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东关清真大寺
孔祥录 喇秉德
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最大的清真寺,也是省内外比较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全寺总面积为1.3万多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为1320平方米,可容纳1400余人礼拜,聚礼日达五六千人(扩及大殿前露天场地)。每值伊斯兰教的盛大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参加礼拜的教众则摩肩接踵,大殿四围,重门内外,密密匝匝,略无空处。1984年开斋节会礼,参加礼拜的教众曾达2万人之多,盛况空前。
西宁清真大寺由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故与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戈尔清真寺齐名,合称西北四大清真寺。
一、大寺的兴衰史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屡遭兵燹,历经沦桑。据《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载:“西宁清真寺,创自明代,毁于兵燹”。根据民间广泛而较一致的口碑资料,东关清真大寺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约在1380年前后。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回族)镇守甘肃(今青海积石山、日月山以东地区,包括西宁隶属甘肃管辖)来西宁时,与回族上层人士冶正明商议在西宁修建清真寺,经奏请朝廷允准,即于现今东关大街动工兴建。占地2.8万平方米,大殿面积2000余平方米,略大于今清真寺总面积与大殿面积。据西宁耆老回忆,清真大寺对面原有一处清真寺的碑亭院(俗谓“尕庙”),内竖红砂石碑数十座,其中一高达丈余之碑记有大寺敕修历史(当是洪武年修寺所立),另有一室专门陈列历代皇帝所颁圣旨以及其他有关清真寺兴建沿革等文物。
清自顺治五年甘州丁国栋、米刺印以“回民保明不保清”为号召掀起反清起义,继有乾隆四十六年之苏四十三起义。此后,回民及其所宗之伊斯兰教为清朝统治者所歧视,尤其自乾隆中、后期为始,凌侮有加,以咸丰、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之被镇压最为惨烈。东关清真大寺在左宗棠为扑灭西宁、陕西回民起义联军而发动的西宁之役后,于同治十二年(1877年)为清军所毁,其碑亭院同毁于斯难,一座历经500年的古寺连同其宝贵文物就这样毁于一旦。时隔不久,西宁回民以被镇压之余痛,备受欺凌之新恨,继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掀起反清起义,但仍遭失败,再次受到更为残酷的镇压。在这种严酷的政治背景下,回民元气大伤,而官府则无意复修。
二、大寺的重修扩建
辛亥革命后,河州回族世家马麒充任甘边宁海镇守使(治所西宁),适得无宗教活动场所的东关回族群众、阿訇和部分耆绅提议重建东关大寺,马麒即“捐资为倡”,继而采取募捐等方法,筹得白银万两。《重建西宁大寺碑记》载是事曰:“民国2年五月,庀材鸠工,阅年而工竣”,“计建成大殿5间,唤醒楼3层,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庖厨浴滆皆备,计费银万两有余”。
民国5年(1916年)春,马麒将宣传伊合瓦尼教派的河州同乡马万福父子迎来西宁传播其教派的主张。马万福以西宁东关大寺大殿方位不合克尔白(在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世界穆斯林朝拜景仰的最大中心,亦称天房)礼拜的方向,提出重建。马麒及西宁回族教众代表人士等听从此建议,遂于同年把新建不久之大寺尽行拆除,重新侧定方位,以大殿等主体建筑适于西向礼拜与大街成45度斜角施工重建。于是“购大木,聘名匠,两易寒暑,始落成焉,瑰伟庄严,洵为陇上清真寺之冠,又费银万两”①。
