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凤翔泥塑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李霖波 许瑾 任社

    一.凤翔泥塑的产生和发展

    凤翔泥塑主要出自六营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皇帝朱元璋曾调江西士兵驻扎凤翔六道营,后来屯田为农。这些来自江西的士兵,农闲时便把家乡陶瓷制作工艺用在捏泥塑像上,从此形成独具一格的凤翔泥塑工艺。元朝末年,统治者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各地人民忍受不了元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天下大乱。当时的江西是瓷器的出产地,苟捐杂税自然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里的瓷器艺人忍受不了统治者的残酷欺压,相继加入到朱元璋领导的义军中。他们随义军南征北战,辗转来到凤翔,在此驻防。天下平定下来后,军队便奉命就地长驻。有瓷器艺人参加的这支军队就驻扎在凤翔六道村旁。六营村这些士兵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立业。农忙时他们下地干活,农闲时便重操旧业耍起了手艺,以此来谋生。由于没有窑,找不到适合的瓷土,没有办法烧制瓷器,他们取当地万泉沟的观音土做成泥坯上绘彩,晒干后拿到庙会上卖。由此凤翔泥塑便代代流传至今,成为了享誉国际的艺术珍品。

    宝鸡地处黄河流域渭水中游,是炎帝故里和周秦发祥地,素有“民间工艺之乡”的美誉。20世纪80年代末,文物考古部门在宝鸡市所辖陇县境内清理一座古墓葬时,发现了一批彩绘泥塑,其中一尊虎形泥塑保存完整。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些彩绘泥塑系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为国内迄今发现制作年代最早的彩绘泥塑,而距陇县只有80多公里的凤翔县六营村的泥塑在距今600多年前的明代非常兴盛,且其手艺代代相传,到目前全村仍有不少会做彩绘泥塑的人。

    胡新明的父亲胡义、母亲宁录翠都是谙熟泥塑、面塑、剪纸、刺绣等工艺制作的民间艺人。著名艺人胡深则是胡新明的爷爷辈。胡新明初中毕业时,适逢农村改革包产到户,村上许多人家捡起了祖传手艺,把富余时间都用在泥塑上。就在胡新明毕业前夕,一批来华访问的法国友人专程到陕西要看凤翔泥娃娃,原来其先祖100多年前曾从中国带回去一批凤翔泥塑作品,嘱托后代有机会一定要到中国寻访泥塑的故乡。胡新明作为凤翔泥塑的新传人参加了给外国友人的泥娃娃制作演示。那时他才14岁。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满腔热情专攻泥塑,做出的“泥耍货”生动灵巧、人见人爱,很快在十里八乡出了名。

    在当代,凤翔泥塑已逐渐脱离农耕文化下的民间工艺品的单纯意义,成为汇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生活体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1985年,陕西省政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办“陕西月”活动,胡新明被省里选定为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4名成员之一,带着300多件泥塑作品和用皮箱装着的100多公斤泥巴参加了“陕西月”活动,并在旧金山、圣保罗等11个城市及8所学校进行了泥塑表演和讲课。1986年,他设计制作的泥塑作品《小熊请客》被选送参加了全国首届幼儿教育工作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来到西安,当晚参加盛大的入城欢迎仪式时,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在西安南门古城墙上,将胡新明制作的一对泥塑斗牛赠送给克林顿。胡新明创作的“右偏头泥塑羊”,因其造型夸张、憨态可掬,在2003年登上了被誉为“国家名片”的生肖邮票。

    二.凤翔泥塑的造型特征

    凤翔泥塑的创作是以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为基础,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也就是将黏土和纸浆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晾干后加以修饰;再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制,最后上光。凤翔彩绘泥塑艺术因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

    凤翔彩绘泥塑对于形体的塑造概括洗炼、生动逼真,活泼可爱。作者善于抓住对象特征,删繁为简,表现出所描绘对象本性的内在性格。如:常见的泥老虎,概括了虎、狮、豹共有的凶猛的性格特点,大胆地进行了艺术夸张;使得泥老虎生气勃勃;朴实可爱。此外还有大力憨厚的卧牛、机灵的孙猴子、傻乎乎的猪八戒等。不管是人物、动物,都能够抓住描绘对象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夸张。

    凤翔彩绘泥塑的色彩更是别具一格,它虽用色不多,却对比强烈。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为主,以黑墨勾出简练的线条,更显得艳丽醒目。在凤翔和岐山一带农家,孩子们过生日时:外婆、舅舅们把凤翔的彩绘泥塑动物作为礼品,送给孩子们,取镇恶辟邪之意。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意万年长寿;红色,意四季红火。此外,凤翔彩绘泥塑素白色的作品则主要受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

