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陕西回民起义

冯钧平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春,陕西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推动下,不堪忍受清朝残酷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揭竿而起。起义狂飚席卷西北大地,为我国反帝反封建的近现代史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战歌。
  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在清朝咸丰(1851—1861年)末年,陕西有近百万的回民,主要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同州、西安、凤翔三府,以及乾州、邠州两直属州的数十县内。他们与汉族人民世代和睦相处,生息繁衍在三秦大地上。在渭河两岸,回民村寨林立,有清真寺800余座。
  鸦片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在洋人的炮舰政策之下,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把战败的负担全部压在各族人民身上。据统计,陕西的税捐多至50多种,各种附加税金竟为田赋正额的一倍半之上。赋税之外,各县遍设差徭局,巧立名目,敲榨勒索。尤其是地方官衙,挑拨回汉族人民的和睦关系,以期分而治之。如在诉讼大堂之上,“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甚至“回杀一汉,以十抵之;汉杀十回,以一抵之”的判词。在经济上,官衙税卡任意压低售价,对回民农产品百般刁难,使其无法正常营业。如此残酷的剥削和民族歧视,官逼民反,广大回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当临潼汉族农民杨生华率2万回汉群众“聚众抗官,攻扑城池”时,惨遭清军血腥屠杀。杨的全家斩杀尽绝,连杨生华2岁的儿子也被割了头。
  同治元年二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率部由武关趋蓝田,进逼西安。“陕西巡抚英棨虑标兵不可恃,与张芾谋举乡绅,募勇丁,防南山要隘。”于是,汉族大地主张芾、梅锦堂、赵权中等组织团练,协同清军镇压起义。四月,陈得才部以回民为向导攻陷了渭南、华州等县城。清军为切断捻军后援及其耳目,乃决定首先向回民开刀。四月十九日,华州、华阴团练准备血洗秦家村。该村回民问何罪之有,并苦苦哀求刀下留情,然团丁似野狼,先任意抢劫,后放火焚村。他们还各处散发传单,扬言:“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霎时,同州、咸阳、耀州、富平、大荔、高陵等地团练“尽将城内回民男妇诛戮,房屋烧毁无存”。各地地主武装团练如同清廷的恶犬,对无辜回民残酷屠杀,迫使广大回民为了自己的生存揭竿而起。
  二、起义的爆发
  同治元年四月底,同州府的回民在洪兴、任武、赫明堂等人的率领下,为反抗地主武装团练的暴虐,举行武装起义。官衙在外无援兵之下,采取了缓兵之计,于五月四日由督办团练大臣张芾、临潼县令缪树本及回绅马伯令等20余人赴临潼油坊街同起义军“和释”。但在谈判时,张芾出言不逊,不但不停止对回民的烧杀,反而以武力要挟,强迫回民交出武器和首领,致使谈判破裂。恰在此时,回民群众在张芾的大轿中发现剿灭回民的传单,遂引起公愤,扣押了张等人。十三日,数万回民在渭南苍头镇召开公审大会,宣布处死张芾、缪树本等反动官吏,从而点燃了陕西回民起义的火炬。