1929年,国民军孙连仲部来到西宁,促成马麒原先建省之议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青海正式建省。孙部旋即撤离,指派马麒之弟马麟继任省府主席之职。未几,马麒去世,已升任国民军师长的马麒次子马步芳进据西宁,以后逐步取得青海省军政大权。清真大寺自1916年重修后历经30年,到马步芳在政治、军事上达到烜赫一时的1946年,因“鉴于东关大寺年久失修,且地当省会,为四方人士观瞻所在。爰商同地方绅耆,谋所以恢扩寺址,改建新宇,以宏圣教,乃庀材鸠工……。计建修南北楼2座,唤醒楼2座,水塘1座,饭厅宿舍等80余间,铺面3间半,西式大门、重门各一座”②。“自民国35年开工,迄36年四月,始告落成”③。以上就是马麒、马步芳父子几度重修扩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过程。
三、大寺的建筑艺术
大寺的整体结构与国内其它清真寺格局略同,但风格颇异。
西式大门(亦称前三门)正面临街,两侧是八字水磨砖墙,上有典雅对称的花草砖雕壁饰(两面八字墙于1958年底扩修街道时拆除)。进了前三门,脚下是青石板铺地,四围一色水磨砖墙;行约百步,十数级花岗石台阶与正门和大街成45度角斜向而砌,石阶台地上是中间一大圆拱门、两旁各二小圆拱门的重门(与前三门相对,亦称中五门、五门),重门两端耸立着高达5丈有余的宣礼塔,对峙相望。拾级而上,但见重门及宣礼塔砖壁上规则地分布着嵌铁*字图案(象征吉祥福寿绵长兼有加固砖壁之作用);步入重门,一片方正的场地,以大青砖铺饰,两厢楼对称而立,迎面是大殿雄踞于九级台阶的平台上。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对称协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大殿外形呈“凤凰单展翅”,殿顶结构为“两脊一卷”,是中国传统的“明脊暗卷”式古老宫殿建筑风格;殿门前是横向柱廊,两侧为砖砌9扇屏,上面是精美的花草图案砖雕,工艺典雅超绝;殿堂内外皆铺以木板。殿堂面积虽1000余平方米,但穹窿之下,给人以空旷幽深之感。寺院布局以前门、重门、大殿依二重平台的特殊地势次第而进,更显得三门端庄,五门挺秀,宣礼塔巍峨高耸,两厢楼拔地而起,而大殿独以古朴庄重、宏伟壮观的气势,使寺院益增其庄严肃穆、宁静清雅的氛围。尤其是大殿殿脊中央安装的三个镏金经筒和宣礼塔六角顶上安装的两个镏金经筒,以其特有的风姿为凝重的大寺平添了异彩。据早年曾任马麒师爷(相当于今之秘书)并于1916年复修清真寺时的与事者马敏斋先生(1886—1983)和其他见证人证实,1916年复修清真寺竣工之时,拉卜楞寺僧众以同属信仰宗教之谊、与拉卜楞作为甘边宁海镇守使署治下之故,特派寺僧专程来西宁赠送三个经筒作为礼物致贺。当时负责清真寺修建事宜的董事会盛情接受了这种馈赠,并且也回赠了相当于两个经筒价值的银钱等物。宣礼塔顶的两个稍小经筒,则是1946年扩建增修时,董事会特派古维祺和马兴泰去塔尔寺联系,请塔尔寺的工匠加工制作的④。拉卜楞寺僧众所赠经筒其二呈圆柱形状的法幢,通体有精巧雕镂工艺,分置殿脊中部两端。中间寓有吉祥之意的经筒,与两旁经筒从造型到配置堪称珠联璧合。宣礼塔六角飞檐顶端的两个镏金经筒因本属定做更见其比例谐和,有如天造地设一般。五个经筒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在碧绿色琉璃瓦的映衬下,益发显得金碧辉煌,光采耀目。每至晴初日丽之时,从南、北禅寺山顶远眺,亦见其五点金光闪烁于尘埃之中。这一为国内各清真寺所独有的佛教色彩的建筑装饰的形成,与乐于支援修寺而准许购买梁柱等殿材的乐都胜番沟范姓人家(汉族)及大通广惠寺土族僧众⑤,还有参与修寺工程的汉族工匠等有极大关系,表现了藏、土、汉族人民对回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反映了各族人民间和睦相处、友好团结的密切关系。
大殿门廊上原有许多匾额对联,殿门正中有已故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为大寺亲题之“敦崇教育”匾额,其下为已故国民党政府总统蒋介石亲题之“以教勖忠”匾额,还有其他原国民党政府名人戴季陶所题“天德好生”,孙连仲所题“瞻仰真理”,陈立夫所题“公道立德”,白崇禧所题“兴教建国”等匾额。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亦为大寺题“至仁极慈”刻石置正门处。民国初年之甘肃督军兼省长张广建(安徽合肥人氏)亦为大寺题:
横额 教阐天方
上联 清净明心义通释旨
下联 真实进德理合儒宗
以上所有匾额对联在“文革”中均遭毁殁。
