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邓宝珊与第一次榆林战役

甄载明


  一、邓宝珊与榆林
  榆林,原为陕西封建军阀井岳秀的老巢,他从民国初年即在此盘据。1936年井岳秀死后,由其部下旅长高双成继承。高死后,部下左世允接领其事。邓宝珊到榆林是1937年秋,即抗日战争开始之后。
  七七事变后,华北的山西和察、绥等省相继紧张,榆林在军事上的地位颇为重要。邓宝珊原任新编第一军军长,驻防兰州。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把驻甘肃的新编第一军、第一六五师及驻榆林的第八十六师编为二十一军团,以邓为军团长,并兼第二战区北路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为傅作义),令其进驻榆林,堵击西侵日寇。邓奉令后,仅率参谋长俞方皋等三数人飞榆,所属新编第十一旅随后开往陕北三边,第一六五师开到陇东西峰镇时,即奉军委会电令停止待命。邓抵榆时,太原及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察、绥两省政府及所属机构、地方部队等,均纷纷逃往榆林地区,蒙旗王公一时十分恐慌。邓一面安置流亡,并编了五个游击支队,进驻包头黄河沿岸;一面与傅作义、阎锡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密切联络,加强了晋西北的防御部署;还与八路军后方部队取得联系,稳定河防。使混乱动荡的局面,日趋安定。同时将百灵庙供奉的成吉思汗的灵,运往兰州,安放在榆中兴隆山,奠定了蒙古人民内向的心理。8年来,邓一直坐镇榆林,其所部除新编第十一旅和高双成的第二十二军(第八十六师改编)外,尚有察哈尔第一游击军张励生部及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极力策划反共,胡宗南统率的数十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包围形势,伺隙而动。榆林位于边区北面,对包围边区,形势重要,因此胡宗南对邓宝珊推崇拉拢,邓每至西安,胡优礼备至。1944年高双成病故,胡借吊唁高丧,亲赴榆林,力图交好于邓。与此同时,邓对延安方面,藉往返西安之便,两次为毛主席接见;王震同志也曾两次到榆林访问。这些对邓的思想很有启发。邓也研究共产党的理论及各项政策,对比国、共两党所作所为,对共产党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1946年蒋分石撕毁“双十协定”,决心进行反人民的内战,曾电邓绕道宁夏赴渝参加“六届二中全会”。邓却有意从延安经过。蒋介石在重庆黄山官邸召见邓时,问他对“戡乱”的意见,邓说:“我愿把领袖拥护成华盛顿,不愿拥护成拿破仑”蒋未置理。会后邓回到陕西三原家中,表示不愿再去榆林,以免卷入内战漩涡。胡宗南过去对邓多方拉拢,但总顾虑邓不为己用,当邓表示不愿返榆时,胡便借此机会派心腹董钊以“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时邓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名义,赴榆坐镇。
  董钊到榆林后,原想代替邓的地位,由于榆林部队数目不多,且有浓厚的封建地方观念,故董虽与第二十二军军长左世允为同乡,而左部总以董为国民党中央直属,又系只身来榆,乃外迎而内拒。董在榆半年,除到各地视察过一次部队,在城郊修筑了一些防御工事之外,无其他建树,嗣即返回西安。并向胡宗南建议,榆林军事仍以邓去为宜。因此胡再三促邓返榆,邓不得已又回榆林。邓回榆不久,新编第十一旅代旅长曹又参在三边起义,参加了解放军,这件事当时邓也很感意外。此时解放军有围攻绥、包模样,傅作义一再电邀邓去帮助。邓和傅交谊素笃,且为逃避榆林的困难局面,遂毅然赴包。绥、包解围后,胡宗南坚决要邓回榆,邓无奈回榆。这次返榆不久,相继发生了陕北保安副指挥官胡景铎在横山起义及第二十二军李含芳团在高家堡被解放军解决两事,榆林情况,日趋紧张,这时不仅胡、傅等不允许邓离榆林,第二十二军各将领及城内群众也都不愿邓离去。这样一来,邓就被卷入围攻陕甘宁边区的战火中了。