  起义军迅速占领了高陵县城,俘获县令梁书麟。数日内,大荔、朝邑、临潼、渭南、华州、三原、泾阳、蒲城等县的回民纷纷响应,从而形成了以西安省城东的王阁村、羌白镇、苍头镇、沙河等地为中心的起义大本营,并向省城西部迅速发展。
  省城官吏和团练头目梅锦堂、柏景伟、梁冀之、石仓、冯元佐等乃大造舆论,到处散发“杀回者有赏无罪”、“面生可疑,格杀勿论”的传单。五月十四日夜,梅锦棠、冯元佐等人带团练数千人“先将长安境内回镇肆行焚杀,复到户县之辉渠堡回村围攻烧杀,阖城数百家立成灰烬,惨不可言”。团练还在西安郊外的二郎庙、宏福寺、铁塔寺以及西关等处安放铡刀,一经辨认出是回民,当即身首分离。团练辨认回民的口歌是:“高鼻梁,深眼窝,不是回子是哪个。”数日之内,西安城外回民村寨遍遭焚杀。连一些汉族封建文人也对团练的暴行十分愤慨,认为“陕西今日之祸,柏、梁、石、梅诸人为之也,上害国家,下害苍生”。西安周围数万回民,死里逃生的只有3000人。他们在孙玉宝等人的领导下,集中在西南乡的鱼化寨、坡上村一带发动起义。长安与户县一带的数十村汉族农民纷纷前来投奔起义军。与此同时,渭河以北的咸阳、泾阳、三原等州县的回民在马正和、马德兴、杨文治、毕大才等人的带领下,亦多次南渡渭水,配合孙玉宝部起义军在省城与清军和团练激战。
  起义之初,陕西清军只能勉强守城,围剿起义军全恃团练。因而团练头目梅锦堂、石仓等人极为嚣张,他们带团丁数万横行乡里,对长安、咸宁一带的回村大肆杀掠,并扬言“三天平川,五天搜山,五天内洗尽陕西回回,然后在金胜寺摆太平宴。”同治元年六月初四日,孙玉宝联合渭北起义军马德兴、马正和等人共同行动,他们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佯攻省城东关,待城内清军集中于东关之际。事先埋伏在西梢门外的起义军猛攻团练指挥部金胜寺,“将团勇杀尽,用火焚金胜寺。而梅五、石仓从此抱头鼠窜,不知下落,官绅为之胆落。”省城的团练被消灭,大振了起义军士气。不久,起义军又攻打团练巨巢六村堡。该堡地处省城西北30里,城高沟深,官绅、富豪多居此堡,时刻威胁着西安与渭北起义军大营的联系。七月十六日,西安、咸阳等地的起义军围攻六村堡,激战数日。二十三日,省城派提督马德昭护送军火支援六村堡,中途被起义军阻截,败回省城。二十四日夜,马德昭纠集潼关协领图克唐阿、纳勒合春等带大批马队步兵前往六村堡解围。起义军埋伏于六村堡以东的杨家城,与清军激战数小时,击毙了图克唐阿、纳勒合春等头目,占领了六村堡和西安城郊,使清军龟缩城内不敢妄动。起义军包围西安城达3个月之久,以致省城消息不通,粮食不济,清军惶惶不可终日。
  在同州、西安等地团练剿杀回民之际,凤翔府的官绅也大办团练以“剿回”。八月初四,崔伟召集凤翔回民于城外麻家崖,被迫自卫。初五,乡团剿杀回村,壮者皆从义军,所留老幼均被惨杀,房舍一烧而尽。初六,凤翔知府张兆栋将城内2坊48家回民,不分男女老少皆杀尽。初九,张调集团练2700人,会同城内清军围剿起义军。凤翔回众在崔伟的率领下,冒死与敌拼搏,首战告捷,击毙清军百余人,团丁死伤不计其数。九月十三日,由外地增援的3000清军会同城内官兵乡团约近万人分几路进攻起义军。崔伟部除正面迎敌外,崔则带马队向清军两翼猛冲。清军大败,乃龟缩凤翔城内不敢再战。
