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景观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榆林市景观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榆林豆腐

张泊


  从前有个笑话,说有个人爱吃豆腐,宣称:豆腐是我的命。一次,往友人处赴宴,席上有肉菜也有烧豆腐,这个人只顾把筷头往肉碗里挑,并不理会豆腐。友人戏问:豆腐不是你的命吗?此人徐徐答道:不错,豆腐是我的命,但是见了肉,我就不要命了。
  看来此公很坦率,还不乏幽默感,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恐怕爱吃肉而甚于豆腐者,亦非此公一人。然天生万物,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味道,谁也代替不了谁。我就知道清代有个叫袁枚的人,是个才子,写过一部《随园诗话》,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他还是个美食家,他的府邸“随园”里,山珍海味,佳肴珍馐应有尽有,可他特别偏爱吃豆腐。有一次为了请教一种叫“雪霞美”豆腐菜肴的做法,还不惜屈尊向人家作了三个揖。在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条件下,荤食过度以至体内胆固醇升高血管趋粥样硬化而回首青睐豆腐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豆腐相传是汉淮南王创制的。榆林豆腐的出现不会有那么早,但在质量上却是有口皆碑。因为榆林的豆腐是用桃花水做的,历史资料诸如地方志书里有不少有关豆腐的记载和赞誉的诗文,如那篇著名的《豆腐诗》。榆林民间传说还有康熙皇帝吃榆林豆腐的故事,可见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了。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漫步在榆林街头,一个特别的感觉就是豆腐坊多,多的如同街头的路灯,行不及远就有一家。门帘卷着,热腾腾的蒸汽从门首弥漫出来,门里设一石板长案,一槽白生生的豆腐放在上面。案前必有一女子,手拈一柄黄澄澄的薄刃铜刀,若有打豆腐的顾客,那柄铜刀片就轻轻一划,便白玉般地剖下一块来,份量不多不少,看来很有准头,那优雅的动作,那颤巍巍的豆腐,很给人一种文化感。
  做豆腐是一件辛苦的事,因为榆林的豆腐还基本沿袭着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那辘辘转动的带槽石磨,那滚沸的特制大铁锅以及吊着晃荡的布蓬,那吱吱作响的压床,就那么一辈又一辈地转动着,晃荡着,吱吱作响着。也许,这种原始的旧手工,正蕴藏着榆林豆腐不衰的秘密。
  榆林人很会吃豆腐,其中不乏名味。较有盛名的是菠菜烩豆腐,一色素淡。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品尝正是此菜,还御笔题下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十字赞辞。后来带入清宫,成了宫中的一道名菜。
  榆林的炸豆腐也相当出名,炸豆腐宜用刚刚打回的热豆腐,切成一块块薄片,投入沸油,炸至金黄色捞出。这样加工过的炸豆腐可以烧,可以炒,可以烩,或者直接咬着吃,怎么吃都可以,都香。每年春节前,榆林的家户都喜欢一炸就是几十斤豆腐,除了馈赠外地亲友外,余下的一直可以吃到打春。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相传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也是榆林城内传统的素食节令,不能动荤,家家户户都要吃西葫芦炸豆腐,也就是把新上市的西葫芦切成块,把新上市的夏洋芋切成块,把豆腐也切成方寸小块,统统过油炸好,烩作一锅,那味道也特好。
  还有一种叫做“头脑”的,是一种以豆腐为主做成的汤,里面有洋芋丁,细水粉条,黄花菜,海带,虾米,韭黄末,葱花,芫荽,芝麻,外加各色调料。这样洋洋大观的汤,香味浓醇,自是不言而喻。
  此外用榆林豆腐加工而成的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乳等等,都是人们百吃不厌的佐食。榆林豆腐不断地变出各种各样的新鲜味道米,让人永远地喜爱它。
  记得早年看到瞿秋白的遗文《多余的话》,结尾十分突兀。他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向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让人很不好理解,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作此小文,不期然又蓦地想起。看来秋白先生也是一位“豆腐知已”。不然,怎么会在生命之尽头还发出这么一声永恒的感叹呢?唯一令我遗憾的是秋白先生还不曾吃过榆林的豆腐,否则,他一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的。
  最后要说的,豆腐还被人比喻为人品优良的象征,民国期间一位名人曾说过:为人之道,须如豆腐:方正洁白,可荤可素。下面几句记不清了,总之是说豆腐是一种君子之物,如此看来,那些贪脏枉法,吹牛拍马,不知廉耻,鸡鸣狗叫之徒,只合算作是豆渣了。
  (该文原载于1993年7月出版张泊著的《大漠轶事》)

出处: 《榆林市志》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 西安市长安北路18号 邮编: 710061 您是第 位访客!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