  抗战期间,延安方面对邓也极力争取,邓每过延安,中共都给予热情招待,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接见,并在政治上给他很多启示。邓对毛主席素极向往,从此更增强了他的钦敬心理。萧劲光、王震、南汉宸、陈其涵诸同志也先后几次到过榆林,并经常信使往还。当胡景铎同志起义之后,在榆林以第八十六师师长徐之佳、行政专员徐玉柱为代表的一伙反动头目们,紧锣密鼓积极作战争准备,且奉胡宗南命发动军民在榆林城南修筑了飞机场,又向城内调运粮食,因而引起了中共方面的注意。在孔从周起义和赵寿山进入解放军中原军区以后,边区曾派刘绍庭先生(曾任第八十六师参议,当时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携朱德总司令和续范亭的信到榆见邓。续与邓私交极深,以前曾任邓的参谋长,他给邓的信中,分析了当时局势,劝邓起义,要邓当机立断,表示态度,但邓仍犹豫未定。
  二、榆林第一次战役前国民党军态势
  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向延安进攻。为了要榆林驻军配合他的攻势,派其副长官高桂滋飞榆,研究加强榆林防务,并确定空运整编第二十八旅增援榆林,妄图收分进合击之效。高走后,胡派其高参蔡某常驻榆联络。当董钊的第一军向绥德进军时,胡电令榆林出兵分两路南下会师,一路由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米脂直趋绥德;一路由响水、石湾、周家崄趋瓦窑堡与第二十九军刘戡部会师。电尾并有“陕北共军,基本溃散,望榆林协力去擒中共领导人,以成不世之功”等语。邓对此电未予置理,认为以胡部数十万之众,尚扑一座延安空城,榆林有何力量与共军较量?且邓内心不愿与共军作战,但又不能不虚予应付,因此派了少数部队,分为两部,一部驻鱼河堡,一部驻响水。当时松林原有部队为第二十二军,军长左世允,下属第八十六师,师长徐之佳(浙江人),共三个团,第二五六团由副师长张云衢兼任团长,第二五七团团长高凌云,系高双成之子,以上两团驻榆林及其附近。第二五八团团长杨仲璜,驻神木;新第十一旅(重新组建的)旅长于建旟(山西人,原邓总部副参谋长),共两个团,第一团团长王永清,驻榆林西北的红墩至乌审旗(今内蒙古境内)之线,第二团团长周效武,驻三岔湾。第二十八旅两个团,旅长徐保,第八十二团团长刘松山,驻归德堡至鱼河堡之线,第八十三团团长敖明权,驻榆林南城及城南凌霄塔至五里墩(掩护飞机场)。还有陕北保安指挥官胡景通,名义上也有两个团,一为段宝珊团,驻榆北120华里之十八尔台;一为张志亚团,驻榆林城北北岳庙,但都残缺不齐。当时榆林城内尚有陕北警备司令部,左世允兼司令,副司令为张屏藩,是一个空架子,没有部队。邓宝珊的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参谋长为俞方皋,副参谋长为尹志伊,政治处处长为朱耀武(后调为蒋介石的侍从武官,由谢之方代),还有个配属单位“调查室”,负责者为郝杰三。直属一个特务营,营长为王子瑛。
