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第五部分 比较与反思——民间工艺传统与当代工艺美术创新

王有宗
[提要]
    工艺美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是紧密相连的,剥削阶级凭借自己的权势造就了一套徒尚工巧浮华的工艺美术路子。民间工艺美术唤起了人们童年的真挚感情,它给人的不仅是美感享受而且是一种民族感情和悠久历史传统的信念教育。民间工艺具有地方性、实用性、材料的近便性、技艺的群众性和造价的低廉性等特点,所以能扎根于群众之中。当前我国工艺美术品生产上与民间工艺传统比较,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学习民间、探索工艺美术生产新领域、新途径是大有可为的。
   注:本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曾在《中国工艺美术》杂志1984年1月号以《继承民间工艺传统,大搞工艺美术创新》的题名刊出。编者 
                                     (一)民间工艺传统亟待重视
    工艺美术是实用美术之一种,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是紧密相连着的。从原始社会的彩陶,直到今天人民群众中的民间工艺美术都充分显示了这一本质。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出于骄奢淫逸的需要,凭借自己的权力役使天下能工巧匠去制做精美珍奇的工艺品,供自己享乐、玩赏,致使一部分工艺美术品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走上了徒尚精巧华贵纯供玩赏的路子。应当承认此类技艺精湛、用料考究、脱离实用的宫廷艺术品,自是我国历史文化重要遗产之一,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创造结晶,今天仍有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必要。但是过多看重这一方面而忘记或者轻视对民间工艺美术这个艺术宝库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工艺美术事业将是重大的失误。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中有一些重要素质正是我们当代工艺美术品所极感缺乏的,比如民间工艺所表达的那种朴实的感情,炽热的语言、浪漫的色彩和造型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缺乏民间工艺传统的营养,致使我们不少的工艺美术品苍白无力,象是害了贫血症。对民间工艺传统的重新认识,已成为发展当代工艺美术创新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的老家在山西晋南农村,我的童年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民间工艺之家。虽然是个男孩子,但也穿着虎头鞋,戴着花风帽,过年过节还戴各式小巧精致的香包、荷包等装饰品。我们的枕头是花的,节日的馒头是花的,用的书包也是花的。我的祖母心灵手巧,会剪纸、会做香包,贴画绣花,我的伯父是一个手艺人,他会刻印花版,印制花布,还会油漆彩绘和纸扎工艺,我的叔父是一个银匠,虽说他为人老诚,寡言少语,但做的活儿很有生气,他一丝不苟;一锭锭银块,经他熔炼捶打,加上精雕细刻,便成了各种精美绝伦的簪、环、手饰、项链、百家锁之类的工艺品。由于活做的好,远近几十里的老乡都来找他,往往正月未满就订满了全年的活计。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创造美的环境里,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天地里。虽然我当时并不理解什么叫工艺美术,但是我晓得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种东西,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美的形式,美的东西可以“用”,而用的东西应该“美”,实用美和装饰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类似我这样的家庭,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只要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民间工艺那种引人的魅力,就象母亲的怀抱一样,给你留下无限温情的记忆。
    一九八○年春,陕西民间工艺首次在北京展出。我童年时代的一个朋友看了展览激动得掉下了眼泪。他来信说:“感到好象又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故乡,听到了妈妈召唤的声音。”这种感情显然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我离别故乡已有三十余年,由于在美院接受了一套“正规”的美术教育,对民间工艺竟然日渐生疏了,在“高雅”与“俗气”“科学”与“稚拙”的比较下,对民间工艺也产生了偏见。最近几年,我们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对陕西的民间工艺,它所产生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做了一些调查,同时也有机会对国内部分兄弟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进行了一些观摩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逐渐使我对这种阔别多年的乡土艺术重新认识和激发了新的感情。