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5日
杨中州
5日,西安《解放日报》发表杨虎城、于学忠领衔的《和平宣言》,全文如下:“(衔略)自‘九·一八’以来,瞬逾5年,此5年中,强敌侵凌,得寸进尺,淞沪、滦东、长城各役,屡经抗战,究以限于局部,未足以戢其吞噬之野心。日军犯绥,又已数月,事虽未逞,势将再举,张副司令及虎城、学忠等,鉴于时势所需,舆情所向,非集合国力积极抗战,无以挽救危亡,而且有举国共仰之才力威望足为领导抗敌之唯一领袖者,厥为我蒋委员长,爰于对内和平对敌抗战之救国意见,于近数月内反复陈述,期获听从。幸经双十二后,我委员长俯鉴赤诚,明察现势,表示容纳所献各项救国意见,张副司令遂于12月25日,躬送入都,束身归罪,试回溯当时情况,应知我委员长之虚为纳谏,与夫张副司令之为国忘身,询以史前所无,旷世仅有,只此一事,已足使国际观听为之一新。而憬然于中华民族之不可侮矣。凡此经过,前已迭电宣陈,恐道途遥阻,或有未达,故复简述一二。自委员长返京后,此间军民,惟冀救国政策立即实施,并盼张副司令早日承命返陕,躬身领导,为援绥复土之前驱,不图于委员长休假返里之际,中央军复西进,入陕甘境者几达四十师,张副司令邀赦典,而公权未复,无行动之自由。陕甘人事命令与军队部署,同时颁发;而关于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之措置,尚无所闻。遂致西北人心,忧惶郁愤,莫测中央用意之所在。虎城、学忠等对于我委员长备极信仰,矢志靡他,然处此情形,亦殊无词以解一般人之疑虑。为安定人心计,不得不于渭南一带,酌布队伍,藉示保障,但仍严加约束,力避冲突。盖双十二之举,原期永息内战,一致对外,岂复愿以对外力量,供对内之牺牲!此区区相忍为国,酷嗜和平之苦衷,当为海内所共见。至积极抗敌主张,则基于一致爱国之热诚,始终未敢放弃,业经呈蒙委员长复示,以国策攸关,必于三中全会提请公议,决不抹杀。此外关于陕甘善后重要各事,尚有向委员长请准及与顾主任祝同商定者四端:甲、在三中全会前,由委员长呈请国府,恢复张副司令公权,并发表职务,俾得自效。乙、陕甘军队部署原案,酌为变更,容纳此间切合实际之意见。丙、军队移防,除一部略变现时位置外,均俟张副司令返陕训话后再行开始。丁、陕甘民众爱国团体,均仍旧维持,并对流亡人员,尽力妥为安置。以定人心,以备国用。上述四端,连同其他细目,商定实施后,兹事遂告一段落。此双十二以来经过大略及决定办法,愿向全国人士郑重宣告者也。虎城、学忠等,追随张副司令,参与双十二之举,自信心地光明,绝无权利思想,只以不甘国土之日蹙,不忍国力之自摧,感于张副司令之至诚,因而不辞卤莽,附骥其后。中央鉴其愚悃,或予留任,或免置议,感奋之次,图报益殷。但求抗敌救国之策,得以早日实现,对内固不惕最大之隐忍,对外更不计一切之牺牲,而拥护领袖之素志,尤必始终不易。事实俱在,讵待烦言,当此民族存亡之紧要关头,适开决定大计之三中全会,所冀举国上下,共矢团结之诚,速作抗御之计,并力合衷,共信共谅,虎城、学忠等誓以张副司令之心为心,竭其全力,为国效死。苟有一毫之私伪,必为天地所不容,谨此宣言。杨虎城、于学忠、孙蔚如、何柱国、董英斌、缪征流、刘多荃。”
△杨虎城致函蒋介石谓:“一俟稍为就绪,决即引咎辞职。”“未尽之忱,统嘱宝珊面禀。”
△杨虎城致函邵力子:“……邓军长(指邓宝珊——编者)才能卓著。”“若能帮同墨三主任处理军政,定获事半功倍。”望“设法玉成”。
△杨虎城电檀自新,冬日之事“殊属遗憾”。
△东北军总部由西安撤至邠县。
△“东救”王曲分会电蒋介石要求:“立即实践诺言,护送张主任委员指日返陕,主持大计。”
△东北军骑兵第十师师长檀自新至潼关晤顾祝同。
西安事变大事记 /杨中州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