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7年1月14日

杨中州


     14日,蒋介石背信弃义,扣张不放,杨虎城电蒋质问:“……(一)自张司令部队移驻陕甘以来,东北人士来者甚众,陕、甘军民亲聆其亡省破家之惨,敌忾之气,实已深入人心,而红军又于陕甘两省几于无地不到其抗日之热烈宣传,亦复无微不至。”今“东撤之师又还,且将副司令羁留在京,致东北军民,西北人士群相责问,以职为自欺欺人,而红军亦执前言相诘。职结舌咎心,处境之难,实难笔喻……。”“(二)此间人士渴望张副司令返陕主持一切,而事实上副司令如不归,亦确难谋进展之顺利。……(三)大军西进与钧座前令未符,此间咸认为有损威信,且阻碍和平,实亦为解决当前问题之障碍。……(四)……务请即日入京,主持大计。”
    △杨虎城电复李宗仁、白崇禧表示:此间决以不屈不挠精神贯彻主张,请于第二步联合各方,督促整个抗日办法积极进行。
    △杨虎城、于学忠电复李任潮表示:此间决以不屈不挠精神,不贯彻主张不止,务请尽力援导,共赴国难。
    △杨虎城、于学忠电复广东省党部要其“主持正义、同情抗日救亡之主张,力予协助、共挽危亡。”
    △杨虎城复电刘峙指出:“中央军节节进逼,指抗日为异动,欲消灭以甘心,言念及此,痛心万分。伏念国危至此实不应再有内争,以自速灭亡,苟有可以促成举国一致,枪口对外之策,城等无不乐于听命。……”
    △杨虎城电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等:“……传闻或至失实,流言止于智者。破坏统一之罪,非所敢承,反抗中央之为,更无其事……”
    △“西救”向全国发出通电,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通电指出:“值兹国运兴亡绝续之交,岂容再启同室操戈之祸!”
    △“西救”本日发起慰劳抗日联军将士。
    △“西救”发起除奸运动,要求民众与政府合力进行。
    △杨虎城电蒋,要求放张回陕。
    △西安市小学教职员救国会召开成立大会。
    △东北大学校友会电林森、蒋介石,要求张学良早日回陕。
    △“西救”与陕西省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政治训练班,西安各工厂均派人参加学习。
    △延安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号召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
    △长安高桥镇农民召开武装大会,通电拥护张、杨八项主张。
    △陕西援绥服务团数十人被迫返回西安。
    △南京、洛阳机场工作人员,因反对内战相继逃离者达300多人。
    △蒋介石接见米春霖,并函杨虎城谓:张“无回陕之理……望勿再以此为言。”
    △陈诚至太原与阎锡山商谈陕事。
    △韩复榘电孔祥熙、何应钦:“(衔咯):自密。顷接兰州于主席孝侯真电,文曰:西安事件实有不得已之苦衷,所提主张,意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非走入偏锋,外传赤化之说,尤与事实不符,其为故意捏造,不言而喻。自张副司令恭送蒋委员长返京后,已现和平商讨之景象,方期集思广益,共定国事。孰料张副司令留京未返,潼关东撤之中央军,转而增兵西进,甚至陕甘驻军亦严令限期调动。胞泽闻之,愤慨异常。老子有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为之。东北军亡省破家,现所存者,只此生命,若此生命而亡,不许其存在,则死有何惧。中央如欲息事宁人,则下列三事实有提前解决之必要:(一)即日恢复张副司令之自由,可促其返陕。(二)潼关、华县一带之中央军即日东撤。(三)陕甘驻军照现在位置暂时不动,至其他问题,或关国家大计,或难即时解决,不妨邀集各方从长计议,求一全国公正之办法。现在中央军明言和平解决,而暗调大军压迫,似此办法,无异抱薪救火,薪刚尽,火不灭,迁延日久,恐无以善其后。此间共同主张对政治途径不拒绝,对武力压迫不屈服,内部团结坚实,所有一切,已有相当布置,惟目击国事垂危,实不愿再见阋墙之争。吾兄爱护国家,爱护东北胞泽,倍逾寻常。尚乞鼎力斡旋,指示同行,无任盼感。再兰垣上月12日晚,稍有军事,次日即复原状。现已安谧如恒,等语。弟未便置复,特电以闻。”
    △刘湘电何应钦,对西北问题主张和平解决,电云:“中央对陕甘善后,应力除珍域,以全远大,令入陕甘部队,毋得逼之太剧,以存国家之元气。倘不幸而发生战争,使外患既殷,内忧又起,前途不堪设想。湘为国家整个利害计,决拥护政府政治解决之主张,而不取消耗国力之毒计也。”
    △南京中央军封锁陕西交通,扣押东去行旅达6000人之多。
    △绥东对日战争再次爆发,德王飞长春与坂垣商谈。
    △汪精卫回到上海,发表荒谬言论。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