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习俗简述
马玉琪
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来自伊斯兰教义和《圣训》及阿拉伯社会的一些古习,还有在中国广大土地上同汉族人民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中国的回族人民虽然居住分散,但风俗习惯是大同小异。
节日及纪念日
回族同其他信仰伊斯主教的民族一样,都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开斋节”亦称为“肉孜节”,在回历十月一日举行。“古尔邦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举行。两大节日相隔70天。节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大搞卫生,准备节日食品——炸馓子、炸油果。节日清晨还要炸油饼,烩粉汤。男性教民都要去清真寺“聚礼”。过“古尔邦节”时,有条件的人家都要宰羊(过去还有宰牛的)。宰羊的限期为3天。肉可分为3份,1份散给他人,1份请客诵《古兰经》,1份留自己吃。节日期间要求教民服装整齐、清洁,还要走亲访友,互相祝福。“开斋节”之后的100天为“阿夫拉日”,大多数的回族人民都要吃7种粮食做成的粥(即大米、绿豆、黄豆、玉米、菜豆等),清真寺内还请客涌《古兰经》,赞圣庆祝。
回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日(穆圣诞辰日)。
禁忌
回族的禁忌较多,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圣训》的规定。但现在已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例如:不食猪肉、骡子肉、驴肉、马肉以及凶禽猛兽之肉。任何家禽和牲畜被宰时流出的血浆都在禁忌之内,不能吃、喝。未经高呼“安拉”之名宰割的动物也禁忌食用。禁食鸦片、吗啡、海洛因等。烟酒亦为禁物,但现时不甚严格,好多年轻人都在吸烟。赌博是严格禁绝的。凡是禁物既不能吃,也不能买卖。
大小净
洗全身称大净,洗身体的局部称小净。回族人很讲究卫生,常做礼拜的中老年人每日的五次礼拜都要小净。读《古兰经》、送葬也要小净。但小净在大净之中,没有大净,小净是不成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是常做大小净的,一旦大净失去立即要洗,否则是不出远门的。
怎样的情况下失去小净?那就是:大小便、排气、出血、疮伤流浓血、呕吐、昏晕、疯癫等。
洗小净的程序是:洗手、洗两便、又洗手、漱口、戗鼻、洗面、洗两肘、抹头、抹耳及颈、洗两脚等。
怎样的情况失去大净?那就是:梦遗出精、夫妻同居、月经、分娩等。
洗大净的程序是:洗手、洗两便、又洗手、漱口、戗鼻、洗面、洗两肘、洗头、洗周身、洗两脚等。
回族中老年人很讲究沐浴。他们认为沐浴为万功之入门,做小净用汤瓶不用脸盆,做大净以沐浴为甚。
经名与葬礼
回族人有一习惯,即在婴儿出生后三天,请阿訇念经取名,谓之“经名”;孩子长大到读书时再起大名,谓之“学名”。出生后30天请客做满月,到了一岁则要吃“岁岁面”。男孩七岁时要进行“割礼”,女孩则要扎耳眼。
回族主张速葬,其葬礼一般讲是简单的。先在病人病危之际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其次是病人咽气后,守护者即瞑其目,合其口,顺其手足,置遗体于洁净的土上。亲朋故友前来吊唁、送钱、送羊、送面、送油等以资助葬费,但不送花圈和挽联。在送葬前必须以洁净的温水洗濯遗体,穿“卡凡”(用两块写有经文的白布裹之)。这时请阿訇、满拉及念经的人站个圆圈,用《古兰经》转“乃率斯”。给每个接《古兰经》的人散钱(以资还补亡人在世时耽误的念、礼、斋、课、朝),之后把亡人移入“塔布匣子”,抬到院子的西端,头北足南。送葬者自动排成整齐的南北行,在阿訇的率领下屏声静气站在“塔布匣子”的东边,面向西给死者站“者那则”,也可说是给亡人开追悼会。送葬时妇女不去送殡,不去坟地。回族埋葬不用灵柩实行土弊。坟深4至5尺,长6尺,宽3尺。离坟底1尺处依西首穿穴,穴口深3尺,穴内南北长6尺,高3尺,上圆如弓背,下方为弓弦,将遗体置于内,枕北,足南,面西。坟内不放任何物体,穴口也不用砖石木料砌筑,只用上坯堵起,然后填实直坑。地面上堆成南北方向的鱼脊形坟堆。亡人入葬时,阿訇、满拉(学生)和其他人跪在坟前诵读《古兰经》,高声赞圣,送葬者环跪在坟的周围聆听。待坟包堆起,《古兰经》也已读完,算送葬完毕。此时主人请送葬者到家聆听阿訇诵《古兰经》,赞圣已毕,吃粉汤、油饼以谢大家。回族在送葬时有施散钱财的习俗,富者多散,贫者少散,量力而行,没有定额。葬后亡人生前的衣服基本上都要散给鳏、寡、孤、独、无依无靠或贫穷者。葬后的7日、40日、100日、周年都可请阿訇及亲朋故友来家中诵读《古兰经》,赞圣纪念。
