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关中皮影》——后记

梁志刚


    中国影戏有所谓三大影系和七大影系之说,三大影系指陕西影系、滦州影系、潮州影系(廉振华《中国影子演变史话》、《民间艺术之宝》,秦振安《中国皮影戏之主流——滦州影》),七大影系指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潮州影系(江玉祥《中国影戏》)。到底是三系还是七系,抑或X系,各有其理,未成定说,其称谓是否贴切、归纳是否客观等,仍有较大的探讨与研究空间。不管哪种分法、称谓、归纳,陕西皮影或日陕西影系位居其一,是毫无疑问的。根据作者所梳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分析,从剧种声腔的完善多样、演出形态的独特丰富、雕刻技艺的成熟精湛,以至在中国影戏历史与现实的渊源流变、艺术成就、流播作用、地位影响来看,陕西影系的核心是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是我国影戏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一,其成就、作用、地位、影响等为其他影系所难及。关中皮影具有极高的民俗与艺术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堪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遗憾的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民俗艺术瑰宝遭遇到来自诸如现代观念、现代科技、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多重挤压,面临着其赖以生存的民间信仰、民俗风习等生存环境的消亡性改变,市场需求日趋匮乏、经济效益持续低微、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以此形态继续繁荣似为幻想,勉强维持亦不乐观,消亡之势难挡,抢救之责亦重。近年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希冀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之路,但从现状来看,收效甚微。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关中皮影戏中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占该批全国皮影戏总数(12种)的三分之一。

    2004年以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康保成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并分为若干子项目,成为其部分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因此,本书也是我博士论文《关中影系研究》所收集梳理材料的一部分。康师在指导我们充分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投资数十万,组成以其博土生为组长的陕西、河北、东北、西南、两湖、河南、山东、江浙、闽台粤等九个田野考察组,进行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性田野调查。我为陕西考察组组长,于2005年1月、7—8月,2006年2—3月先后三次(其中一次是六人同行,两次是只身独往)赴陕西,重点是关中地区进行考察调研,受益颇多、感慨亦深、关切愈甚,现将相关文献、考察笔记、摄影图片等资料进行梳理,拟从生存空间、剧种声腔、班社组织、演出活动、雕刻艺术等方面对“关中皮影”予以介绍,愿能借此为保护和抢救我国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点绵薄之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整理,来自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陕西进行皮影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及相关市(县、区)局、馆领导、管理者、研究者、艺人、爱好者及朋友们的诸多帮助,他们是(按考察行程次序):省政法委宋洪武书记,文化厅刘宽忍副厅长、赵登峰处长、王朝中老师,山西师范大学宁锐教授,省民间艺术剧院艺术办主任邓津邱、院长祝捷、副院长梁军、原创作室主任杨飞及李淑文、荆田华,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民间工艺研究室主任汪天稳,渭南市皮影协会原会长蔺成江,临渭区文体局长兼现任会长蔺振杰、秘书长于超武、副会长杨甫勋、车怀庆,文化馆馆长孙慧兰,渭南市文化局调研员路树军、社文科科长马辉志,华县文体局局长贾平京,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的张更胜、高振强,执著于皮影保护的摄影师张韬,华阴市文体局局长张福强、文化馆馆长宁文英,皮影收藏、鉴定师李天社,大荔县文体局局长姚建忠、文化馆馆长唐世德、县剧团团长何满堂,蒲城县文体局局长万少平,安康市委秘书长邹明、安康市文化局局长吴少华、局长助理向健刚,文化馆馆长吕农、股长林松寿,剧协主席陈济元,平利县文体局副局长黎胜勇、文化馆馆长常纪伦,汉阴县文体局股长刘杰,旬邑县文体局局长何家立、副局长江华,文化馆馆长袁彩娥,咸阳市文化局局长韩炜、副局长张跃飞、科长薛恩光,咸阳市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王良,礼泉县文体局局长刘振洲、文化馆馆长王钧剑、社文股股长曹补充、研究者张廉、张公昀、晁生武,戏剧作家张汉,乾县文化局副局长何朝朝、股长吴俊英,文化馆馆长齐旭峰、杨志英、刘剑琦,宝鸡市文化局刘建州老师、群艺馆副研究员赵家瑞、创作室主任韩民生,陇县文化馆馆长杨秉权,千阳县文化馆馆长苏治国、研究者景岩,凤翔县文化馆馆长姚锐、创作室主任鲁旭。艺人有(按音序):白兆武、陈光仲、陈进朝、陈艺文、陈赠礼、段满瓮、党建民,韩有芳、胡永春、胡晓妮、姜建合、姜尚文、康福海、雷孟乾、雷文礼、李贵杰、李世杰、李存才、李富平、李明才、李五常、李兴余、刘步瑞、刘军虎、刘亚利、刘华、刘兴文、刘正宏、刘正娃、罗贵生、吕崇德、吕思道、吕自强、潘京乐、潘祥舜、沈继生、石景亭、王存虎、王进发、王开选、王宏喜、王云飞、王同春、王秀玲、王振中、汪天喜、魏存才、魏金泉、魏振业、卫兴宝、肖振华、席宗虎、徐胜利、薛宏权、薛芝芬、严必荣、颜书有、颜耀荣、颜仲之、杨森达、余海娃、张潮宝、张国正、张华洲、张教练、张进有、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石民、张四季、张玉平、张玉琴、张有旺、张志荣、张志和、张转民、赵百年、赵存智。相关朋友:高文让、高成林、李娜、李僧杖、刘凤英、孙前恩、王忠亮、王忠玉、王学民、薛飞、赵生玉、周显明。在此向上述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若没有该课题项目及由此展开的全国性的皮影戏田野调查活动,没有诸多老师、朋友的帮助,本书的面世是不可能的。写作中,承蒙康保成导师、傅瑾教授、周向潮老师的耐心指导,材料梳理校订等得到黄伦生教授、黄萍副教授、李跃忠博土、郑劭荣博士、张军博土的诸多帮助,参与田野调查前期工作的有孔美艳、张勇凤、杜冰、江佳伟、王子荣。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请专家多指正。

