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美术研究>研究论著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宝鸡民间美术论》(后记)

常智奇

    我在陕西读书、工作二十多年之久,面对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圣的土地,我有一种赤子般的恋情。脚下的这片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沃土,滋养着我从一个无知的鼻涕孩童,一步一步走进美学研究的芳草地。武功县郑家坡遗址的陶罐,乾陵、茂陵的石刻,周原的青铜器,北首岭的装饰品,蓝田猿人的化石,半坡村的人脸鱼纹……我从这里吸取了不尽的营养。我的专业是搞美学研究的,准确地说,我是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的研究和评论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脚下的这片土地蕴含的文化资源的丰厚、博深,我也越来越被这种本土文化的魅力所征服。在这地下地上蕴藏和呈现的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艺术世界中,我感到了本土文化艺术自身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带有规律性的魔力。这是一种个人与历史、心灵与社会、自我与大众、情感与现实的剧烈撞击后所发出的思考性的力量。在这力量中,我思考艺术家与人民、理论家与历史、艺术的心灵世界与现实的内在规律。为了探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我开始自觉地把美学研究的触觉伸向民间艺术的领域。
    2001年底,我开始着手写作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吸收了宝鸡市千阳县文化馆武维成先生、樊志毅先生、张富生先生,凤翔县民间艺人邻怡先生等人的一些观点和研究成果。在这里我予以说明和表示感谢。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凤翔县文化馆长王晓先生、邰立平先生,陇县文化馆苏黎明先生,陇县文化馆副馆长安德福先生,陇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杨晓明先生、副局长肖奇先生,凤翔县的李建林先生、刘伟斌先生、胡新民先生,岐山县的郑宗林先生等人曾给我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在此,我也一并表示感谢。
    在写这个册子的过程中,我吸收借鉴了中央美术学院薄松年教授的一些观点,在这里表示感谢。书中的照片,是我的好友刘周社先生拍摄的,我表示感谢。我的好友张立柱先生为我写了序,我表示感谢。
    宝鸡民间美术论是一本取材于地方性的研究课题,然而,我没有把它框定在狭隘的地域性之中,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类文化学的课题来研究。这里不仅有普及性的介绍,更注重理论的思考。只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完成这个课题时,对有些问题未能充分展开分析和讨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视野受到限制,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方面,可能遗漏了更为有代表性的人和作品,在这里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这个集子的出版,得到西安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表示感谢。
    作 者
    2002年10月于宝鸡山城得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