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关中皮影》——第三章 关中皮影的班社组织——第一节 组织结构

梁志刚


    皮影班社是皮影戏生存的基本组织单位,由艺人、影箱、乐器、剧本、戏台等几部分构成。关中皮影班社大多由民间艺人自发组合而成,其基本形式既有家庭或家族班子,也有异姓艺人合伙的班社。在艺人们眼里,影箱(装影偶的箱子或夹子)的身价最高,它既是皮影戏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一份价值不菲的财产,多数艺人购置不起。旧时,关中渭南一带的地方富户商贾有喜爱购置上等影箱并蓄养皮影戏班的习俗,目的多是借此来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炫耀经济实力,而艺人们则因贫困而卖身其家,谋求生存。在业界,对影箱拥有所有权的人被称为“箱主”,关中渭南的这些富户商贾箱主们往往以拥有价值高、质地好的影箱和著名艺人而竞相炫耀,艺人们则凭借着富豪箱主的权势名望行走乡里,以求少些骚扰、演出顺畅。影戏艺人与富豪箱主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皮影雕刻与演出艺术得以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原因一方面是富豪箱主追求与其身价相配的高质量的皮影影偶和高水平的“把式”艺人,另一方面无论雕刻艺人还是演出艺人若想以此求得生计,也都需不断提高自身技艺。也有某个艺人或几个艺人合伙购置影箱来演出的,但其影偶的品质往往是低档次的。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影箱的拥有者多是艺人自己。一个皮影戏班除“箱主”外,还有一名负责戏班具体事务及演出的“班主”,又叫“领班长”。箱主和班主可能是同一人,也可能不是。一般情况下,班主是由技艺高、能服众的主要艺人担当,但并非所有箱主都需要当班主或能够当班主的。

    关中每个皮影戏班都有自己的班名,其中有的是以箱主、班主的名字或艺名命名的,如“吉庆班”、“景隆班”、“祥盛班”、“德胜班”、“仁义班”、“振华社”、“金华社”、“好善班”、“益蛮班”、“一杆旗皮影社”、“十四红皮影社”等,有的是专门起的,如“同乐会”、“革新社”、“德庆社”、“光华社”、“光艺社”、“光明社”、“光庆社”等。

    关中影戏各声腔剧种班社的人员组成及分工情况有所不同。
    
    1.老腔皮影戏班

    华阴老腔皮影戏班由5人组成,其分工是:(1)前首:也叫“前手”、“前声”、“说戏的”、“叮本的”,坐在戏台的左前方,分工是弹奏月琴,说唱全本台词,指挥全班演出,兼战鼓、板鼓、云锣、手锣等,指挥协调全班人员,也是班主;(2)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位于戏台前排正中的亮子下面,负责操纵皮影影偶的表演和帮腔。(3)上档:位于戏台的左后角,负责板胡、大铰子、小铰子、长号。(4)后槽:位于戏台的后排中间,也叫“打后台”、“打后槽”,司大锣、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时还要呐喊助威,“拉波”帮腔。(5)下档:位于戏台的右边中部,也叫“贴档”、“帮档”、“择签子的”、“副签手”,负责准备签子(皮影)、吹长号、打木头,也就是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影偶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木头、吹长号和呐喊助威——帮腔。

    2.碗碗腔皮影戏班

    碗碗腔皮影戏班,由5人组成,俗称“五人忙”,现主要分布于渭南诸县。座次位置与老腔相同,戏班内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除1人挑签外,其余4人掌握17件左右乐器。

    (1)前首(手):负责剧中各种角色的唱念,掌握剧情缓急,安排人物、场次、动作、腔调和打击乐的总体规划,司月琴、堂鼓、边鼓和手锣,另外负责开场吹打乐曲中的口技,在演出中居首要位置,也多为班主。(2)签手:又称“灯底下”或“拦门的”,影戏演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负责影偶操作、道具摆布、灯光音响,兼帮腔。(3)上档:又称“二股弦”,司二弦子(也叫“硬弦”)、铙钹,兼管大号、唢呐,有时帮腔,属于不太忙的职务,行内称“若要闲,二股弦”。(4)后槽:又称“打后台”,司碗碗、梆子、大锣、马锣和铰子,有时帮腔,是不太需要特别专注的职务,有“要自在,灯影戏上打后台”之说。(5)下档:又称“板胡儿”,帮签(负责影偶的拆装配备),司板胡、唢呐、大号、音响和帮腔。    

    关中影戏班社的艺人们,在台下也各有分工:前首,因演出时最辛苦,所以保管东西少,只负责携带月琴、堂鼓和戏本,不必参加搭台拆台,但戏台搭好后撑挂亮子时必须亲自动手,与签手共同合作将亮子撑好;签手,携带影人头茬夹子、亮子(幕布)、亮棍(撑展亮子的特制木棍)和灯具,搭台时负责挖好4个立杆的坑,演出前和前首一起悬挂好亮子;上档,负责携带二弦、大号、唢呐外,搭台拆台也需从头到尾参加,旧时还要搬运5条被子;后槽,搬运全部铜器和零乱的演出道具,也得参加搭台拆台;下档,携带大夹子(影人身子和车马景片)和板胡等演出道具,搭拆台也要参加。

    3.阿宫腔皮影班社 

    阿宫腔皮影戏班一般由6人组成。艺人的分工和职责可以由一首顺口溜概括:“签手唱戏满台跑,两手忙把签子挑;二把手帮签心要巧,还要敲锣吹大号;打板的小锣堂鼓一齐敲,填空说白凑热闹;弹月琴的没品麻,抽空跟上拍大铙;二股弦带上领头拉,着急了还要吹唢呐;拿的胡琴手不离,打梆还要带吹笛。”