                                                                     梁志刚

                                                           2007年8月于广州市粤垦路198号

参考文献

    ①  渔汛主编:  《陕西省戏剧志》丛书,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2000年。
    ②  渔汛主编:  《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③  渔汛主编:《陕西省戏剧志·渭南地区卷》,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4年。
    ④  渔汛主编:  《陕西省戏剧志·咸阳市卷》,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4年。
    ⑤  渔汛主编:  《陕西省戏剧志·宝鸡市卷》,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6年。
    ⑥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三联书店,  1956年。
    ⑦  李十三史料研究组编:《李十三评传》,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杜,  1987年。
    ⑧  江玉祥著:  《中国影戏》,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
    ⑨  陶立潘著:  《民俗学概论》,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年。
    ⑩  仲富兰著: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1)姜全子、左汉中、李红军著:  《陕西东路华县皮影》,  台北,  台湾汉声出版社,  1992年。
    
    (12)魏力群著:  《皮影之旅》,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13)李志军主编:  《陕西民间艺术家》,  陕西省文化厅、  陕西省艺术馆,  陕新出批(1996)字第112号。
    (14)政协华阴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华阴民间艺术》,陕渭文出批(1997年)字第3号。
    (15)鲁旭著:  《神州一绝》,  陕内资图批字(2002)GB035号。
    (16)朱哲著:  《皮影戏入疆的传说》,  《当代戏剧》2000年第4期。
    (17)《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化名录》(征求意见稿),  陕西省文化厅。
    (18)李明贤主编:  《渭南民间皮影》(铅印又复印本),  渭南市民间皮影戏剧学会,  1994年。
    (19)杨甫勋整理:  《老腔皮影戏管见》(华阴市文化馆,  手写本)。
    (20)景岩、  白谦整理:  《灯盏头碗碗腔音乐》(千阳县文化馆,  铅印资料)。


    (出处:关中皮影/梁志刚著.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