四、大寺的经堂教育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经堂教育在省内、西北乃至豫、皖、湘、鄂、川、滇、粤、沪等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38年《边声》创刊号署名“浩”题为“西宁”的文章就说:“此不谓东关回族同胞之信仰寄托地,亦为西北回族最高之学府,四川、陕西各地回族同胞来此求学者不乏其人。”马万福自1916年来到西宁,以“尊经革俗”、“凭经立教”为宗旨,尽平生所学,致力讲学。西宁地区的一些知名阿訇慕名求教,影响逐步扩大,宗教上层人士如古铭瑞等许多哈吉也纷纷改宗伊合瓦尼,于是,伊合瓦尼教派迅速发展。马万福又先后去化隆、湟中等地开学讲经,通过10年的辛勤培养,造就了一批“尔令”⑥很高的“目勒孜”⑦,成为伊合瓦尼教派的骨干力量。比较出名的有马遇真、马遇道、马遇明、马遇德、马世荣、马德庆、马永庆、马受庆、马顺庆等等,他们不仅在省内各地,而且在甘肃兰州、河州、广河、东乡、康乐、平凉一带,甚至在新疆、上海、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开学讲经,使伊合瓦尼教派得以在许多省市传播。在该派所开展的经堂教育中,除授阿拉伯文外,还授汉语文,这对于提高回族的文化素养是颇有裨益的。
由于马万福个人的不懈努力及马麒、马步芳的支持,伊合瓦尼得到长足发展,从而确立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在全省暨邻近地区的海乙寺地位⑧。这一时期,青海全省和河州等地区有1000余座清真寺,所有这些寺院的开学阿訇,或直接由东关大寺选派,或经东关大寺认可,拥有很大的任免权。对已经开学的阿訇,东关大寺坚持进行分期分批的轮训,一般每期一年,对经学“尔令”达不到标准的,则令其连续学二、三、四年不等,直至合格。每年招收满拉,定额100名,实际住寺满拉常年保持在120人左右,分中学班、大学班(小学由各小寺办)。全部实行寄宿制和供给制,经费由马步芳、教长和教众分担。这种官方赞助、社会支持、寺院负责的经堂教育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甘青地区伊斯兰教宗教理论的学习研究。民国30年(1941年),由教长马祥臣发起,在东关清真大寺举办了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班,有青海、甘肃两省比较出名的阿訇马遇道、马士福、马兆瑞、马宝仁、敏万卿等14人参加,集中研究了《克俩目》、《撒尼》、《嘎最》、《拜亚尼》、《满俩》、《胡赛尼》、《者良乃里》⑨等有关《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并就教条、教义、教法、教规等方面进行了尽可能准确、全面的阐述,系统综述了伊合瓦尼教派的基本主张。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以海乙寺地位作为最主要的讲坛,通过四方开学讲经和各寺普遍举办经堂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伊合瓦尼的后继人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宁买成章、韩生贵、马相臣、马兆瑞、马士福、马得福阿訇以及门源的童阿訇,湟中的马桂林阿訇,民和的马阿訇,上海小桃园的马驯(尕湖北阿訇),汉口的殷阿訇、马光清阿訇,湖南的李仁山阿訇,河南的白阿訇、郑州的马超仁阿訇,云南的高阿訇,四川的朱阿訇,兰州的杨阿訇,大肃州阿訇、尕南乡阿訇等等。一时人才济济,他们或于各所在清真寺主教长之职事,或开学讲经,为弘扬伊斯兰教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至此,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也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重建后截止解放前夕的历任教长,多是马万福培养的“目勒孜”和大寺经堂教育造就的伊合瓦尼派知名学者,他们是:
第一任马显福阿訇(因教众习惯于以乡籍或其它特征称呼阿訇,故人称白疙瘩阿訇);
第二任寨子沟阿訇(也叫歪嘴伊玛目,河州大西乡人);
第三任马骏(也叫长脖子阿訇);
第四任由马步荣(马骏之子,人称五师傅)代理教长;
第五任马禄(字祥臣,马辅臣之弟,马麒外甥);
第六任马步丰(马步銮之弟)。
五、解放后的清真大寺