  胡宗南虽然增兵榆林,再三电促榆林作各种作战准备,第二十八旅大修其城南凌霄塔高地的防御工事,并进行新武器的演习。但邓此时十分苦闷,内心虽极力不愿打仗,但又不能不备战。他的总部办公地点原在城南金刚寺旁的桃林山庄。当胡景铎起义后榆林一度紧张,左世允坚邀邓入城驻其军部,此时又搬回原地。为了了解各方面的形势,特别指定了老电务员蔡希廉,固定一座电台,每晚专收新华社新闻。因此邓对国共战争的全面形势,尚有了解。当解放军退出延安后,胡宗南满以为肃清陕北共军,不成问题。但榆林方面对解放军情况比胡军要了解得多,认为解放军决不会轻易放弃陕北,陕北人民已经完全组织动员起来了,像铜墙铁壁一样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断定胡宗南一定要吃亏。当胡宗南的亲信徐保到榆林后,多次建议邓作出击准备和防守措施,邓虽口头答应,但不予置理。徐保虽心怀不满,但亦无可奈何。因邓与徐保的岳父武勉之,为当年国民二军的老同事,友谊至深,徐保以前在胡宗南第一师任团附驻防兰州时,曾以子侄礼常赴邓处,邓亦以子侄礼待遇之。胡宗南之所以派徐来榆,还有监视邓的意图,所以徐保对邓虽比较尊重,但意见毕竟不能相投。由于整个局势的发展,国民党的失败迹象,越来越清楚了。邓经常把扣押在榆林的伊克昭盟工作人员赵通儒,从陕北国民党党务办事处拘留所中提出来研究和讨论国内局势,并给赵赠送衣物。他处处流露不愿与共军作战的意图,希望榆林置于陕北战火之外。 
  三、榆林的前哨战——三岔湾之役
  1947年8月2日晚,邓在榆林忽然接到一份情报,“彭德怀率领陕北主力七个旅,正向榆林挺进中。”邓看后对僚属们笑着说:“共产党对榆林还用得着这样大的兵力!他们真要进榆林,也不一定要使用武力。”他不相信解放军会攻榆林,认为他和边区有一定交情,中共果真要占榆林,总该先派人打个招呼,所谓“先礼而后兵”,今突然出兵,他总觉得不会是事实。但接二连三的情报,证实战争已近在眉睫了。邓才感到不安,心情十分沉重。8月4 日,邓在他的桃林山庄宴请新编第十一旅营长以上的官佐,并即席表示,调他们回城,驻在金刚寺附近,必要时用以自卫。此时第二十二军及第二十八旅诸将领建议,将外围据点放弃,集中主力固守城郊。当晚10时,已侦悉解放军先头部队将到镇川堡和响水附近。遂决定把驻鱼河堡、米家园子、归德堡的第八十二团向城内集中,除神木驻军外,其他外围据点一概放弃。5日,邓召集左世允、徐之佳、张云衢、徐保、于建旟、俞方皋等开会,研究城防部署,确定:第二十二军防守榆林城东、西、北三面及北关一带;第二十八旅防守南城及城外凌霄塔、三义庙、飞机场阵地;新编第十一旅第二团由三岔湾撤回,防守金刚寺、桃林山庄。是日情况更趋紧张,据侦悉解放军教二旅、三五八旅等三个旅,已由镇川堡向榆林前进中;金明寺、打火店、青云山一带,也有解放军三个旅直插榆林;沿无定河到响水,有一个旅向我右侧前进中。在这种严重情况下,邓即下了集中命令,分别令徐保速以电话命令该旅第八十二团立即由鱼河堡撤回;于建旟令新第十一旅第二团在晚十二时撤离三岔湾。但由于第八十二团存放归德堡的辎重转移费事,连邓日常坐的小吉普车都调去装运,直至6日早晨4时,第八十二团尚有一个营和最后一批辎重,被解放军在三岔湾的公路上截获;新第十一旅第二团由于于建旟答应了徐保三岔湾掩护第八十二团到达后,一同撤回的诺言,因此该团也留在原地,因为天已大亮,该团团长周效武怕和第八十二团一起行进,认出他们过去所拉第八十二团的士兵,发生麻烦,遂决定由团附慕寿山先率第一营经赵庄与驻该处的第三营一同绕道尤家湾,径返金刚寺,自己率第二营断后。当慕寿山率部到达赵庄附近时,解放军已与第三营接触,这两个营便连接一起,在解放军猛攻下仍退回三岔湾。此时三岔湾周效武所率的第二营与第八十二团的一个营,已为正面解放军所包围,遂展开激烈战斗。该团初时尚能支撑,但解放军后续部队颇多,该团无法突围,乃进入碉堡抵抗,惟碉堡内的射击设施,原系按捷式重机枪所做。该团所持为七六二式机枪,工事不能使用,不得已又在碉外壕沟内抵抗,被解放军猛烈炮火和数度肉搏所击溃,战斗至下午3时,全部被歼灭。第一营营长萧炳南、二营营长魏长林被击毙,团长周效武受伤被俘,团附慕寿山、第三营营长张梯青及第八十二团第一营营长张某均被俘。是日自晨至午桃林山庄和榆林城内均能听到三岔湾猛烈的枪炮声。左世允、徐之佳、徐保等再三打电话请邓进城,邓在无可如何之中,才离开了桃林山庄。
