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爱好清洁
喇海青
回族是个爱好清洁的民族,这一良好的生活习俗是在回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回族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富有宗教哲理,而且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每一个穆斯林都必须遵守。伊斯兰教关于清洁卫生的规定,逐步演变成为回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得以继续保持和日益发扬。
回族群众爱好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由来已久,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不但要注意外表言行和生活环境的清洁,而且要从意念上达到“清洁”的程度,因而回族清洁卫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和伊斯兰教的源渊关系。回族有句俗语叫做“常洗大小净,百病难以生。”其中所谓的“大小净”,就是伊斯兰教对每个穆斯林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古兰经》中曰:“信仰的人们呀!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骨。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出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真主不欲使你们烦难,但他欲使你们清洁”(第5章第6节)。又说:“礼拜寺内有许多人,爱好清洁,真主是喜欢清洁之人的”(《圣训》第9章第108节),因而除礼拜时必须作大小净外,每个穆斯林身上不能无时无水,一旦失去了大净,就该立即沐浴,以洗涤身上的污秽,清除认为本身不洁的意念。伊斯兰教规定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就要给婴儿进行“洗礼”,即作大净,表示洁净地来到了人世,成为一名穆斯林。孩子长到一定年岁时(一般是女孩9岁,男孩12岁),开始赋予了穆斯林在一生中所完成五项功课的使命,作大小净也随之成为例行的功课。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不一定在坏了大净的时候才去作大净,而认为每7天洗一次大净最佳。穆罕默德说:“每个成年穆斯林每7天大净一次,是对真主的应尽之责”(《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第47页)。穆斯林去世后,对“埋体”(尸体)也要作大净,以示干干净净地去见真主。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经常沐浴的规定,不但使人清洁卫生,而且可以清除人们紧张劳动、工作之后的疲劳,振奋精神。因此,这一来源于宗教的规定,逐渐演变为回族一种优良的风俗习惯。
回族讲究清洁,还包含着更多的道德修养的内容。穆罕默德说:“外清内洁,是信德的一半”(《圣训》第56页)。“内洁”,就是要求人们通过洗大小净,以剔除邪念、私欲,加强信念,以防妄行,使内心世界达到一种清洁的程度。因而,现在回族洗大小净,不仅为了使表面清洁,更重要的是通过洗大小净,可以修炼自己的美德,使自己成为一个表里纯洁的正派人。回族每洗一个部位都要相应地联想到一个实际行动。比如洗手时,要想到戒偷盗,不拿不义之财,要靠双手勤劳致富。洗脸时要想到顾全体面,羞于干见不得人的事。洗脚时,要想到防止走邪道,要踏踏实实地走正道。漱口洗耳时,要想到不能说坏话、造谣中伤、诬陷他人,不能妄语闲言,不听脏话,不偏听闲话等等。总之,回族通过洗大小净,要“净化”自己的内心,以便使自己成为一个内清外洁的人。
回族除常洗大小净的卫生习俗外,也很重视个人服饰、仪表和人体各个部位的清洁卫生。这些习俗,都与伊斯兰教教规有关。《古兰经》说:“你们应当经常洗涤自己的衣服”(第74章第4节),认为“白色最洁最美”,白色象征清白、吉祥,是幸福的象征。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礼拜时,不但要人体净,还要衣服净,处所净,穿着要整洁。因受这些教规的影响,回族平时很注重勤洗衣服。经常上清真寺或在家礼拜的回族,更讲究衣服的清洁,如果内裤被尿滴沾湿或外衣、外裤溅上污水等,要立即换下来清洗。回族为了清洁,喜欢穿白衬衫,戴白帽,缠白头巾。有的老人喜欢穿白袍,老太太喜戴白盖头,尤其到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主麻日(星期五)时,参加礼拜的回族群众一般都要穿整洁的衣服,有的人还要穿上白色的袍子。为了隔绝臭气,使得礼拜的环境清洁,他们一般在身上洒上香水,这样做被认为是“圣行”。回族在裹埋体(尸体)时用白布(“卡凡”)缠裹,“卡凡”上也洒有香水,尸体的鼻孔、指甲缝、口腔内要放上麝香等香料以避臭气、虫子等。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要常剪指甲、理发、净腋毛和脐下毛等。因而,回族不允许留长发和长指甲,因为手每天要接触东西,容易沾上细菌,尤其是指甲缝会藏下污垢,极不干净,能常剪指甲、勤洗手,就能防止将细菌带入口内。回族的这些习俗,既是为了清洁卫生,也是履行“圣行”的宗教功课。
回族在饮食方面的卫生习俗,也与伊斯兰教有着直接关系。《古兰经》说:“信教的人们呀!你们要食用我所赐给你们的洁美的食物”(第2章第172节)。穆罕默德说:“食一口不洁之物等于废40日的功修。”回族受这些教规的影响,禁食的东西很多,不过最主要的有四种:猪肉、自死物、血液和酒。伊斯兰教规定:凡是自死的动物,既便是牛、羊也不能食用。因为自死物的血液没有从体内全部流出,而血液中难免存有某种病毒菌之类的东西;即使因屠宰而流出的血液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不能食用,以防传染疾病。伊斯兰教除了禁食猪肉外,所有不反刍的动物都在禁食之列,如驴、马、狗等。狮、豹、狼等残暴动物和奇形怪状的动物也不可食。
回族还有美化环境的优良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也与伊斯兰教有一定的源渊关系。回族讲究居住院落的清洁,倘若你有幸进入甘肃回族聚居的城乡,就会看到:不论是一幢幢回民庭院,还是一座座清真寺,一一扫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回族妇女,她们十分勤快,一般在天亮时分就把院落内外洒扫干净,样样东西拾掇得井井有条。因为回族中有不少人在每日天亮前去清真寺做晨礼,晨礼后若看见谁家的门前还没有洒扫,显得不清洁,大家就会耻笑之,认为那家人很懒,晨礼完了还在睡觉。这也有宗教方面的因素。伊斯兰教讲,有无数个天仙充满人间,如谁家不清洁、龌龊的话,天仙就不会光临,不能带来吉祥与幸福。尤其在早晨晨礼前不将院落和屋子收拾干净,天仙就会从门前流泪而辞。受此影响,回族妇女更注意房内的清洁,她们将屋子打扫得窗明几净,瓶瓶罐罐擦得铮亮发光。回族妇女更讲究厨房卫生,她们把碗、碟、勺等盛食物的器皿翻扣在架板上,擦碗的抹布洗得干干净净,洗碗的污水不乱泼乱倒。她们在扫地时也很讲究,往往先用汤瓶洒水,然后将扫帚压低轻轻地扫,以免尘土飞扬,污染环境。
清真寺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也是回族群众聚会的地方。各个清真寺都有一个“穆杂非”(寺师傅),每天将礼堂、水堂、庭院洒扫干净,堂内柱子、门窗、玻璃都擦得闪闪发亮。寺内不乱修饰、不乱张贴,显得庄严肃静。
回族还爱好养花。伊斯兰教义中讲,花在早晨开放时,其各种颜色是由天仙们描绘的,家里花多,会引天仙们光临,能带来吉祥、幸福和欢乐。因而,回族不但喜欢养花,而且对花特别珍爱。在甘肃省的临夏、张家川等回族聚居的城乡,夏天你能在某一个回民庭院的花圃中,领受沁人心脾的芳香,冬天也可在回民家中,欣赏到鲜花的美丽。
总之,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履行伊斯兰教中有关清洁卫生的规定,逐步养成了爱好清洁的心理因素,使之成为他们的民族特点。
《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第六章 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