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风物传说选》
在泾阳、三原一带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三原桥,泾阳塔,高陵牌楼一枝花。”在三原城北,确有一座与众不同的桥,这座桥不但结构坚实,造型美观、稳重,而且桥两端的沿伸道路全用石磨扇铺成。人们不禁要问:那里来的这多磨扇,而且又全都是下页磨扇呢?这座“磨扇桥”是有些来由。
这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县城北有户人家,在这儿开了一座小店,专卖肉包子,藉以混时度日。
有一天,一个读书人去长安京城,路过这里用饭,店主人端来一盘包子。读书人吃着,吃着,发现包子馅里有块硬东西,取出一看,硬朗朗的象是个什么指指甲。随问店主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店主人说道:“是青蛙指甲!”读书人又问:“青蛙指甲怎能到包子里呢??店主人答道:“我卖的包子就是青蛙肉作的。”读书人一听,想了想,说道:“青蛙可是益虫,庄稼人需要它,大量杀害,可是个罪孽。 你换成猪羊肉,不也很好吗?”
店主人听完,也觉得有理,随歉意地说:“原本想用猪羊肉做馅儿,怎奈缺少本钱。”读书人笑了笑说:“这有何难,也可以借钱谋生,今天,我就接济你一下。”说着,从盘费中取出一些银两,递给店主人。
店主人接银在手,不知如何是好,满面堆笑地说:“君子恩重,君子恩重,他日我当厚报!”说毕,读书人就告别了店主人,上路了。
店主人得到这笔银两后,把青蛙包子换成了羊肉包子。生意顿时兴隆起来。他常常感激地说:“多亏那个读书人相助。”
两年过后,那个读书人从长安回来,路过这里,特意来到店中,看看店主人生活过得如何?他一进店门,咦!小茅棚已经变成三间大门面。店主人一见是恩人到了,就热情款待,并留读书人住宿下来。
晚饭后,客人住下了。店主人坐在房内,细细地一想,不由得双眉紧皱,这读书人是不是专门来讨帐的?他想着,想着,那牙齿咬得崩崩直响……一不做,二不休,当晚,夜半时分,就把读书人捏死,用磨扇把尸首一垂,丢进了桥下河里,冤沉河底了。
当年秋季,有个县官,坐着轿子,从桥头上路过。正行走间,有一群青蛙昂头乱叫,挡住了去路。县官仔细一看,青蛙好象有什么冤情似的,随对青蛙说:“你等有何冤情,可向本官指引,指引。”立时,青蛙都停止了叫声,只见青蛙一齐点了三下头,扭过身”扑通!扑通!”跳下河去。县官看到此种情景,猜想必有疑案。于是,差人下河查看,结果发现了一具尸体。
县官看了尸体,审视了所垂的磨扇,于是,就贴出了一张收买下页磨扇的告示。
在收磨扇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把磨扇用地地车送来,县官差人与垂尸的。上扇石磨相合对,终于查明了这扇垂尸的磨扇是卖羊肉包子的,沉冤大白了。
冤案大白后,河里的青蛙,跳米跳去,呱呱乱叫,好象都为县官祝贺。县官一看,这么多的磨扇,放在一起,没啥用场,就在城北河上用磨扇铺了一座桥,以便民用。从此三原县城北就有了一座来往方便的石磨桥。这便是“磨扇桥”的来历。
李强华 吴树民 搜集整理
出处: 《咸阳风物传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