过去被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工艺,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它那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吸引人的魅力,重新使我感受到母亲的召唤。民间工艺传统是那样深厚广阔,仅就陕西的民间工艺为例,品种之多,风格之异、范围之广是令人叹服的。陕西的窗花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论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博古字画都有优美的艺术情趣。每当春节来临,在那陕北窑洞的窗格上总是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窗花,象征着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五月端午的香包,是劳动人民一种信念的精神寄托,既有袪虫灭病的意思,又是一种小巧精致的装饰品,陕西的皮影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皮影“娃娃”正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它刻工精致,色彩富丽,布景气势宏伟,人物造型很有特色,是陕西民间工艺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深受群众的喜爱,手套是一种普通的生活用品,人民群众却能赋予它以活力。我们曾经收集到一双虎头小手套,五个小手指可以从“虎口”里伸出来,宛如白白的虎牙一样可爱。既是防寒用具,又是玩具,构思既科学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在日常生活领域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桃花鞋垫、围帘、手帕、节日面食、日用陶瓷、泥塑玩具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给与我们的不仅是一种艺术美感的享受,而且是一种民族感情和传统信念的教育。 
    再来比较一下新疆维吾尔族,云南傣族和陕西汉族的民间工艺,其中的差异正反映了各个民族精神气质的不同,维吾尔族的民间工艺不论方形小帽,还是连衣彩裙都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活泼开朗、能歌善舞;旋律感强的特点,傣族同胞居地处亚热带,不论妇女的筒裙,还是爬垫(床单)、背袋的图案都表现了一种秀丽、恬静而优美的情趣。陕西的民间工艺深沉、朴实,敦厚而又豪放,正是中原人民气质的自然反映。毫不夸张地讲,在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民间工艺是一批丰富多彩的瑰宝,多年来我们对它的认识太浅薄、太偏颇了。它对人民群众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远超过金漆、牙雕、玉雕等特艺品。这样优秀的民间工艺传统亟待我们发掘和研究。
                               (二)对民间工艺传统特点的几点认识
    民间工艺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制作、自己使用、自己欣赏的艺术。艺术风格的地方性,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原材料的近便性,制作技艺的群众性,物美价廉的普遍性,这些是民间工艺的几个主要特点,是它能够扎根于群众之中的决定因素。
    从民间工艺的风格来看,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造型、纹样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格调。尽管各地民间工艺某些品种是相同的,制作技艺有相近点,但是所表现的精神气质和内容则往往显著不同。譬如剪纸,北方的比较古拙、豪放,南方的则秀丽、纤细。陕西凤翔的彩塑泥玩具,造型十分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泥塑兽面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很能体现西北人民淳朴、豪迈的气质。陕南挑花有在深蓝色的土布上绣制婚嫁场面的,民间艺人巧妙利用十字挑花的特殊针法,简练但是非常传神地绣出了招待宾客的服务人员,鸣锣开道的仪仗队,前呼后拥的花桥和抬箱、提篮的迎亲行列,以及骑马牵镫的随从宾客,尺幅之中人物排列有序,很有节奏,耐人寻味,诗意很浓。我在西双版纳看到了不少傣族织锦和其它工艺品,却完全是另一种特色,把热带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大象、孔雀、花草、树木,佛塔,行舟等,运用程式化的手法,高度概括和提炼,变化得很有韵律感。这是和傣族的精神气质相一致的。如果失去了民族性与地方性,也就失去了艺术本身。我们现在有些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不是发扬特色而是互相抄袭,互相移植,其结果只能是自我淘汰,既失去了人民群众,又失去了市场的竞争能力,这样的事例真不算少了。