  在这几个月内,全陕各州县涌现了许多回民起义军领袖:东路有任武、洪兴、赫明堂、于彦禄、禹得彦、蓝明泰、马振纲、马彦英、阎兴春、冯钧福、陈霖等,西安地区有孙玉宝、马正和、马德兴、杨文治、毕大才及白彦虎;西路则形成了以崔伟为首的领导核心。他们先后在渭河两岸建立了起义据点,如东路的羌白镇、王阁村、苍头镇、乔店;西安府的沙河、广大门、渭城、塔底下、鱼花寨;西路的麻家崖、崔家洼等地。至此,同州、西安、凤翔、乾州,邠州等地起义军连成一片,互相配合,先后攻陷渭南、高陵、华州、华阴,围西安、泾阳,犯三原,攻咸阳,扑凤翔,横扫三秦数十州县,致使关中多为起义军所控制。
  三、清军围剿起义军
  清廷面对如火如荼的回民起义,深感“陕省为饷源所在,非有劲兵名将,难冀保全”。于是各地清军入陕剿回。先有甘肃提督马德昭、广西提督孔广顺带兵勇入陕,但无济于事。八月初,清廷令直隶提督成明带5000兵丁入陕,但在大荔县之战中,全军溃败,后收拾残部退驻朝邑,不敢轻举妄动。九月,钦差大臣胜保带步骑8000余人入潼关时,被东路起义军截击,死伤近千人。胜保慌忙退临潼,入夜时才沿南山小路入省城。此后,他率部在西安、咸阳、同州等地与起义军激战,屡遭惨败,只好龟缩省城,以勒索财物,淫乐挥霍为能事。其部众军纪败坏,在省城近郊以剿回为名,不分回汉,一律惨杀。乃至假冒回民,为非作歹,烧杀抢掠,回汉人民恨之入骨。不久,胜保被清廷“锁拿进京,如律赐死”。十一月,清廷令多隆阿为钦差大臣。二十七日,多隆阿军依仗洋枪洋炮的优势,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进攻王阁村、羌白镇等起义军据点。双方相持月余,多采用诱降办法,瓦解起义军斗志。个别起义军首领见死伤惨重,乃向清军交出军械投降,造成军民内部混乱,多军趁机用洋炮轰击羌白镇、王阁村。据点失陷后,多军烧杀抢掠。接着,多军围攻苍头镇,西安起义军孙玉宝带数千人东援,但中途受阻。苍头镇激战一个月,起义军内讧,清军攻占苍头镇。乔店、庞谷庄、沙河等起义军据点也相继失陷,起义军遂向西安退却。同治二年七月,当沙河失陷后,近万名回民老弱妇孺,因渡渭水不及,“皆投河而死”。此时,渭河以南只剩下孙玉宝部,因势单力薄,乃于八月下旬北渡渭水退守渭城。渭城南临渭水,北倚洪读塬。起义军在此设渭城府,并构筑城防工事,东西500丈、南北700丈。多隆阿于九月初集中兵力数路合围渭城,孙玉宝、马生彦等部与其激战4昼夜,于十三日城陷。多军入城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老弱妇女多被推入渭水溺死,回民死亡两万多。
  同州、西安府的斗争失败后,起义军民分南北两路撤退:北路由马正和、马生彦、马振纲等人带领,于九月初到礼泉,清军雷正绾等穷追不舍。十一月,起义军在邠州设埋伏,打败了尾追的清军后,进入甘肃的董志塬。南路在孙玉宝、禹得彦、赫明堂等人的率领下,向凤翔退却。时值隆冬,孙部等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多隆阿令陶茂林带精兵急驰凤翔增援,并亲率大军分三路包围云集凤翔的数十万起义军。孙玉宝、崔伟等率部退入凤翔北山,以“议抚”拖延时间,然后乘机退入甘肃。至此,陕西回民反清起义的第一次高潮结束。
  四、第二次反清高潮的形成
  同治三年(1864年)初,南北两路起义军被迫退出陕西战场后,会合于甘肃东部的董志塬。董志塬北至安化,南至宁州,西到镇原,东到合水,方圆数百里之阔。数十万陕西回族军民,离乡背井地溃退到这里,饥寒交迫,人心涣散。但一些起义军首领并没有被失败后的艰苦环境压倒,他们利用清军主力在陕西境内对付太平军而无力西顾之机,把失败后的军民组织起来,安排他们分住董志塬十八处,每处组为一个大营,边耕边战。大家推选孙玉宝和禹得彦为总元帅, 马正和、白彦虎、崔伟、杨文治、马生彦、毕大才、冯钧福、陈霖、于彦禄、赫明堂、蓝明泰、阎兴春、邹保和、马长顺等人分统各大营。董志塬十八大营的创立,使起义之初那种各自为阵的松散局面得以改善,加强了组织性和战斗性,同时也得到了暂时的休整。
