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澄城尧头窑黑釉瓷源流考

曾智泉

    一、黑釉瓷的历史渊源

    在几千年中国瓷器的发展史上,黑釉瓷器宛若银河系中几颗微弱的星星,因为她不像如玉的青瓷,似雪的白瓷和色彩斑斓彩瓷那么具有视角的冲击力而被世人所忽视。但她是客观存在的,并像其他瓷器一样共同构建了中国陶瓷的大厦。

    考古资料表明:黑瓷是在青瓷烧制的基础上烧成的,而且两者往往是同窑烧制。黑瓷和青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黑瓷的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4~9%。真正意义上的黑瓷的烧成是在东汉时期。一般说来,汉代黑釉瓷,其胎质不如青瓷细腻,不同窑口生产的黑釉瓷,其产量和品质各不相同,产品质量以越窑为最好。同为黑釉瓷,质量上又有精细之分,碗、壶等饮食器和酒器,胎质较细,而瓿、罍等大型容器的胎质较粗。汉代黑釉瓷施釉一般不到底,釉层一般不均匀,但少数的黑釉瓷,釉色丰厚,滋润如玉,黑如乌金,美观夺目。说明东汉时期,黑釉瓷的制造水平已相当高超。黑瓷的成熟期在两晋时期,东晋德清的黑瓷窑,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红。紫或褐色,釉呈黑色或黑棕色等,釉质滋润、色泽黑亮如漆,风味独具。同时,北方黑釉瓷也在北朝后期烧成,但整体质量、产量皆低于南方。

    随着唐朝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黑釉瓷也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北方,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烧制黑釉瓷的窑口,如河北的邢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禹县的下白峪窑、鹤壁窑,郏县窑,陕西省铜川黄堡窑,山西省的浑源窑,山东淄博的磁村窑等等。虽然如此,但由于唐代“饮茶”文化的审美观中,推崇茶圣陆羽“青则宜茶”的情趣,所以,越窑青瓷的地位仍然坚不可摧,黑釉瓷仍然未能挤入当时瓷器的主流。

    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进入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北宋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君臣斗茶之风,席卷朝野。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这一风尚,极大地刺激了黑釉瓷生产的兴盛和繁荣。其时,黑釉瓷品种大量出现,质量空前提高。宋代生产黑釉瓷的主要窑口有: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窑等。其中,吉州窑和建窑茶盏是最为受宠的茶具。

    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釉色乌黑发亮;陕西铜川耀州窑以其独特的刻花装饰的黑瓷而夺人;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

  结晶釉瓷,极为珍贵。(如图1)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釉瓷,尤其是木叶纹黑釉瓷更是其中的创新产品(如图2)。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各有特色。可见,宋代的黑釉瓷器通过茶文化的中介,“黑”出了时代文化的各种特色和历史美学的深层内涵。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快速衰退,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二、澄城尧头窑黑釉瓷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当黑釉瓷在中国大地上被瓷器专家们忽略时,陕西渭北的澄城尧头镇却悄然地飘扬着烧制黑釉瓷的圣火,像大漠孤烟,孤而不熄。如果当地的传说无误:澄城尧头窑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清末渐衰,已有上千年历史。笔者从实地考察中,根据当地窑址的堆积物,明显能划出明、清、民国等地层,元代地层不明显。然而,仅从现存历代民间窑址看,它有着数百年的烧造历史,当不容置疑。且长久地被湮没在历史长河的尘埃中,让人感慨万端。

    历史文献记载,尧头黑釉瓷唐、宋、元不见史录,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明代澄城尧头窑烧瓷规模很大,说明明代可能不是它的创烧时期,再从“尧头窑是耀州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说中,则有可能是始烧于唐代。不过,更确切的创烧年代,有待于窑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能为科学、深入地研究澄城尧头窑提供更全面的事实依据。

