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第五章 关中皮影的雕刻艺术——第二节 皮影雕刻的相关知识
梁志刚 |
|
关中皮影雕刻具有极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样的画谱、模子,不同的艺人刻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这不仅与雕刻者个人的技艺水平有关,也与其性情、爱好、素养有关。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些皮影出自哪些艺人之手。 1.脸部造型 关中皮影人物的脸型分为实脸、空脸、掏丝脸。脾气暴躁的以花脸为主,刚正不阿的以红脸为主——实脸(不刻);俊俏的男女一般脸部为镂空的,只有口、眉、眼上色,其余线不上色;奸臣的脸看上去是镂空的,实为多半镂空,也有其他线条;丑角往往是实脸,口、眼、眉、鼻等处也是实的。脸部的五官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雕出不同的造型:口、眼、眉、鼻不规则,眼睛或圆或扁,眼角或朝上或朝下,口有大张的也有噘着的,鼻子有直的有歪的。小旦的额头较高、饱满,不戴帽子;小生的帽子戴得较平,稍高些。而脾气暴躁的武将则额头饱满,帽子朝后些,戴得高些。一些重要而常见的人物还有专用造型,如关羽专用头茬白脸,程咬金专用头茬圆眼疙瘩胡,董卓专用大奸实脸,曹操专用掏丝子脸,包公专用大黑脸叉胡子。带胡须的丞相头茬高22厘米,罗成盔甲头茬高16.5厘米,姜子牙头茬高12厘米。胡子分胖胡子(一般与纵眉搭配)、三须子(与平眉搭配)、疙瘩胡、叉胡子等。帽子也有多种,且有俗称,如四方帽子的叫八面威,武将束发冠的叫盔甲子,便衣武将叫主帅子。带上一圈红色者都为神仙,如“赐福天官”。华阴老腔皮影与华县碗碗腔皮影的造型等基本相同,都是东路皮影。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和张十民的皮影箱子(兄弟俩合用一个箱子)有4个头茬夹子,内装740多个头,包括包巾头、翎子头(又分单翎的、双翎的)等多种。 2.头饰 有凤的是皇后贵妃,已婚女子盘发,未婚女子扎辫子,头上戴花的多是贵妇人,等等。 3.服饰 皇帝穿龙袍,皇后戴凤冠,皇帝的帽子各个朝代不同,皇后的凤冠也不同。有钱人家穿得华丽些,色彩丰富些;贫穷人家穿得简单些,色彩单调些,以黑、蓝为主。武将穿盔甲战袍,文武全才的元帅以及皇亲国戚穿蟒袍,但不能用黄色,也不能叫龙袍。书生小旦的衣服多有花饰,官员的衣服多有飞禽走兽。平民百姓以无雕饰的袍子为主,女子多穿裙子,其中贫女身上无雕饰,富家女子身上有富贵花。 4.手型 武将一般是握拳,性格温和些的是手伸直,食指小指伸,中指、无名指握着,拇指呈自然态。年轻貌美之女子用兰花指,俏丽些的女子则手指微屈。 5.袖子(下臂) 生旦一般都有大袖子,武将多是小袖子,但也有例外——如文武全才的人物往往左侧小臂是大袖子,右侧小臂是小袖子(需拿剑等兵器),有讲究。 6.袍子 一般皇帝的袍子刻有龙形,身子(上身)上盘一条龙,两袖子上各有一龙头。文官身上刻有天上飞的动物,武将身上刻有地下跑的动物。关公的头与赵匡胤的头之造型、色彩(绿色红脸)都一样,只是赵匡胤帽子后有两个“交天子”(小柱子),而关公的无,因为只有当了或将来能当皇帝的人才能有“交天子”。而赵、关身子的造型也相似,都是绿袍。 7.腰带 女子穿裙子就要用腰带,而穿袍者不用腰带。腰带有搭在前后之分。 8.鞋子 男人包括神仙、书生、武将等一般穿靴子,特殊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穷人、丑角、抬轿的等市井人员则多穿布鞋,当官的丑角也穿靴子。女人是三寸金莲,穿裙子不露脚。 9.靠子 藩将身上多饰以图腾性动物,脸部多胡须,造型与汉人不同,盔甲也有区别。神将的靠子与凡人武将的不同,有飘带,头上多有黄裱纸等。 10.金殿 金殿有大小之分,满亮子大小的叫大金殿,三分之一亮子大小的叫小金殿。金殿有一、二、三层之分,柱子有4—5根,柱上盘有龙;人物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殿中有龙桌龙椅,还有文臣武将若干人。 11.亮面子 即戏班演出时一直挂在幕布“亮子”上的大件皮影饰品,又分满亮子和半亮子,满亮子与亮子一样宽,半亮子只有亮子的一半或大半,都是挂在亮子的上方,以示戏班箱子之高档程度。西路皮影亮面子左右各有一根柱子,俗称“两条腿”,东路的亮面子没有腿(柱子)。以《白蛇传》题材为满亮子的,其景物主要有大福寺、青蛇洞、白蛇洞、金山寺、红楼、药房、灵芝山等;半亮子的景物有水漫金山、断桥、莲叶船、湖上等。 12.雕刻口诀 刻画男性角色——“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笑,嘴角翘;要发愁,锁眉头。”