  同治三年秋,十八大营各部纷纷出动,打击董志塬周围的反动政权。八月,崔伟率部配合孙玉宝夺取了固原州城。这是陕西起义军入甘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极大地鼓舞了陕西回族军民。清廷慌忙令雷正绾、曹克忠等部清军前来镇压。这时,孙玉宝以固原为根据地,自称为“大权平西王”,蓄发易服,与清廷势不两立。孙玉宝等人一边与清军对阵,一边组织骑兵马队,重返陕西战场。同治四年二月,在雷、曹两路清军的夹击下,由于张保龙、赫明堂等人暗降敌人为内应,以致固原城失陷。孙玉宝这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首领为掩护部下撤退而力竭身亡。
  同治五年春,崔伟、邹保和、禹得彦等人率五六万起义军重返陕西战场,分数路向西安方向进攻。参加这次反攻的还有甘肃回民军的李德仓、米贾、张非等部和不堪忍受死伤饥饿而溃变的清军兵勇。他们在陕西战场上与清军相持半年之久,不仅支援了陕北一带李双良、张俊等汉族起义军的斗争,而且在客观上也配合了西捻军进入陕西战场。
  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在“进甘陕往连回众,以成犄角之势”的战略指导下,张宗禹率领西捻军6万人向陕西进军。张部由马生彦等回军为向导,攻陷渭南。十一月,与清军大战于西安东十里铺,清军30余营皆溃,死者数千人,捻军乘胜围省城西安。甘肃境内的董志塬回民军趁机分数路重返陕西战场。同治六年初,回民军打到陕西腹地的蒲城、富平、三原、高陵、临潼、渭南一带,并占领了同官城。另一路回民军在崔伟率领下,联合甘肃回民米贾、张非等部及东乡、撒拉族武装,经陇州、千阳、宝鸡到凤翔,与西捻军仅一河之隔,二月十九日,西捻军北渡渭水,与崔伟部汇合,袭击清军刘松山、谭玉龙部。三月二日,西捻军东进乾州、礼泉,崔部派出人马随之。但双方又依战局变化,时分时合,令清军惊慌失措,声称“陕西东西两路同时吃紧,势难兼顾”。
  同治六年(1867年)夏,陕甘总督左宗棠率数万湘军分三路入陕。西捻军与回民军放弃攻省城的计划,回民军在凤翔、邠州一线作战,西捻军则自南向北,与活动于陕北的回民军及汉族起义军协同作战,至此在一年内,陕西战场上形成了“捻自南而北,千里有余;回自西而东,千里有余”的二次反清高潮。至秋,东捻军在山东告急。十月二十三日,在回民军的掩护下,西捻军自宜川渡黄河入晋。左宗棠率主力尾追西捻军而去。同治七年初 (1868年),十八营起义军趁陕防务空虚分几路东进陕西。崔伟、马正和、白彦虎、禹得彦等部先后活跃在凤翔、扶风、岐山、眉县、咸阳、宜君、三水、三原、临潼、渭南等地。清军无力反击,惊叹“渭河南北,贼踪已满。”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左军镇压了西捻军后,二次入陕,分5路进攻,崔、白、马等人带数万回民军与左军大战于邠州白吉塬,伤亡惨重,乃被迫退回董志塬。至此,陕西的第二次反清高潮结束。
  五、陕西回民起义的低落
  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左军对董志塬回民军发动大规模围剿。十八日,回民军在粮草断尽的情况下,于肖河镇计议,决定合并十八营为四大营,推白彦虎、崔伟、禹得彦、马正和为四大元帅。白、禹2人率部向宁夏转移,崔、马率精壮万余人董志塬断后掩护。二十五日,清军占领庆阳。二十七日,董志塬失陷,回民军及其眷属被杀或死于饥饿者“实不下二三万人”。四月,左宗棠进驻泾州,自居中路,刘松山为宁夏北路,李耀南、吴士迈为秦州南路,对陕甘宁青新回民起义军全面清剿。