    从实用的观点来看,民间工艺大都具有适用、方便、经济、美观的特点,它符合“实用品工艺化,工艺品实用化”的原则,这也正是我们有些工艺美术品生产所缺乏的。民间工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比如袜底、鞋垫,人人都要使用,普通到了不太显眼的地步,但是在民间你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袜垫纹样和装饰手法。有的是姑娘们出嫁前为新郎制作的“见面礼”,她们把自己对未婚夫的爱慕、思念和自己的巧手妙艺全部倾注在针针线线之中,而新郎穿上了这双袜垫,既舒适方便,又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感情上的交流。馒头是北方农村的主食,祝寿有寿桃,结婚有龙凤花馍,小孩生日有百子莲花糕等等。这些面食工艺,构思之巧,做工之精,内容之丰富,实在令人叹服。这要比那些所谓“洋”蛋糕要高明的多,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民间土陶历史悠久,各地都有独特的造型和釉彩。陕西陈炉生产的蓝花饭碗,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旅游纪念品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这种“下里巴人”的民用品并不比青花瓷更为精致、清雅,但是它以“土”致胜,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具有自然、豪放、朴实、大方的情趣。民间工艺百分之九十的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价值,既使一些花灯、剪纸、泥哨哨之类也有娱乐和装饰的作用。我们重视和研究民间工艺,就是要研究它实用和欣赏有机结合的规律和表现手法。实用品的工艺化,工艺品的实用化,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享受。
    民间工艺在用材方面具有显著的地方近便性。不少民间工艺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农、副、土产品的杆、叶、壳、皮等边角余料。人家弃之为废,我则用之为宝。我国许多农村利用边角布料拼接缝制“百家衣”、褥面、枕头顶等。在日本,这种布块拼贴可以制成整套的、优美的室内用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陕西榆林地处沙漠边沿,种柳、养羊,因而柳编、地毯适宜发展;关中产粮棉,麦草编结和家织土布、刺绣品等很盛行,陕南多竹、藤、棕、草,这些材料的编结工艺自然适宜提倡,秦岭山区还有不少林木矿石,大有开发的必要,大小城镇,工厂林立,各种边角料很不少,如果用来发展工艺美术,也是大有可为的。陕北的青石板历史上就很有名,汉代就留下了画象石。至今这一地区民间还有石刻的传统。原材料立足于本地,不但可以保证需要,减少运输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合理用材,形成工、农、副业的有机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艺术质量。在民间工艺品中很少看到从千里之外进料加工的。我们有不少工艺美术厂,为了抢“热门”生意,追求高产值,不靠海而要搞贝雕画,不养鹅而要发展羽毛画生产,这样即使在品种和技艺上着力创新,也难免会不时地陷入窘困境地。
    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有少数的品种技艺性比较强些,有专业工匠或小作坊,其余绝大多数都是群众家庭农闲工余自我服务的东西。材料来源方便,工艺加工简单易行,造型图案大都是世代相传,乡村邻里能者为师,家庭之中父传子、母教女继承沿袭。只要有机会深入农村,便不难发现各地都有不少民间工艺的绝技、名师,这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要发掘和整理民间工艺,就是要开发这一巨大的潜力。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生产,忽视发动群众,不利用和发扬工艺传统优势,都是与中国国情相悖的。相反,近几年来将旅游销售与乡村民间制作供货结合起来的厂家都取得了好的效益。
    民间工艺物美价廉,这就使它占有广泛群众市场。西安市郊区鱼化寨的泥哨哨,凤翔的彩塑玩具都只有几分钱或几角钱一件,薄利多销。工艺美术品要打开销路,争取群众,价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质次价高固然有问题,对多数的普及工艺品,质量高价格也高,销路也很有限。每年西安春节期间的灯市,正月初五至十五,每日上市的花灯有数十万件,在短短的十几天里成交额可达几十万元。关键的因素是价廉。那些精雕细刻的宫灯、纱灯一件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往往看的人多而买的人少。
    民间工艺的几个特点启示我们:工艺美术生产一定要有地方和民族特色,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以普及品为主。从民间工艺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中吸取一些路子、方法和经验,必将大有利于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
                              (三)当前工艺美术生产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解放三十多年来,工艺美术品生产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就工艺美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上,我们却至今仍未很透彻地把握住。值得讨论的问题还是不少的,这里主要与民间工艺作比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当前工艺美术品在花色品种方面远不如民间工艺丰富多彩,不少品种缺乏地方特色,尽管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品种数量还不少,但是具体分析一下,各行业品种雷同,缺乏各自的地方风格。臂如玉雕,从南到北不论花鸟炉瓶,还是仕女人物,造型纹样差别有限,或者为了“显工”一味追求精细和复杂,缺乏艺术构思和提炼概括的能力,这样就势必形成产品近似、百厂一貌。所谓“四大名绣”原本在民间时各有自己的特色,从取材、针法、图案风格都明显差别,但是近些年来在“交流”的影响下,渐趋一致,一齐舍长拾短向绘画看齐,追求“栩栩如生”,另一方面舍己适人,大家都来搞“高、精、尖”的“双面”、“易面”、“易色”绣,本来可以竞异斗艳的百花园,反到单调乏味了。朝一条道挤,对发展工艺美术事业无疑是不利的。
