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事记>大事记

  


1937年2月3日

杨中州


    3日,西安局势,顿时紧张,城内筑起街障,架起机枪,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士兵。东北军很多人要为王以哲报仇,为避免事态扩大,周恩来和杨虎城商妥,把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等送出西安,避免东北军内部继续互相残杀。
    △马占山、鲍文越自渭南电杨、于谓:前线部队早已撤出阵地,已无法言战,望速下决心,仍旧和平,以维大局。
    △杨虎城、于学忠电宋子文及宋美龄、阎锡山称:“各军队表示:必须汉公返陕后,方能实行一切商定条件,否则誓死不从。王鼎芳军长因劝止被狙击身死,万恳将此间详情陈商委座,即日饬令汉公飞航返陕,一切处理办法自易重行就绪。”
    △何应钦电唁王以哲家属。
    △阎锡山电复杨虎城,悼念王以哲。并表示:对汉公返陕及和平两端,必尽力为之。
    △孙铭九、苗剑秋、应德田离开西安。
    △宋子文电复杨虎城、于学忠:即行赴杭,将两兄之意恳挚面陈委座。
    △热河旅陕同乡会电蒋介石实践诺言,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电谓:“愿我黄帝子孙永息阋墙之争,莫使三岛小儿再收渔人之利。”
    △国民党中央决议:准蒋介石续假两周。
    △东北军一○五师自渭南撤向高陵。
    △《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自兰州到达西安,经杨虎城介绍,与周恩来见面。
    △由于形势紧张,周恩来、博古商定:博古、叶剑英、李克农等撤至云阳,周恩来继续留在西安,力挽危局。
    △毛泽东、朱德、张国涛电周恩来博古:“(甲)十分注意你们的安全,紧急时立即移至三原。(乙)十五军团亦望周、博令其注意。”
    △周恩来电彭德怀、任弼时,请毛下令从明日起向预定地区转移,十五军团由周令经咸阳向叱干镇结集。
    △驻蒲城的东北军骑兵第十师檀自新发动“兵变”,将杨虎城部旅长孙友仁、韩世本扣留,并囚禁杨虎城的母亲孙一莲。宣布与西安脱离关系。驻凤翔的东北军一○六师长沈克发动“兵变”,扣留陕西警备旅一旅旅长王俊,宣布与西安脱离关系。沈克、檀自新联名通电表示:“服从中央,敬候命令。”
    △近日,白水县民团刘子威宣布“中立”,富平县民团周公甫、蓝田县民团张子厚、长武县民团马继武等,纷纷与蒋系势力勾结。
    △西安城内岗哨林立,谣言四起。杀害王以哲的东北军卫队营连长于文俊被东北军将领剖腹挖心,用心肝祭奠王以哲。
    △原东北军六一九团团长(时任东北军一○五师第一旅旅长)高福源被刘多荃派人诱杀。
    △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离开西安。
    △晨,国民党军队进入渭南县城,并越过渭南向临潼行进。
    △杨虎城部王劲哉旅叛杨南开,离开西安。
    △唐君尧、万毅、康洪泰、顾奎全等被东北军老派将领扣留。
    △杨虎城、于学忠为稳定局势、维护团结,通缉“二·二”事件肇事者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限期归案,听候发落。”并用军事力量威迫孙铭九团调出西安。
    △毛泽东、朱德、张国焘电王以哲家属表示慰问,电云:“鼎芳(王以哲字——编者)先生遇难,不胜惊悼。鼎芳先生努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国家民族之干城,亦爱国人民之领袖。此次主持和平,力求统一团结,乃见恶于少数不顾大局之分子,遂以身殉。苏区军民,同声悼惜,特电致意,敬候起居。”
    △毛泽东、朱德、张国涛电吴克仁及六十七军各级军官:“王鼎芳军长遇难,不胜惊悼。王军长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国家民族之干城,亦爱国人民之领袖。此次主持和平,力求统一团结,乃见恶于少数不顾大局之分子遽以身殉职,苏区军民同声悼惜。”
    △周恩来电洛甫、毛泽东、朱德等,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党的方针,坚持三位一体的团结。对中央军避免对立。
    △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委会宣传委员会结束。
    △杨虎城电宋子文谓:“和平方案继续进行,协定中原有须汉回陕训话规定,望仍可斡旋,早日实施。”
    △杨虎城分电阎锡山、傅作义、宋哲元、韩复榘、李宗仁、白崇禧、刘湘等,关于八项主张:“委座已有手谕,允于三中全会自己提出。”“至此间与中央商洽善后各办法,前派米春霖、谢珂赴潼关与顾主任祝同协商,业已大致商定。所有详情除另有宣言奉陈外,特电布达。”
    △周恩来等由金家巷迁至七贤庄一号红军联络处(对外称“第十七路军通讯训练班”)。
    △杨虎城、于学忠电复何应钦:“业经弟等力予制裁,西安秩序如常,所有和平解决办法仍照原案执行。”
    △杨虎城电戴笠:“已缉拿戕害王军长在逃主犯孙铭九、共犯应德田、苗剑秋。”
    △缪征流、刘多荃电杨虎城、于学忠:“荃部现已撤河北”,感谢杨保护于(学忠)、何(柱国)安全。
    △宋美龄电杨虎城:“关于汉卿先生此后出处,蒋先生曾一再表示自当相机进行。决不有负其报国之夙志,务望向各军胞泽剀切宣达,请勿稍有疑虑。并望谅察而信任蒋先生以实现和平之目的。”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