    三、凤翔泥塑与现代标志设计创作契合点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的英文单词为“Symbol”,即为符号、记号之意,它也与“象征”为同一词。在现代社会中,标志是一种象征符号,把传达的内容转换成图形语言,用形和色来表达思想和抽象的概念,代表某种事物的性质及本质特征。因此,标志设计是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标志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标志设计已成为自成体系而且朝着多样化发展的独立学科。标志首要的功能是视觉冲击力以便强化大众的记忆。从汉字的字意上讲,“标”字的基本含义是标准和记号,“志”字的基本含义是不忘和记住的意思。标志最原始的基本含义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人通过标记记住它的基本含义。标志设计利用视觉符号的象征功能,以其简单、易懂、易识别的特性,来传达企业或产品的信息,通过视觉符号体现企业的个性、传播企业的文化,从而成为内蕴丰富的隐喻世界。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手段,丰富了设计形式,拓宽了标志设计创意的思域。纵览当今的标志设计形式精彩纷呈,应用范围更为广阔。特别是在印刷、复制技术方面,现代标志的设计者不必有太多的顾虑限制。应该在思维上更加活跃、在视野上更加宽广,从更多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里寻求灵感与方法。在以上深入了解了凤翔泥塑以及现代标志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之后,具体来谈谈凤翔泥塑的艺术特征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契合点。凤翔泥塑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本身已经形成一种完整的文化趋向,这种趋向包含的范畴非常广泛,在这一个完整复杂的体系中较为上层的是一种吉祥观念,然后是造型理念、原则和更为具体的绘画造型的表现形式。谈到凤翔泥塑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契合点的时候,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具体形式感,也就是其在视觉传达方面对于现代标志设计来说值得借鉴和应用的部分;凤翔泥塑背后的观念仅作为一个基础,以深入了解其艺术表现力和更好的运用和借鉴。

    标志的最高境界是以造型为媒介,进而超越形体进入精神领域,能接纳多元思想、事件、传统,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产生一股信仰般的精神力量。根据现代标志设计理念笔者认为凤翔泥塑与现代标志设计有两方面的结合点。

    1.从标志设计的首要原则——“简洁中不失意义及美观”来看看凤翔泥塑。在中国民间艺术领域里,凤翔泥塑在造型上可以说是相对比较简洁和凝练的。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以抽象的表现方式传达信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具有本能的简化倾向。但简化不是将视知对象简单化,而是通过简化视知对象产生丰富的联想,以便悟出创作者的寓意所在。这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标志设计的首要原则。“简洁的形式中蕴涵深刻的涵义”,无论是对于泥塑还是视觉传达设计都是相对比较难以实现的。凤翔泥塑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标志设计都是属于这个范畴内的。在这方面,凤翔泥塑可以说是作到“以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容”。而标志设计可以说要在平面视觉传达领域内也须做到这样。凤翔泥塑经历时间长河的考验,对于产生年代远少于凤翔泥塑的标志设计而言,在这一点上应给于凤翔泥塑一定的重视,从中吸取这方面的丰富营养。

    2.针对标志的视觉冲击、强化记忆的首要功能;标志象征性精神内涵的本质特点以及标志符合审美造型性的重要特点等方面来谈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创作中强调的随意、洒脱,决定其造型本身就具备了视觉感强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功能。由于凤翔彩绘泥塑产生于特定的创作者中,传达了特定人群的个人哲学观点,因此他们所选择描绘的事物、所再现的情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那些事物本身已具备了特殊文化含义。来源于大自然的种种天然色彩和造型被凤翔泥塑创作者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意万年长寿;红色,意四季红火;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祥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这些有“讲究”的符号,在求生、趋利和避害观念的统摄下,串联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总之,在标志设计创作中注入凤翔泥塑的视觉传达优势可以丰富标志设计元素,提高标志作品的审美力量。在此基础上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设计工具和印刷技术,将会使现代标志设计充满新的活力。

                                               结  语

    凤翔泥塑植根于民间的工艺美术品中,是凤翔民间艺人的卓越创造,它运用粗塑、细描与重彩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劳动者的生命内涵与纯朴感,其造型特征中的抽象概括、色彩象征以及符号化纹饰与现代标志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在我国的现代标志设计创作中,开始逐步重视挖掘民族传统艺术元素,并合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作为本土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研究者,应更多地发掘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探讨如何将其合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  《美术创作中的艺术美学》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冯东著。

    2  《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法则图论》  李霖波编著。

    2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美兰主编。

    3  《外国艺术设计史》  辽宁美术出版社  邬烈炎  袁熙阳著。

    4  《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  湖北美术出版杜  梅格斯(美)。

    5  《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

    6  《美的历程》  广西师大出版社  李泽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