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虎夫耶洪门门宦

马峰玉


  洪门门宦的道堂设在宁夏同心县下流水乡洪岗子村,属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分支。虎夫耶一词系阿拉伯语,即“悄悄地”、“暗暗地”或“低念”的意思。
  洪门的始传人为洪寿林,字海如,教众主要分布于同心县、海源县、固原县及甘肃省靖远县、兰州市等,是地区分布广、教众多的虎夫耶门宦的一个支派。现将其道统、道乘和教乘修持分述如下: 
  一、道 统 史 略    
  洪门的道统溯源,相传来自伯哈稳迪尼·乃格什板丁耶派,由他的一个称为阿印科的修道士在清朝初年先入新疆设堂布道,后入甘青回族地区传教。据悉,阿印科是印度斯坦人(今巴基斯坦)。有一传说,乃格什板顶耶总道堂的穆勒什德(导师)给口唤(命令)阿印科到中国来传教,嘱咐他要走到一个白天在泉水中能看到月亮的地方设堂传教。他进入中国地区后,昼夜不停,风餐露宿,翻山越岭,穿越戈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地寻找。一天,他走得精疲力尽,又饥又渴,恰遇一清泉,便急忙贪婪地喝着泉水,这时他看到泉底部映出一轮明月。此泉所在地是新疆的阿克赛。于是他停止前进,设道传教。从此,“白天映着月亮”的这个泉及地方,维吾尔语称之为阿印科,意为月儿泉;他的道堂称为阿印科道堂,他本人被尊为阿印科道祖,其原名便无人知晓了。
  阿印科在新疆传教中,据传共放了5位海里凡,其中有1位是甘肃安西县大湾村回族安西大湾太爷,其道号是苏利塔尼·阿力目·努勒·索芬义。安西大湾太爷又放了5位海里凡,其中两位又放了海里凡,即青海湟中县的康城道组,道号为阿布冬拉西利哈的·克必勒力阿*(左口,右来)伏;青海大通县上五庄的黑龙江太爷(因充军到黑龙江故以此称之),道号是希拉智·艾哈默德·阿立·穆撒·巴给。黑龙江太爷放了3位海里凡,第1位是肃州(酒泉)韩太爷,道号沙海·哲玛力·穆罕默德·苏来玛乃,他同时又受康城道祖传教信物和口唤,所以韩太爷便成了两道渠水打一盘磨的海里凡。韩太爷共放了9位海里凡,其中一位是青海门源县代通老太爷,道号穆勒色力·阿布的·义布尼白哈勒。代通老太爷又放了3位海里凡,其中1位是甘肃景泰县碱沟井老太爷,道号是化哲·智尼·西尼。碱沟井老太爷放了一位海里凡,即青海大通县凉州庄太爷,道号由门则玛尼·阿林·兵俩西。凉州庄太爷放了4位海里凡,其中最后一位是同心下流水乡洪岗子的洪太爷,道号苏哇哩本则玛尼·默尔的努力罕给·穆祖西龙的尼·苏哇龙拉西。
  以上是洪门道统史略。
  二、教 乘 和 道 乘
  洪门是一个“舍若阿提”(教乘)、“妥若格提”(道乘)并重的门宦,既重视伊斯兰教的教乘方面的功课,也重视伊斯兰教的道乘方面的修持,它认为“道”和“教”的关系,如同核与壳的关系,“教”是“道”的基础,“道”是“教”的高级阶段。
  虎夫耶的信仰和教乘修持与老格的目类似,诚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教,笃信《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它的信仰也是信守安拉、天使、经典、先知、前定、后世,遵循哈乃非的教律教法,重视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以及其它“当然”、“圣行”的宗教功课和礼俗。故现在一般把虎夫耶与格的目统称为老派,他们的关系历来融洽,可以共同在一个“折玛梯”(清真寺)里进行宗教活动。教乘不同的只是个别细节问题。
  洪门的道乘遵循虎夫耶“闹中静”的办法进行修持,既要修道,又不逃避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繁华”中进行修道。修道功课主要的就是默念“孜克尔”(赞主词),而且经常念诵的“孜克尔”有两种,一种叫“依斯目咱提”,意为本然的大名,就是念“安拉乎”一词,也称“记主词”;一种叫“乃非·伊思巴提”,意为否定与肯定,就是念清真言的前两句,一句“俩以俩海”即万物非主为否定词,二句“引兰拉乎”即唯有真主为肯定词。