    澄城尧头镇自古具有生产瓷器的充分条件:此镇自古盛产煤炭,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出产坩土,传统配制黑釉和黄釉的原料则是使用当地的黄土(民国时始烧青花瓷的釉料则来自南方),产品主要销往陕西和山西两省,主要交通工具为牲口。澄城尧头窑瓷器是典型的民间风格,造型传统,被誉为“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当然,除了黑釉瓷,澄城尧头窑还有白釉瓷、青花瓷等,但黑釉瓷是其中的主流产品及尖端产品。澄城尧头窑器胎、釉较粗,同时一开始就把消费目光描准平民百姓,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与官窑瓷器的高雅甜媚旨趣迥异,以致它一直不为上层人士所重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为大众生活服务。澄城尧头窑的匠师们把当时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加以概括后,用成熟简练的笔触刻画在瓷器上,让消费者首先对题材产生一种亲切感。澄城尧头窑黑瓷刻划装饰是一种综合工艺,它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器物的显著部位刻划出人物、动物、植物等题材,造成色彩对比强烈,为平民百姓所喜爱。黑釉瓷从一开始就是澄城尧头窑的主流产品。品种有罐、碗、碟、盘、盆、壶、灯盏、枕等日用器皿,充分体现了该窑实用性特点。另外也有小鸡、小狗等各种精巧玩具。澄城尧头窑瓷器器型有大有小:大型酒沆有的高达79CM(如图3),而小型盘、罐则高不过10CM(如图4)。同类器型也往往有系列产品(如图5),充分照顾了当时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尧头窑黑釉瓷工艺具有其它民窑瓷的一般特征:因为不受官窑瓷的束缚,工艺随心所欲,活泼多样;造型具有典型的北方民间风格:古朴粗犷(南秀北雄);纹饰和雕塑有动物、人物、植物、文字、八卦图、暗八仙等,内容大多寓意深刻、吉利祥和。

    尧头窑黑釉瓷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黑釉堆塑老鼠罐(清代)。由罐身和罐盖组成,整个造型象征宇宙天体,罐盖喻天,罐身喻地,寓意天地合一;盖钮为鼠形,鼠为生肖之首,寓意人类的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的祈盼。同时,又引出整个器型隐含阴阳合一的内涵。整个器物既是一种生活用具,同时又是一尊民风民俗的雕塑。

    又如黑釉剔花酒尊(明代)。造型稳重大方,端庄流畅;通体釉质肥厚,釉面滋润,漆黑发亮,色如乌金。肩部刻一圈云纹,两道弦纹中间剔刻莲花,寓意莲(连)年有余。整个器物将黑釉的庄重、肃穆及浓郁的生活气息于一身,洋溢着一种醉人的气息。

    再如黑釉虎儿枕。一只小虎屈脚爬躺着,釉色乌金发灿,体态肥壮,双耳高耸,胡须、额毛丝丝可数,造型生动、敦实,从侧面观,极像一只温柔敦厚的小猫。而额上正中,清晰地雕刻着阳文“王”字,表明它又的确是兽中之王的老虎。工匠通过弃其凶而存其威的手法,使虎具有猫的可爱及虎的威力,形态自然逼真,把虎这一猫科动物的内心世界和神情以常见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勾勒得恰到好处,让人一见就心旷神怡,显示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如果说,北宋河北磁州窑对陕西铜川耀州窑有过很大影响的话,那么,耀州窑对澄城尧头窑的影响则可谓既直接又深入,无论从器物造型还是刻划工艺都是一脉相承的。

    尧头窑黑釉瓷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澄城尧头窑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目前已失去了往日的鼎盛与繁荣,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不醒,技艺失传,人才断档,千年民间窑火奄奄一息。如何唤醒古窑生产的吆喝声、重新点燃澄城尧头窑圣火,使其再度“烈焰中发,青烟外飞”,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参考资料:

    《中国陶瓷》冯先铭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新发现的陕西澄城窑及烧瓷产品》《文博》2006年第二期杜文  禚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