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土特产的传说》
传统的风味食品之一。它细、白、筋、光、耐煮,其汤味汪、煎、酸,独具特色。当地逢年过节,家家备有挂面,平时家来亲友,更是以“酸汤挂面”盛情招待。挂面成为家宴的主要食品。
县城东南的小留村,祖祖辈辈以做挂面为生,该地过去有这样一句民谣:“有女不嫁小留村,吃黑面,剥竹棍,面柜拐拐磨手心。”提起乾县挂面还得从小留村的宋姓家族说起。
明朝时,崇祯皇帝是个昏君,他居于深宫,对民间疾苦是从不挂心的。官僚豪绅横行乡里,朝廷又屡次增加田赋,迫使农民倾家荡产。当时正值天灾为患,农民被迫到处流亡,举旗造反。各地官员的告警奏折,纷至沓来,内阁群臣,也迭次禀奏。崇祯眼看江山难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杀了魏忠贤,罢黜了阉党,但换汤不换药,于事无补,另一批宦官重新又得到信任与重用。
一天,崇祯皇帝闲暇无事,传梨园名伶进宫演戏。他跌坐在雕花红木御榻上,闭目养神,向身边的一个太监问道:“今儿个大臣有什么要奏的吗?”
“没有。近日来,各地战争平静,匪徒销声匿迹,不日即可告捷,圣上可放宽心。”
“好,好!只是朕有一事甚觉蹊跷。”
“圣上有何心事?”
“世人都羡慕皇宫佳肴,可它无非是些山珍海味,朕实在吃得腻烦,总觉不合胃口。”
“圣上既然厌烦宫中饮食,何不传旨各池,让百姓将特产食品奉送进宫?”
“朕何曾没想到这样!可朕昨夜做了一梦,一个女神仙言道,只有吃上一丈长的细面,才能长命百岁,国泰民安。”
太监一听傻了眼,迟疑地说:“这——?”
崇祯并不理会太监的反应,继续说道:“传朕旨:令各级官员速将丈长细面奉献进京。有功者,赏!违旨者,斩!”
这个昏君旨令一下,可吓坏了文武官员。他们在哪见过这么长的细面,但圣命谁敢不从,只得遵旨照办,到头来还不是苦了众百姓。人们少吃没穿,甭说难有面吃,就连地里的野草野菜都吃光了。这不是硬逼人造反么!
一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一月过去了,官员们并未有什么长细面奉献皇宫,崇祯不禁大怒,他认为这是官员效命不力,百姓刁顽。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大臣。其它官员吓得胆颤心寒,立即分头出动窜到乡间,闹得到处鸡飞狗跳墙,尸体横街头。
乾县有个读书人叫宋企郊,在京为大臣,官爵显赫,当世人称宋天官。他看到崇祯愚昧昏庸,大臣惨道杀害,百姓饿殍裁道,自己也随时有杀身之祸,就星夜奔回家乡。他有个叔伯弟弟叫宋百巧,心灵手巧,在县城一家饭铺当厨师,有着一手高超的烹调绝技。宋天官回家后,将崇祯要吃细长的面的事告诉给他,问他能不能想出啥办法。宋百巧一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答应立即动手试制。这事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并不容易。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经过数十次的试验,这种面连个影儿也没有。
一天,宋百巧实在累得受不住,便一头倒下睡着了,朦胧中一个白发老翁对他说:“百巧,做这样长的细面是闲(咸)事,莫着急,放一放,莫蛮干。”百巧正要细问,一下子醒来了,睁眼一看,哪有老翁踪影!他细心一琢磨,悟出了里边的奥秘。他给面中放上盐,没有急着去做,而在盆中放了多半天,此后将面揉来揉去,用手一抻,果然有劲扯长不断。他高兴极了,立即支起大架,把面放在架上,让面慢慢坠落下来,终于制成了丈长的细面。
宋天官有了这样长的细面,立即派人进京献给崇祯皇帝。宋氏家族因做挂面有功,也得到明王朝的恩宠。
崇祯皇帝过着酒天花地的生活,百姓却过着少吃没穿的苦日子,他们纷纷铤而走险,朝廷虽然全力镇压,但已经点燃的火种愈烧愈烈。崇祯七年,李自成率部破咸阳,屯乾州,声势浩大。当时宋天官正在家乡,他目睹明朝不得人心,江河日下;而闯王仁慈,百姓拥护。于是毅然投顺闯王,参加农民起义行列。
崇祯皇帝得知宋天官背叛朝廷,立即下令将宋天官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少数虎口余生的人,只得离开县城向外奔逃。他们走到县东南八里地后,作小留暂歇,准备继续向南逃命。正在这时,情况发生突变,农民起义军声势大振,明王朝首尾难以顾及。宋氏家族的人便长期住在这里,这个村庄就成了后来的“小留村”了。
宋天官跟随闯王,浴血战斗十载。崇祯十七年,他们攻克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王朝终于被推翻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宋氏家族又开始了做挂面的手艺。他们做的挂面,特点是面白透亮,外实内空,面丝细匀,耐于存放,为家中食用及馈送亲友的佳品。
万康 承周 搜集整理
出处: 《陕西土特产的传说》