1949年9月9日,西宁回族群众在东关大寺隆重举行大会庆祝西宁解放。王震、贺炳炎、王恩茂、廖汉生等解放军指挥员亲临参加,廖汉生同志并在会上宣讲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回族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1950年,以沈钧儒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来青海慰问各族人民,其间他还亲自到大寺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锦旗。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赴藏途经青海,亲自到大寺视察访问,并捐赠人民币1000元。
1958年,全省开展宗教改革运动,解放后首任清真大寺教长、大学阿訇买成章哈吉被批斗投监(后冤死狱中),宗教活动为之停顿。
1962年调整宗教政策,信教群众得以去清真大寺礼拜。1964年“四清”开始后宗教活动再度沉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横扫一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到全面冲击,清真大寺于1966年8月24日关闭;70年代初、中期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演戏、放电影、举行球赛等,五个经筒也一度拆除。
1979年6月29日,几度关闭达十五六年的清真大寺,在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英明决策下正式开放。省人民政府先后7次拨款共26.7万元,迁出“文革”期间入寺居住的数户人家,扩建水塘,改善殡葬服务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回族、撒拉族等群众的宗教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实际需要,所有建筑也全部油漆、粉刷、整修,焕然一新,五个经筒也拭尽历史的尘污安装原处而重放光彩。继买成章(已平反)、韩生贵(第二任教长,现为省伊协主席、省政协副主席)之后,大寺仍由穆斯林民主选举马相臣阿訇任教长。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自1979年开放以来,日、美、英、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际友人、港澳同胞以及国内各种团体和个人来青海观光旅游访问中,均到清真大寺参观访问,清真大寺在国际交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每年开斋、宰牲节举行隆重的会礼时,省、市党政负责人到寺向广大穆斯林祝贺节日,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使历经沧桑的古老大寺旧貌换新颜。
注 解
①《重建西宁大寺碑记》(1914年),现存东关清真大寺。
②③《重建西宁东关大寺碑记》(1948年),现存东关清真大寺。
④有关清真大寺大殿三经筒事,参见李文实先生《<青海地方史略>琐议》(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3、4期合刊),汪溶《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修建——兼谈礼拜堂屋顶经筒的来由》(载《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一期)。宣礼塔二经筒事经本文作者走访古维祺本人及当初参与修寺的者正祥先生等介绍的情况叙述。
⑤关于大殿梁柱栋材事:大殿立柱用材初向大通广惠寺拥有之鹞子沟购买时因未说明修寺原委,寺僧向来视大树为神木未许,后经说明是修寺所需,即与购;修大殿所需之大梁,访知乐都胜番沟范家坟院有特大松树堪做大梁,初派人购取时,范家以祖上遗留未许,后亦经说明原委,范家以“回民修寺,汉民修庙,都是善行功德”而慨然赠予,马麒等闻讯,即派员拉马搭缎,携带银元,专程赴范家登门致谢。
⑥尔令:阿拉伯语音译,指宗教学识。
⑦目勒孜:阿拉伯语音译,指学生、门徒、弟子。
⑧海乙寺:伊斯兰教各寺坊教众聚礼、会礼的中心寺院,一般负有对各中、小寺培训、指派阿訇的职责。
⑨《撒尼》为宗教法学;《嘎最》为古兰经注解,侧重法典学;《拜亚尼》为阿拉伯语修辞学;《满俩》阿拉伯语语法;《胡赛尼》为波斯文古兰经注解;《者食乃里》为古兰经简易注解;《克俩目》为宗教哲学和教义学。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七章 教派门宦与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