  三岔湾的战斗,给邓的刺激很大,他决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共产党打仗。不得已打起来了,首先牺牲的却是自己带出来参加抗日战争的家乡子弟(周、萧、魏、张、慕都是甘肃人)。邓离开桃林山庄那天,面色阴沉,行前还亲到各办公地点巡视了一遍,此时金刚寺上边沙梁后已有枪弹穿屋而过。我们遂蜂涌随邓步行进城。当我们走到榆林南门时,回头看见桃林山庄以东南峁庄一带,解放军的红旗已飘扬在沙梁上。
  四、第一次围城
  1947年8月6日,因三岔湾的四个营全部覆没,榆林城便陷入解放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日下午,邓宝珊在城内一所基督教堂的道堂内召开了军事会议,重新布置了榆林的城防:东北城垣、北关住宅、东关东岳庙阵地,由第八十六师负责,副师长张云衢任指挥官;南城城垣由第二十八旅第八十二团负责,团长刘松山任指挥官;南关凌霄塔阵地、飞机场及三义庙等处,由第二十八旅第八十三团负责,团长敖明权任指挥官;西城分为两段,大西门南北由保安第十三团张志亚负责,并为指挥官;小西门南北由第二十二军辎重营负责,由榆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张博学为指挥官。其余总部、军、师、旅直属部队和由三岔湾逃回的第十一旅官兵200余人均为预备队。另令总部军医处处长杨介丞负责组织裹伤所、救护队等。榆林县长萧履恭还组织服务队,专门运送弹药。同日傍晚,邓偕徐保等亲赴各城及主要阵地进行巡视,并向西安、北平等地报告了被围及防御情况。当晚8时以后,突然阴云密布,9时许开始下雨,愈来愈大,彻夜未停。除风雨声而外,终夜十分安静。
  7日入夜,城周围利用炭笼照明,每隔一垛口,即悬一燃炽炭火的铁丝网笼,10公尺以内照得通明。9时左右,解放军首先发起攻势,以南关凌霄塔为重点,特别是榆溪河西岸的几门小炮,连续向东北城守军轰击,十分激烈。攻城炮火时紧时松,直至天明始息。当夜飞机场守军溃退,拂晓前三义庙亦被解放军炮火击毁,守军撤至榆阳桥旁窑洞内;北关的官井滩阵地亦被迫缩小;东门外的东岳庙亦为解放军所占领。是夜守军伤亡约200余人。
  8日晚,解放军于10时左右开始攻击。是夜北关的官井滩阵地为解放军占领,在东北城,解放军曾用云梯爬城,守军用手枪堵击,终未得手。天明攻击停止后,第八十六师副师长张云衢自告奋勇,组织敢死队出城突击,迫使东岳庙及官井滩的解放军后撤。由于两夜的伤亡,守军兵力已感不足,遂决定将北关的官井滩阵地放弃,南关只守凌霄塔一处,其余附近阵地,亦均放弃,下令拆除、焚毁了南北关民房和东门外的东岳庙、小西门外的龙王庙,扫清射界。城内因伤兵拥挤,下令各学校教室、宿舍,能腾出者全部作临时医院。并电请西安从速派飞机空投弹药。9日晚解放军攻击情况如前,惟东北城较以前两夜更为危急。
  10日夜10时,解放军开始攻击,其攻击重点与往夜不同,在城外西南榆溪河西岸高地新设炮兵阵地,向西南城守军及城内东山轰击,掩护西南城外解放军爬城。几夜来西城上战况比较缓和,军心松懈,当夜突然遭受攻击,西城小西门一带,死亡枕藉,不能支持,及至11日早3时许①,解放军一部将小西门用炸药轰开,猛扑进城。适新编第十一旅参谋长石佩玖率其由三岔湾逃回之第二团官兵200余人,由西南城角赶到,猛扑到城门顶上,以手榴弹猛烈向城内外轰炸,从而卡住了小西门。邓据报后,一面即令总部特务营营长王子瑛率领侦察连从正面堵击;一面又令第二十八旅工兵连沿西南城墙向北截堵。因西门内没有居民,大部为池沼地,攻进城内的解放军因增援不及而受阻,但仍有少数战士进至邓的指挥所附近,投弹射击,英勇战斗,一度引起国民党军官兵极大混乱。是日晨榆林国民党军在小西门死伤近百人,第二十八旅工兵连长被击毙,侦察连长赵荡重伤。