刻画少女面部——“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这些口诀,简练地概括了雕刻皮影人物喜、怒、哀、乐等表情、性格、特征的方法,发展了传统美学的优点。 13.皮影画谱 画谱制作:先将白纸放在皮影模板上,用肘部在纸上磨出棱印,再用包了棉花的白布坨蘸食油、炭晶粉或灯焰煤(煤油灯点着熏黑玻璃)磨拓即成。汪天稳保存着一些珍贵画谱,有师传的“确确字”,即模子的确切尺寸,为同朝(同州、朝邑)时期的。华阴陈艺文有一幅《昭君出塞》图谱,长17米,若刻制一套需六七人连续雕镂两个月。陈艺文说最有价值的当数社火影子,传统社火影偶有牛拉车、抬轿子、对台演、抢观众等四台故事,很具有民俗特色。 14.影偶模子 即雕镂皮影所用的模具——底版,与画谱的作用相同,一般用手工皮制作,不易变形,长期使用也不会起毛。 15.同朝皮影 即关中同州、朝邑(今大荔)的皮影。旧时,同、朝皮影雕刻得最好,那里有皮影作坊,有专门研究、雕刻的人员,其皮影比“二华”(华县、华阴)的讲究,很“大气”,男娃不算头7.2寸,女娃7寸,有价值的金殿类大件多为康乾盛世作品。 16.同州皮影作坊 据大荔县张进有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同州(今属大荔)有两个皮影雕刻作坊:一处是新庄村皮影雕刻作坊,其门上有一块横匾“同州雕刻皮影”,另一处是东大街皮影雕刻作坊。每个作坊约有艺人20—30人,合计50余人。作坊主要为有钱人做(雕刻)用于演出的“箱子”(指整副皮影)。整个皮影雕刻过程为流水作业:有绘图者、有雕镂者、有染色者,分工明确,按劳分配。在同朝作坊里,一般一人一天能刻一件(不包括头)。同州皮影雕刻前对皮子“戳”(用特制木棍推压)的比较多,刻成后的影偶比较“板正、光滑”,基本保持原皮子的大小;有的地方刻前“戳”的少,刻成后容易收缩变小。 17.机制皮 过去,关中皮影雕刻所用的牛皮都是手工制作的,现在,基本上都是机制的。所谓机制皮,就是运用现代技术和机械设备将生牛皮加工成可以用来进行皮影雕刻的原材料。与手工皮相比,机制皮的优点是:(1)降低了成本——用手工制皮一张就是一张(只能一层),而机制皮则可将一张牛皮制成2—3张(层),且能批量快速生产,无季节限制;(2)厚薄均匀,外表“明、透、亮”;(3)薄而软,易于雕刻。缺点是:皮子中的纤维结构被破坏了,质地变得脆硬,不能长久保存。自从上世纪90年代采用机制皮起,关中地区就很少有人再费时费力、高成本地制作手工皮了。机制皮的研发、生产、经营者是渭南澄县的李天社——一位出身于皮影世家的皮影收藏、研究、鉴定者。十余年来,关中皮影雕刻所用的机制皮,基本上都是由他供货的。 18.操纵杆 关中影偶的操纵杆多用竹棍,人偶都用3根,需活动的动物用1—2根不等,静物景片不用。文身(生、旦等)以胸杆为主,两手各一杆,套在用铁丝做成的环内,以3根竹棍作表演。其中,小生的上杆插在脖子下边,叫“中项棍子”;小旦的插在胸前,叫“胸纤子”。因男娃娃转动得少,棒在中间,显得稳重;女娃娃转动得多,棒在前部,易于前后转动。武身(靠子)的上杆都插在后肩,叫“项棍子”,这样方能表现武将的威武沉稳之势,也便于格斗,前臂手带铁环套在竹棍上,后手不带铁环,因为后手的竹竿在兵器上带着,在打斗时,再带上竹棍,也是用3根竹棍操作。 19.影夹 即摆放影偶的纸板夹子,可折叠成三层。一般来说,头茬要单独分门别类放置在若干个夹子里,桩桩(身子)也同样分门别类地按生、丑、净、旦、青衣、官服、靠子,文、武,老、少,尊、卑等放置。关中影偶造型主要有八大类,分别集中收藏在八种不同的影夹子里。每种影夹又可分为若干专用夹子,如:“王帽夹”、“翎子夹”、“旦头夹”、“生头夹”、“靠夹”、“官衣夹”、“神夹”、“妖魔夹”、“主场夹”、“贫场夹”等等。(1)头茬夹,装有王帽头、纱帽头、二卜头、巾子头、包巾头、翎子头、主帅头、披发头、凤冠头、辫子头、草图头、挽圈头、抓鬓头、小旦头、老生头、杂角头等;(2)影身夹,装有蟒、靠、官衣、氅、帔、披风、旦影子、褂子、便褂子等;(3)枪戟夹,装有枪、仪仗、銮驾、亮子等;(4)大活夹,装有帝王殿宇、将相府第、兵营虎帐、神庙仙窟、龙车凤辇、猴王象车等;(5)台夹,装有社火全台、耍狮子、专用剧目等;(6)变化夹,装有神、道、仙、妖魔等变化物及道具;(7)场夹,装有王场、贫场、旦场、生场、贫生场、仙场、妖场等;(8)马夹,装有各种马匹和牲畜等。 20.皮影鉴定 即不同时期皮影作品的鉴定。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民间工艺室主任、皮影雕刻鉴定师汪天稳认为:需从皮质、色彩、雕镂工艺、染料渗入状况、氧化程度等方面来鉴别皮影作品是哪个时期的。实际上,皮影作品的确切时间很难说清,一般能说准60%一70%就不错了。旧有“当朝不刻当朝戏”的习俗,也就是说明代刻宋代的服饰,清代刻明代的服饰,依此类推。现在所见最早的皮影是明代的服饰,特征是皮厚、雕工较粗糙等;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的皮影,雕工精细,色彩精美,堪称珍品。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