  虎夫耶的道乘修行人员一般分为三级,最高一级的阿拉伯语称为“穆勒什德”,即传教授道的导师,汉语称之为老人家,过世后被遵称为“老太爷”。其创始人被称为“道祖太爷”。次一级的是“海里凡”,即替位人,是穆勒什德的高足弟子,通常称之为“老人家”。成为“海里凡”,必须经过穆勒什德的特殊传授和调养,品学兼优,念诵“孜克尔”的功夫一定要精深,并要经连三九的“坐静”(即要在门窗紧闭的黑屋中连续静坐默念“孜克尔”27天)。此期间,每天只能吃少许食品,每餐一两粮、三枚枣、一杯水。他渡过这27天苦修难关后,经教徒公认,穆勒什德才向他传教“依扎孜”,即放他的“海里凡”,取道号,并给他传教印章,或把自己的宗教用具给他一二件以作凭证。穆勒什德在世时,可以传几个“海里凡”,由他们分别在各地传教授道。穆勒什德亡殁后,这些“海里凡”即可升任该地区的穆勒什德,并再向下传“海里凡”。穆勒什德和“海里凡”病殁后,教众为其修建“拱北”,视为宗教贵地,供教众拜谒,念“索儿”,上苫单(即用一块六七尺长的白布或毡子、被面复盖在坟上,为一种施舍)。每到忌日,教众以坊为单位或个人拿上“乜贴”(施舍)到拱北,宰牛羊,念经和干“尔麦里”,进行悼念活动。
  三、从凉州庄传到洪岗子
  虎夫耶一般恪守传贤不传子的教规,因此在甘宁青地区就形成了虽属一个道统,但又存在着没有相互直接联系的20多个支派,各派均独立行使教权。这里,主要介绍虎夫耶从凉州庄传入洪岗子的过程。
  凉州庄老太爷,名叫马栋,圣名尤努斯,青海大通县凉州庄人,故称凉州庄老太爷。生于1822年,殁于1898年。他是按甘肃景泰县碱沟井太爷口唤,在甘宁青地区传授虎夫耶。
  凉州庄老太爷一生严守虎夫耶教规,生活俭朴,反对聚财。他转坊传教从不骑马乘驼,总是肩背行囊、汤瓶徒步行走。他于1898年春从同心、海原一带转坊回家,一天晨礼后对老伴说:“我已年逾古稀,归真的口唤将要到了,虎夫耶教门的这杆旗由西面转向东面了。”又说:“你记住,如果我一旦归真后,百日时有一个从宁夏地区来的姓洪的上坟人,你就告诉他是我的口唤叫他坐7天静,坐静出来后,如向你要东西,你就将静房侧边门的钥匙交给他,让他自己进去拿所需要的东西。”是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凉州庄老太爷病殁。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凉州庄老太爷百日时前来上坟的教众不少,唯独没有洪老太爷。凉州庄老太太便派专人到同心叫洪老太爷,当面转告凉州庄老太爷临终前的口唤。洪老太爷遵口唤入静房坐静7天,向凉州庄老太太索要边房门钥匙进去后,拿到代通老太爷金印一枚,凉州庄老太爷金印一枚,拜毡一条,代斯太尔(头巾)一条。洪老太爷带着这些信物在同心县洪岗子设立道堂,在同心、海原地区传授虎夫耶教门。
  四、洪寿林创建洪门门宦
  洪老太爷,名寿林,字海如,圣名舍力夫,生于1858年,殁于1937年,享年84岁,祖籍甘肃景泰。
  他6岁时,正值西北各族人民反清,兵荒马乱,连年天灾,全家11口只剩下爷爷、父亲、妹妹和他。他们一家4口在家乡无法生活,只好沿途乞讨,逃奔他乡,终于在同心县西八庄暂时落脚。时值初冬,全家已两天没进颗粒,妹妹又患病,爷爷对他父亲说:“我守着古苏,你领舍力夫到前庄上讨点吃的。”父亲领着他去讨饭,当返回原地时,爷爷和妹妹已不见了,只留下一堆残骨和碎布,显然被野兽吃了。父亲遭此打击,精神一蹶不振,白天到富户人家扛活,晚上到爷爷和妹妹的坟上嚎哭,没熬上3年,忧郁成疾,离开了人世。老太爷成了孤儿,被庄上人收留,住在寺上,帮师傅打柴、烧水。他起早睡晚,勤勤恳恳,劳累之余与满拉一起听讲诵经。3年中,他将30本《古兰经》背诵如流。阿訇学董惊异地说:“这个娃娃用功心灵,日后必成大器。”从此不让他做杂务,让他专一念经,开始正式走上宗教事业的道路。
  他先后在化平(泾源)、河州等处访师求学,不仅通晓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还学习了古汉语,但他始终保持着谦和求学的态度。他遵循凉州庄老太爷的教诲,努力求学办功课。如前所述,正值洪老太爷40岁,遵凉州庄老太爷的口唤,接印传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洪老太爷集资筹建兰州市徐家湾拱北,并从青海孟塬迁请代通太爷骨骸安葬于拱北正亭;从甘肃景泰县迁请碱沟井太爷父子二人骨骸安葬于拱北北面;从青海大通迁请凉州庄老太爷骨骸安葬于拱北东面。
  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洪老太爷归真后,“哈湾德”(教众)在洪岗子修建拱北,将洪老太爷安葬于正亭,并从景泰迁请第三辈洪老太爷(海如堂祖爷)骨骸安葬于正亭北面。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七章 教派门宦与清真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