无依无靠或者外乡人亡故后,回族群众都会自觉自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助,料理丧事。
饮食
回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从事农业者较多,居住在城镇的多数都从事饮食服务业。在党的搞活、开放政策指导下,大批农村回族青年进城经商。凡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熙熙攘攘的闹市,都可以看到头戴白帽,身穿白衣的回族男女叫卖着自己的美味食品。小吃名目繁多,如炒面、烩面、拌面、清汤牛肉面、氽汤肉、羊羔肉、粉条汤、杂粹汤、饺子、包子、馄饨、凉粉、凉面、酿皮子、火烧、油酥馍、油糕、油饼、麻花等等。这些小吃不仅是回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也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这些小吃卫生、经济、实惠、可口,更受到进城赶市的农民和来往旅客们的欢迎。
回族人民家庭饮食:一般是拉条子、揪片子、臊子面、汤面条、大米饭、蒸馍、香豆花卷。也爱吃饺子、包子等。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炸油果、炸油饼、烩粉汤等。
回族人喜爱喝茶,一般以砖茶为主,但老年人多爱喝湖南花茶和熏茶,并要加方块白糖。
回族是好客的,招待客人多用盖碗盅子泡湖南茶和熏茶,除放白糖还要加红枣。个别人还要加核桃仁。桌子要摆13花的干果子(葡萄、杏干、核桃仁、花生、瓜籽、方块糖、水果糖等13样)。一般把请客吃饭称请客“喝茶”,可见对喝茶是很重视的。
回族人民过去办红白喜事,摆宴席惯用碗儿菜(又称“九碗三行子”,即碗蒸菜)。平时招待客人是4碟5碗,其中必有1碟子或1碗红烧肉或者凉拌鸡肉。现在办喜事一般都是8至12盘子,但由于禁酒,所以不上小菜。肉食只限于牛肉、羊肉、鸡肉和鱼肉。
服饰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服饰也有了大的突破和改变,特别是男女青年的服饰追求时髦、新颖、大方、合体、美观,同汉族青年的服饰没有多大区别。但老年人还保留着过去的某些民族特征。
解放前回族青年妇女都要穿大襟绣花外衣,旗袍、旗夹、绣花胸兜、绣花围裙、绣花鞋,喜欢佩戴玉石手镯、金戒指、金耳环。殷实人家妇女还戴金胸花、金发卡、金笼子、金手镯等。未婚少女一般都梳一条辫子,已婚妇女要梳两条辫子。老年妇女喜欢穿青色布料衣服和白色衬衣,脚上爱穿白色袜子和黑包平绒布鞋或条绒布鞋,蒙白色盖头或青色盖头,穿大襟上衣和大档裤,爱扎腿带(膑骨上边裤口和袜口扎在一起)。中年以上男子多戴小白帽,爱穿白色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到了中年还多留须。阿訇和常做礼拜的老年人则戴白色、黑色、紫色和绿色的金丝绒平顶帽,多穿黑色的外衣和呢子大衣,多穿皮袜子和套鞋。
礼貌
回族人民讲究礼貌,晚辈见长老要说色俩目:“安色俩目而来孔”,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孔目色俩目,吾热罕买同拉希”。前者的含意是:“祝福你平安”。后者的含意是:“平安在你上,真主慈悯你”。年岁相似的人见了面互相说色俩目问好。有些人说色俩目之外还要攥“梭勒哇提”(两人的双手紧握后,再从自己的额部抹到下巴),表示亲热和敬爱。如双方动干戈或吵嘴生气之后,愿和好时,以攥“梭勒哇提”,表示向真主作证我俩和好。这种礼节对穆斯林之间的团结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妇女见了阿訇和长辈也说“色俩目”问好。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六章 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