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伊斯兰教
冯钧平
在辛亥革命前后,陕西全省有4万多回民,主要居住在西安、安康、汉中等地,分属伊斯兰教格的目、尕德忍耶、哲合忍耶、伊合瓦尼、色赖菲耶各教派。现分述如下:
一、格的目派。它是中国伊斯兰教中最古老的教派,在教法上属大伊玛目,即哈乃斐法学派,观点是较客观和宽容的,故数百年来此教一直按传统宗教教规办事,反对“比达尔提”(即标新立异),重提“舍拉尔提”(即念、礼、斋、课、朝),把“妥勒盖提”(即道乘)仅作为个人修行的“副功”。但是,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尤其是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极力推崇,所以格的目派比以后形成的伊合瓦尼和色赖菲耶等教派所受其影响较大。该教派学者极力把儒家理论道德观念及其思想意识同伊斯兰教附会融合。例如在婚礼与丧葬之类的仪式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汉族习俗的影响。
陕西格的目教派是比较古老的。它自明代后期该派胡登州兴办经堂教育以来,陕西便成为当时全国伊斯兰教的一个宗教学术中心。辛亥革命前后,因伊合瓦尼教派在陕西的兴起,格的目教派的统治地位有了变化,其人数仅占半数略多,其余则属其他教派的人。例如在西安城内的12座清真寺中,属于格的目教派的有化觉寺、广济寺、南城寺等6个寺。
二、尕德忍耶派。它产生于波斯一带。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该派在中国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的“大拱北”创始人祁静一,在陕西汉中等地静修传教。祁病殁后,莽于他静修的西乡鹿令寺内。“大拱北”的其他主要人物也在陕南深山大林里静修和安葬的。所以,陕西西乡等地皆有大拱北先贤墓庐。
此派属伊斯兰教苏非派,带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它传入中国,又受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影响,重视静修和参悟。
清朝乾隆年间,该派的第6、7辈道曾在西安的广德门和彬州的白吉塬等地传教,至今在西安还有其后裔。但因陕西格的目派占绝对优势,故此派在陕西没有多大发展。至今,此派只在陕南有数百户教民,与其他教派来往较少。
三、哲合忍耶派。它是清朝乾隆年间由马明心首先在甘肃河州传播的,今分布陕甘宁青等地,影响较大。它在陕西的北部三边地区有少数教民,其中又有一些教民加入了格的目教派。例如,该派有一叫刘学元的,原为哲合忍耶教主马化龙之侄,同治十年(1871年),宁夏金积堡陷落后被清军押至西安,后因年幼乘机逃脱,为化觉巷回民刘某收养,遂改姓刘,长大成为格的目派阿訇,在化觉寺任“哈菲兹”之职。
四、伊合瓦尼派。它在陕西自称逊奈蒂,一般称之为新派。
此派是清末在甘肃河州兴起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它的倡导者马万福在陕西安康清真寺开学,深受群众欢迎。民国3年(1914年),继西安的李四阿訇后,刘遇真阿訇在西安清真北寺宣传此派主张。抗战初,因由河南逃陕的此派教民增多,所以成为陕西伊斯兰教第二大教派。它在西安,有大学习巷寺、大皮院寺、西寺,新市区有东寺、西寺、道北寺等;在安康,有西关寺、小寺、城里寺;在汉中,有南寺、城里寺。
伊合瓦尼派是瓦哈比耶原教教旨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除与格的目派在教义有细节的不同外,也反对后者的某些中国习俗。它提出的“凭经立教”和“尊经革俗”的主张,即得到众教民的赞同,也形成了同其他派别的对立。
五、色赖菲耶派。一般称之为“三抬”,是因在礼拜时抬手三次而得名的。它比伊合瓦尼派更接近原教旨主义,复古守旧,否定《古兰经》注释,只承认其原义,主张尊奉“圣训”。它与中国绝大多数穆斯林不同,不属哈乃斐法学派,而是罕伯里法学派,因而受到孤立。
此派在抗战前夕,由朝觐者马得保即“尕白庄阿訇”带入中国,1937年在临夏(即河州)先从伊合瓦尼派中分裂出来。40年代后期传到西安,只有极少数人秘密信仰。解放后,在临夏学习瓦哈比耶派经典的定省三阿訇回西安后才开始公开传教,人数渐多,但在陕仍居少数,西安的营里寺为其活动场所。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七章 教派门宦与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