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二》
三原城北的二道原上,有一个村子叫“火烧庙”。相传,这村子原先叫坡底村。提起此名子还有一段传说。
据说,清朝早年间,坡底村北十里处的一条沟畔,住着一个赌徒。他有一个养女,嫁给了坡底村南十里的颜盖村。从坡底村北的沟衅到颜盖村是一条南北大道,赌徒与养女家往来,中间都经过坡底村。
这一年盛夏的一天,赌徒送养女回婆家。刚走到坡底村外。突然,倾盆大雨从天空落下。路旁就是坡底村口的龙王庙,两人跑进龙王庙时身上衣衫已经湿透。就在养女拧衣裳雨水的时倏,赌徒在庙里侮辱了养女。
雨过天晴,赌徒把养女送回婆家。养女的婆婆急忙为亲家作饭,养女亲手去舀。等赌徒把筷子插进了碗里,才发现里边埋着一撮麦草和碗豆。乡间人对那些丧失人性的人们,常常就采取这样的办法来羞辱,意思是说:你不是人,是吃草料的牲畜。赌徒当下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他推说家里事忙,放下碗筷,急忙离开了颜章村。
返回途中,走到坡底村,又遇电闪雷鸣,暴雨大作,赌徒无奈,又跑进龙王庙避雨。这时,他眼望龙王像,悔恨不已。忽然觉得眼前一黑,就倒在龙王像前昏沉沉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风起,从庙里卷起一股大火,龙王庙顷刻化为灰尽,赌徒也活活地被烧死在庙里。
坡底村的人,一见降福赐雨的龙王庙被火药焚,当下便把这事告到官府。后来,有人证明,说天下雷雨时,看见赌徒和他的养女进过庙。派人追问养女,她才哭诉了被辱的天端。人们以为赌徒伤天害理,被烧死在庙里,这大概是上天的报应。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结果竟把赌徒说成是坡底村的人,好像是坡底村的人干下了丑事。 当时的官府催粮派款,竟也在户头上把坡底村写成了“火烧庙”。从此,便使坡底村人无端受辱。
不平则鸣。坡底村人几次到官找府,要求正名,却无人理睬。直到四九年解放,才把“火烧庙”正式改为“文龙村”,意借文明除害的龙王。这个村名一直从解放后叫到今天。
其实,当初龙王庙起火,是因为赌徒天冷生火烤衣,火种被风吹扬,才引起了火烧龙王庙,那里有什么上天报应。
就是现在,你如果见到这个桔子的人,把他们村子叫“火烧庙”,无论大人、小娃,都会红着脸抗议:“胡说!文龙村的人不会干那瞎瞎事。”大概他们仍然不会忘记传说的文明和美德。
搜集整理者:杨纪成 三原县人
出处: 《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