    4.弦板腔皮影班社

    弦板腔皮影戏俗称“四人忙”,戏班由4人组成,行装简捷便利:“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就可以组班搭台演出。演出时,4个人分为前后两部分:一人在台前亮子后操纵影子娃娃兼演唱的叫“前手(首)”,3人在台后为乐队叫“后手”。“后手”中,1人打鼓带弹三弦,1人拉二弦带拍铙钹,1人甩呆呆(板子)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具有少而精的特点,文武场面均要互相兼顾,其大致分工是:打鼓的兼硬三弦、战鼓(有时也兼小锣);拉二弦的兼铙、唢呐;甩板子的兼大锣、长马号(有时兼小锣);负责板胡的兼小锣、唢呐(有时兼大锣);负责二胡的,根据情况,大锣、小锣、唢呐均可兼。

    5.灯盏头碗碗腔戏班

    灯盏头碗碗腔戏班也由5人组成,但人员分工与老腔和碗碗腔有所不同,其称谓直接以所司主要乐器名呼之,具体为:(1)挑线的:位于前排正中亮子下方,负责操纵皮影,兼主唱之一。(2)敲鼓的:位于前排左边,以鼓为主乐器,兼司小锣或月琴,或司板和灯盏头——板和灯盏头不能分开(板、眼),主唱之一。(3)打锣的:位于后排左边,或带(司)月琴,或带(司)板和灯盏头,或带二胡。(4)拉板胡的:只负责此1件乐器。(5)吹笛的:也只负责此1件乐器。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演出过程中,主唱的一般是挑线的和打鼓的2人,其他人只偶尔随唱几句,无帮腔,二胡可有可无。

    6.秦腔皮影戏班
    
    秦腔皮影戏班一般由6—10人组成:包戏1人,花睑1人,须生2人,旦角2人,敲鼓1人,板胡1人,二胡1人,打锣1人。挑签的兼唱,其他唱者也都要兼钹、梆子、扬琴等1—2样乐器。因为秦腔皮影戏一台要连演好几天,需要几个人轮换着唱才行,重点唱手需有2—3人(男、女),否则只由包戏的一人全场唱下来太累,受不了,也不太可能。

    秦腔皮影戏班素有所谓“四柱”之说,指的是戏班里的4个重要角色,他们分别是:(1)灯底下的(挑线的),兼唱;(2)敲鼓的,兼唱,敲3个鼓——平鼓(双手敲)、干鼓(敲干鼓时用右手,左手摇“牙子”,叫干鼓带“牙子”)、皮鼓(用牛皮做的,双手敲),其中平鼓和干鼓传说是用野猪皮做的,现用桑木或枣木块,中间掏空,代替干鼓(2寸高、5寸长、3寸宽);(3)拉板胡的,带唢呐;(4)旦角(也叫“二手”,女),兼勾锣、梆子、戏锣(此为6人班时,旦角要做的;7人时,扇子1人,勾锣、梆子为1人,戏锣1人,其中或挑线的;旦角必须有一个是女的,唱旦,若挑线的是女的,可兼唱旦)。

    秦腔皮影戏班的人员少则6人,多则10人,其分工因此也不尽相同,具体情况如下:

    6人班:(1)挑线的(灯底下、签手)1人,(2)敲鼓的1人,(3)勾锣、梆子、戏锣1人,(4)拍扇子1人,(5)板胡带唢呐1人,(6)二胡带唢呐1人,过去此2人也要带“马号”(长号,学马嘶鸣)。

    7人班:(1)同上,(2)同上,(3)文场面3人,(4)大锣(勾锣)、梆子1人,(5)戏锣1人。

    8人班:(1)同上,(2)同上,(3)勾锣带梆子,(4)戏锣(小锣)、扇子,(5)板胡,(6)二胡,(7)三弦,(8)月琴。

    9—10人班:主要是比8人班多1—2名唱手。

    据陇县皮影艺人张玉琴介绍,陇县秦腔皮影戏班在本地演出,由6人组成,有时5人也行,当地人不太讲究,若到甘肃天水演出,戏班也得要8—10人。凤翔、宝鸡、岐山、甘肃天水的皮影戏班,人员需7—10人,人数不够,主家不愿意,唱戏人也受不了——因为唱的时间长,每天3场戏、天天连着唱,上午、晚上唱皮影,下午唱自乐班。每台演出时,所有人都要上场,人多了可以替换着唱。艺人俗语“七紧八慢九消停”,指的就是这种情形。当然,到这些地方演出皮影戏的戏班人数比陇县多,戏价也比陇县高,每本戏100元,1台要演7本(场)戏,共计700元。按规矩,戏班要免费赠送3个下午的“江湖”(自乐班),主家不再另外加钱。1本戏一般唱2个多小时,演出的时间长,人员要换着唱才行。陇县白天不唱皮影,下午唱自乐班,晚上演一本皮影戏。到甘肃天水,给当地居委员会演出,1天2场,随主家意,1台戏可唱3—6天。随后到需要的人家中唱,在人家中只唱自乐班、奠酒——虽不演皮影戏,但也要拿出皮影黑虎、灵官等,说些吉庆话,这类叫平安戏。    

    在甘肃天水一带演皮影戏所用光源也与其他地方不同,一般上午用太阳光,阴天才用灯。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