  清军北路刘部首先对灵州金积堡周围500多座回民村发动了野蛮的烧杀。当地回民在马化龙的指挥下,与陕西白彦虎部联合,凭借交错纵横的沟渠和坚实的碉墙同清军殊死拼搏。同治九年 (1870年)元月十四日,刘松山被击毙,回民军大振,乘胜夺取了青铜峡口。与此同时,马正和等部由环县、庆阳等地再入陕,三水、甘泉、韩城、郃阳、高陵、泾阳、礼泉、乾州、延安、鄜州等地先后告急。左为此而受清廷严旨责斥,遂之全力围剿金积堡。
  南路陕回民军崔伟、禹得彦等部增援金积堡受阻后,将其家眷安置在河州,又东进陕西,以牵制围金积堡之敌。他们经陇州、千阳,宝鸡到凤翔陈村后,兵分东西两路:东路的禹部活动在扶风、礼泉、渭南、蒲城、白水、宜君等地;西路的崔部活动在宝鸡、千阳、陇州以及甘肃的秦安、清水、庄浪、隆德等地。
  同治九年(1870年)底,金积堡陷落。陕西回民军在血战中,弹尽粮绝,后以草根树皮充饥,马正和、杨文治等首领战死,陈霖、阎兴春、蓝明泰等部被迫投降,崔伟、白彦虎、禹得彦、毕大才等部退往青海西宁,部分回民军退入肃州(酒泉)、河州。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河州回民起义军被镇压和投降后,左宗棠坐阵西北枢纽兰州,全力围剿在西宁府的陕青回民军。八月,刘锦棠率清军主力进军西宁,陕回民军与当地马桂源兄弟起义军联合反击。双方激战50余次,历时2月之久,回民军的长矛大刀不敌清军的洋枪洋炮,白彦虎、禹得彦、马本源均带枪伤指挥作战。十月十九日,西宁陷落,马桂源部败退巴燕戎格。
  西宁战役失败后,陕西回民军精壮损伤惨重。崔伟、禹得彦、毕大才等人被迫放下武器“就抚”,以换取随军到西宁的两万老弱妇孺的生存——被押送平凉、秦安、清水等县,而拒不投降的白彦虎则率2000余人向肃州(酒泉)败退。
  六、最后的斗争
  同治十二年初(1873年),白彦虎部突破有5营清军防守的扁都口,经山丹、东乐至甘州城外(今张掖),清军尾追。三月初,白部至肃州郊外的塔尔湾,试图解城内马文禄回民起义军之围,但因势单力薄,加之粮草奇缺,乃被迫翻越文殊山,出嘉峪关西行,经敦煌入新疆哈密。
  当时北疆以陕西回民妥明为领袖的回民起义军杀死了都统平瑞和提督业布冲额,占领了迪化州。白彦虎部入疆,就是投奔妥明的。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刘锦棠率清军入疆,相继攻占阜康、古牧地、玛纳斯,白部且战且退。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刘部攻占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被俘的阿古柏外国侵略军大总管等军官,同声代阿古柏乞降,愿缚献白彦虎以赎死。白彦虎为求生存,曾暂与阿古柏结盟,但时刻有所提防。因此,阿古柏被清军杀后,白部即走南疆,刘部则穷追不舍。白无奈,乃派人进入沙俄用重金买路求生。光绪三年(1877年)十月,白部数千人由喀什噶尔西北经纳林河桥逃入俄境,从此结束了历时15年的陕西回民起义。 
  陕西回民起义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北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一章 揭竿而起的反清斗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