  11日天明,太原阎锡山曾有电致邓,大意是:“此间今晨纷传榆林失守,顷查贵部电台照旧,请告详情。”经此一役,城内守军都着了慌,且伤亡与日俱增,城内东山一带空地,几变成墓地,各学校住满了伤兵,空投弹药,多坠落城外,反为解放军所获。第二十二军军长左世允为了振饬军威,把失守小西门的连长杨某枪毙了,撤换了张博学,而以石佩玖为西城指挥官。11日夜西城战况比昨夜更为激烈,榆溪河西岸的解放军炮兵集中向小西门轰击,南城凌霄塔附近高地上的解放军以机枪射击小西门城上守军,掩护城外解放军架云梯爬城,城上守军伤亡惨重,石佩玖团的传令班只剩了一人,排长伤亡了半数,城内秦腔演员、名武生唐理民亦被击毙,终以城墙炮台下的重机枪火网,不断交叉扫射,解放军仍未得手。是日晚,收到了胡宗南派来支援榆林的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长钟松的电报说他正率第一二三旅、一六五旅,由山东华池沿长城星夜赶进,邓才松了一口气。
  12日晨,发现解放军已全部撤离。当日下午2时许第三十六师先头部队,已到城下,于是榆林解围,城门开放。钟松进了榆林,邓留他驻在城里,但他以奉令要南下配合第二十九军夹击米脂以北、葭县地区的解放军。只留下军需人员,候取西安飞机送来的经费,匆匆随军离榆东去。第三十六师东下后,钻进了解放军布置在沙家店的口袋里,第一二三旅和一六五旅均被歼灭,钟松仅以身免。解放军取得了继蟠龙之后的又一次大捷。
  五、第一次解围后的榆林
  解放军第一次围攻榆林的结果是解决了胡宗南的两个整编旅。而国民党却对榆林之侥幸未失,大肆喧染,各方贺电如雪片飞来。但邓对此却感到负担很重,因战后榆林,满目疮痍,且城内军民粮食亦极困难。除一面组织卫生队,掩埋阵亡人员外,一面分电绥远、陕西省粮食部门调运粮食。在邓正忙于善后之际,西安胡宗南忽派其随从副官一名,乘运输机一架飞抵榆林,手持胡宗南的亲笔信找邓。邓看胡来信之后,叫副官处给来客购赠狐皮袍子一件,并亲自陪同吃饭,还亲自写了复信,当日即打发来客原机飞回西安。直至将这个不速之客打发走了之后,邓才笑着对我们说:“不知什么人给胡打了小报告说,榆林城内许多高级人员通敌,所以胡派飞机来提,他还开了个名单,其中有张屏藩(陕北警备副司令)、胡景通(陕北保安指挥官)等40余人。”可惜邓在阅信之后就把原件撕毁了。
  榆林解围半月后,因运城吃紧,驻榆第二十八旅空运增援。此时,解放军仍然在陕北各地捕捉胡军,榆林危机仍旧存在,此次虽城池未失,但城南归德堡迄东南青云山一带,已成为解放区,榆林成为一座死城,只有通往包头的一条道路,中间要通过几百里的鄂尔多斯草原,人烟稀少,途次极为荒凉。且自三边及高家堡解放后,解放军伊克昭盟军区就设在乌审旗,边区警四、警六两团经常出没在榆林和扎萨克旗之间,所以榆包公路并不能保证畅通无阻。榆林城内军民约3万余人,每天需粮数万斤,当地生产极少,几乎完全要从绥包各地运来,汽车路急需维护畅通(以前虽能通行,但并未经常行车);部队在此次战役中颇有伤亡,尤其所有枪械,向来就不很好,多为晋造,经此次战役,大半已残破不堪再用,械弹也急需补充。因此,邓当时考虑,自己一下子找不到适当的出路和下台的藉口,还须继续保持榆林,但困难重重,兵既不精,粮又不足,且与共军已打了一仗,脸皮已经揭破,共军如再来攻榆,势必较前更为激烈,如将来兵败城破,自己如何下场?给蒋政权效命就已心存不甘,如再为此而牺牲,还要遗臭后代。邓当时的内心痛苦,我们在左右的,是体会得比较深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邓最后下定决心,找傅作义研商。本来榆林军事,划入第十二战区(傅任长官)和第一战区(胡宗南任长官)两个战斗序列。惟此时西安的胡宗南已自顾不暇,只有找傅作义支援,比较可靠,乃于同年10月上旬,带了电务课长王炳琳、军需科长张景文及随从等飞往北平。榆林防务便由第二十二军军长左世允、总部参谋长俞方皋共同负责。
  (甘肃省政协供稿)
  注解:
  *作者当时系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中校秘书。
  ①一说小西门被炸开是10日凌晨的事。
  《解放战争中的西北战场》(第三章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和榆林战役)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