949年的全年日记《危急存亡之秋》。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后,他又写了《守父灵一月记》,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此外,蒋经国对国民党的发展也多次做出指示。他很早就提出,国民党要建立人事制度和用人标准,不要有名位却闲散无事的人。这番话与现在国民党推动“瘦身计划”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蒋氏父子在近代中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马若孟认为,这次即将公开的他们的私人日记,无疑将带动新一轮对国民党、“中华民国”和近代中国的研究,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为此,胡佛研究所特别编列了数亿元新台币的经费。
【内容】
珍贵史料
被数码化
在这批档案资料中,国民党党史是微缩片,其它则是原始文件。此前,研究所派人到台湾拍摄资料,然后带回美国整理,再对公众开放,原件仍保留在岛内。原始文件中,宋子文及孔祥熙的史料已捐给胡佛,两蒋日记原来则留在台湾。据参与此一研究工作的人员指出,胡佛在两年前与国民党等方面达成协议,以胡佛的人力及设备开始工作。蒋氏家族认为,文物、史料是全民资产,应该留在台湾,因此并不是捐给胡佛,而是委托胡佛整理后公布。胡佛为此空运了6部机器到台湾复制。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史料将转换为两种形式,先是微缩,便于长久保存;然后转为数码化,便于查阅。届时将复制两份,一份给台湾,一份留在美国。其中15万份微缩片的国民党党史,数码化工作可在今年底前完成。
研究人员指出,公布这批珍贵史料有助于进一步解开历史环节,尤其是国民政府迁台后,蒋经国的日记只有《守父灵一月记》等极小一部分公开过,因此外界对这批史料有极高兴趣。例如蒋经国在1984年挑选李登辉而不是林洋港担任“副总统”候选人,其内心想法为何?
【前提】
怎样使用日记
蒋家提两原则
蒋家发言人蒋方智怡(蒋经国儿子蒋孝勇的遗孀)说:“两位老人家的日记,我们从来没想要私人拥有,因为两个人的一生都和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我们处理这些文件时,希望找到国际间共同认同、共同信任的专业、公开、公正的机构来做这件事。”
研究人士也指出,由于种种因素,未必能在短时间为诸多疑问找到答案。其一,蒋氏等后人与胡佛的协议是“愈早的愈先公布”,因此距离现在愈近者,反倒愈晚才有机会见诸大众。其二,有的当事人仍然健在,公布史料会不会引起困扰,或者是否招致不必要的误会等,都须考量。据消息人士说,所以在公布前,必须由上述各氏的后人斟酌,不是胡佛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胡佛研究所也取得连战的同意,将国民党档案进行微卷和数码化保存。而两蒋日记将在胡佛研究所存放50年,不过两蒋日记还要等到一年之后才会按年代公开。
例如宋子文档案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捐给胡佛研究所,总计66盒,可是其中25盒(西安事变日记即在其中)直至去年才首度开放阅览,有心“探秘”者须有心理准备,也正由于这些因素,因此未来数年,可能陆续有些令人深感兴趣的内容见之于众。
【归宿】
只是暂存研究所
将来仍回归大陆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获得蒋家同意,已正式入藏两位蒋“总统”生前日记手稿。不过,据国民党党史馆人员了解,胡佛研究所并未取得两蒋日记手稿的所有权,而是蒋家以“暂存”名义入藏,待两岸问题解决后,仍将回归大陆收藏。
胡佛研究所为配合两蒋日记手稿入藏,加上该所和国民党党史馆自两年前即着手合作档案数字化工作已有初步成果,16日正式成立“现代中国档案特藏史料中心”。在成立典礼的邀请函中,胡佛研究所强调,特藏中心入藏的史料都是令人振奋的解密档案。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代表主席连战,蒋家代表蒋方智怡、宋家代表宋仲虎、孔家代表孔令仪均获邀与会。
胡佛研究所之所以有机会入藏两蒋日记手稿和国民党数字化档案,主要是由台前“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发言人、现任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居中牵线,加上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马若孟大力推动。马若孟20余年来与国民党高层多有交往,对国民党具有同情的了解。党史馆和胡佛研究所合作档案数字化,即是连战接见马若孟后亲自下令交办。由胡佛研究所出资180万美元,党史馆提供档案在党史馆内部制作。目前已完成国民党退台早期改造阶段自1950年到1953年间的数字化工作,这是国民党在台湾生死存亡最关键的时刻。
至于两蒋日记手稿,胡佛研究所没有所有权,双方约定由蒋家“暂存”胡佛研究所。胡佛研究所并提供研究办公室,供蒋家以及蒋家指派的研究人员入所研究及整理资料。基于胡佛研究所对宋子文史料的尊重,加上两岸情势长期陷于僵局,也是该所得以“暂时收藏”两蒋日记手稿的重要原因。两蒋日记手稿未来则视两岸互动情况而定,在最无争议且具合适的学术研究环境下,将回归统一后的中国。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