    2.工艺美术如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重外销轻内销的思想造成了工艺美术品中高档欣赏品多,中低档生活实用品少的老局面。我国的八亿农民,五亿妇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下,是会自己安排生活的美化的,但如今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在中华民族固有的、很高的审美观点上,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实用的生活工艺品,就成了社会的首先是我们工艺美术部门的历史职责了。
    3.工艺美术生产的现行体制要进一步大胆改革,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要向民间工艺那种规模小、批量少、多变化、适应性强学习,某些大规模集体化生产的结构需要调整。过去不少行业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一些工艺产品失去了手工艺的特点,虽然加工能力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但是却带来了花色品种单一,设备定型,分工固定,破坏了艺术品的完美性。企业管理机构庞大,生产起点高,成本价格反而会加大。个体和作坊式的小集体加工本是各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品生产的形式。在工业发展比较先进的日本,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仍然保留小规模的旧作坊式的状态。这样做既能保持手工艺的特色,又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和旅游工艺纪念品的特殊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传统手工艺的恢复产生了新的转机,但要有发展还有赖于特殊的保护、优惠措施。
    4.应当不断地研究新技艺,应用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我们的工艺美术生产确有“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但是在所谓“传统”产品中,多数不过是明清以来精巧繁缛风格的承袭,缺乏汉唐工艺品所体现的那种气势和雄伟、浑厚、简练、生动的格调,更缺乏民间工艺那种朴实、明朗、浪漫而富有情趣的艺术感染力。有点“古不古”,“洋不洋”,处于一种游离徘徊的状态。工艺美术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探求适于我国国情民俗的时代风格,开拓新的品种。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崇洋,要深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努力开发新的材料和新的品种。我们是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而创作,要被十亿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否则,我们的工作将是没有意义的。
                              (四) 学习民间工艺,探索工艺美术生产的新领域
    要开发新领域,要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做技艺方面有所突破,在品种和使用功能方面有所革新,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反复的实验和有计划的改进。近几年来。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视学习民间工艺传统,开展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新研究与试制,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国内同行业的重视,下面就创新工作中的几项成果谈几点体会:
    皮影和布贴绣:这是来自关中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为了适应古城西安旅游工艺纪念品的需要,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试制了几件新样品,在友谊商店陈列试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布贴绣和皮影的销售市场。这次试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作为旅游工艺品,“特色”就是产品的“灵魂”。过去曾被人看做“土气”的民间工艺,正是以其“乡土”的特色赢得了国内外人的赞赏。以后又制做了布贴绣旅游梳妆包、耳枕、信插、皮影装饰挂件等几十种新颖的样品,在多次的国内外工艺品展出中都受到好评。这是在继承民族、民间工艺传统风格方面取得成效的初例。
    纳纱绣到穿罗绣:纳纱绣是一种古老的刺绣针法,过去在民间流传不少,但是近年来几乎人亡艺绝,研究所从收集到的一些香包、绣片和枕头顶的绣品中,感到这种针法装饰性强,画稿从属于针法,不象有些绣品针法从属于绘画。是否可以从这些民间针法上开创一条手绣新路?技艺人员进行了大胆的反复试验,和锦江刺绣厂合作试制出取材为人所熟悉的挂屏《兄妹开荒》等参加了一九七八年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反映良好。后来又通过汉唐图案的绣片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市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手绣生产车间,为陕西手绣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又连续制做了不少中、高档的工艺品,针法由原来的十几种,发展到一百余种,不但能制做生活用品,而且可以制做比较复杂图案的艺术欣赏品。由于形式、内容和使用功能都有较大变化,正式命名为“穿罗绣”。尽管外地也有类似的品种,但在艺术风格上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对民间工艺在技法上的继承和发展。
    毡绣:“毡”又叫“羊毛毡”,是北方农村睡土炕必备的防寒、防潮的铺垫。在陕西,北到榆林南至秦岭都有养羊的习惯,原材料比较充裕,生产能力也不小。近些年由于生活习俗的改变,毡在城市和部分区县处于滞销状态。如何能使这种民用毡变为一种工艺实用品呢?我们分析研究后发现,“毡”质地浑厚,色泽沉着,用毛线绣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就出现了比较理想的新工艺。我们试制了几十种不同图案和色调的沙发靠垫、服装、提包等新产品,以它新颖的形式,舒适的使用功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享受。在展销过程中也深受外商的好评,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产品。目前又用另一种装饰手法加以美化,产生了另一种全新的工艺效果,使毡绣更加富有特色。成为第二代产品。这是在开发民间土特产的原材料方面创造新工艺的事例。
    扎染:扎染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已有记载,那时叫“绞缬”,这种工艺是自民间进入宫廷,经过改进和提高.以后慢慢又流入民间的。至今陕西关中、陕南的蓝印花布、扎染还在流传和使用。民间扎染是通过折叠、缝、扎而后用蓝靛染色的一种防染技术,这种工艺自然生动,可以巧妙地利用折叠,缝扎的技术做出各种蝴蝶,梅花、团花和变化无穷的图案来。但是民间扎染在图案变化和染色技术方面又有不少局周限性,图案纹祥和色彩也远远不适应现代生活和艺术欣赏的要求,必须进行大胆的革新。同志们经过104次的反复试验,记录了上千个数据,在折叠、捆扎和运用选进化学染料的配方及染色技术等方面终于有所突破,使民间扎染在色彩、图案的构成和面料的改进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使民间扎染有了“质”的变化。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一位专家评价研究所的扎染围幔是“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富有时代感的新工艺深受群众的赞赏,这种扎染工艺,可以运用于服装、室内陈设和工艺纪念品。通过这一事例说明:民间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可以创造出富有时代感的新工艺的。
    “半坡姑娘”和“鱼纹”靠垫:在一九八三年二月国际旅游会上,对全国的旅游工艺纪念品作了评比。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穿罗绣“半坡姑娘”和毡绣“鱼纹”靠垫获得了优秀奖。其所以能够获奖,一方面是题材的特色,另一方面是制作技艺的特色,发扬了自己的地方优势。谁都知道西安半坡是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遗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鱼纹图案又是其代表性的纹样。如果也用什么“牛郎织女”,“天女”、“嫦娥”之类的题材肯定不会有好效果。因而把这些丰富有地方特色的题材或图案纹样,应用于现代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只要处理得当,结合自然,并不感到是古文物的翻版,而是艺术性的再创造,这是传统题材和纹样的创新方面的事例。
    民间工艺浩如烟海,品种繁多,风格多样,只要认真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各地都会有不少自己独特的品种和特色。我们的工艺美术产品要象民间工艺那样,在继承民族传统方面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气质,而在品种特色方面百花齐放、发扬优势,我们的工艺美术生产,一定会繁荣昌盛。各地民间工艺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矿藏宝地,不论从继承传统、抢救遗产还是从开发新的工艺美术品种方面说,我们工艺美术工作者都应当重视对民间工艺的研究。
                                                          1983年10月
    (出处: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宁宇 荣华著.陕西:西安人民出版社,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